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由一批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对中国文坛择优拔萃形成的文学作品集,而其中编选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尤其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巨擘的鲁迅先生。我们可以从他《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的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他对待文学,尤其是对“五四”及其前后十年间文学明确的态度,即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  相似文献   

2.
刘汉东《囗号》文(《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8期)说:“在整理古籍过程中,表示删除,也用囗号。如郑振铎主编的《新文学大系》,其中小说《金瓶梅》就有好多用‘囗囗……’来表示删除的”。这一段话有几处错误。郑振铎没有主编“《新文学大系》”。《中国新文学大系》的主编是赵家璧,其中第二集《文学论争集》才是郑振铎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是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1917—1927)理论和作品的选集,其中没  相似文献   

3.
上海文艺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49-1976)》,是我渴望已久的好书,曾写信邮购第20、21集《史料索引卷》杳如黄鹤。这次在武汉席殊书屋偶然碰到,我毫不犹豫将其买下,连夜拜读,感到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主编丁景唐和副主编徐辑熙两先生为《史料索引卷。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我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的阿英著作目录、《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和《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中,尚有8种10册阿英编著未著录。这些编写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书对于了解阿英早期的文艺思想、史料学思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全文对此逐一进行了初步的考证,并对吴家荣《阿英著作年表》进行补遗。  相似文献   

5.
“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序幕 ,中国文学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由新文化开拓者们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汇集了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主要创作成果。随后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 导论集》是由参加编选此大系的编委们对大系选编工作的说明、评述 ,展示出一面旗帜 :推行白话文 ,发展新文学。《导论集》结各家观点为一体 ,既具有共同的现实导向 ,又蕴含了鲜明的个体创作风格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中占有一定的学术地位 ,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总序》中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定位于"中国文艺复兴"。文章阐述其"中国文艺复兴"观的主要内容,并论述这一观点产生的思想背景及代表的价值取向。这一主张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新文化创造开辟的道路,不仅对当时新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我们当下社会具有深远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丁景唐于四月上旬来我院向中文系师生介绍了他主持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编辑情况及其特点。《大系》分文学理论、小说、散文、杂文、报告文学、诗歌、戏剧、电影、史料·索引等九集二十卷,共约一千多万字。著名作家周扬、巴金、吴组缃、聂绀弩、芦焚(师陀)、艾青、于伶、夏衍分别为各集写了序言。《大系》的一个显著特点(与1917—1927第一个十年比较),是作品来自第一手资料,有出处、有日期,有的历来未曾被选家选收过。因此,它真实地反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文学大系》是新文学权威与现代传媒共同运作的结果。它不仅是一部作品集,同时还具备了文学史的特征。《大系》在编选人员的组成、对作家作品的评价以及编选作品的数目三个方面都影响了"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由于《大系》的编选时间距离新文学的创作时间较近,同时编选者在编选作品和评价作家作品时很难剔除个人因素。因此,这种文学定位并非完全公正。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系》对"五四"作家的文学定位将不断接受新的检验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正> 《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十卷本于1935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赵家璧主其事。当是时,蔡元培在总序结尾处曾预言:“希望第二个十年与第三个十年时,有中国的拉飞尔与中国的莎士比亚应运而生。”中国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通过整理、编选和总结,已成了重要的文化积累。蔡元培的预言也不期而言中。《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作为“第二个十年”是“第一个十年”的赓续,由上  相似文献   

10.
沈雁冰与沈泽民既是同胞兄弟,又是新文学战地上携手并肩的战友,也是在革命征途上患难与共的同志.他们早年丧父,由母亲陈爱珠一手抚育成人.步入社会后,同样以巨量的翻译和文学批评跻入新文学阵营,勇猛地向旧文学开战,大声倡导革命文学.在“五四”前后,无产阶级新文学初创的日子里,沈氏兄弟为文坛所侧目,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史料索引集》为数不多的《作家小传》中,兄弟二人的名字,被同时载入.在从事开创新文学事业的同时,他们又投身于实际的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兄弟俩都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批成员,是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1917—1927》是研究现代文学第一个十年的理论性经典著作,代表着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重量级代表作家们对于历史的总结,其与世界文学同步的先锋性理论对整个现代文学有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但反观导言集各目次所录的作品在文学史中所占的地位,巨大的反差也不容忽视。这种"一荣一枯"的现象使得新文学在理论和作品两个领域带有"先锋"和"殉葬"的色彩,改变了文学发展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鲁迅创作于1919年4月的小说《药》,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深深激动了广大读者的心,卓越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它以独特的命题,巧妙的构思,开  相似文献   

13.
浅草社是我国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之一,关于它成立的时间,历来的说法很不一致。陈金淦在《关于浅草社成立的时间》一文中作了考证。他首先叙述了在这个问题上的三种意见:其一是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里提出的一九二四年,以昏沿用此说的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林志浩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田仲济和孙昌熙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二是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提出的一九二三年春,沿用此说的有九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其三是冯至在《鲁迅与沉钟社》一文中提出的一九二二年。——实际上,对浅草社成立时间的不同说法不止这三种,据我所知,杨晦在《怀念翔鹤同志》一文里认为是一九二三年  相似文献   

14.
在1936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第十集《史料·索引》中,阿英编写了该时期142位“作家小传”,其中有宁波籍作家三人,即;王鲁彦、王任叔、徐雉。这三位都是“五四”时期文学研究会的成员。鲁迅在《〈伪自由书〉后记》征引的《鲁迅沈雁冰的雄图》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语丝创造的人分化太大了,惟有文学研究会的人大部分都还一致——如王统照、叶绍钧、徐雉之类。”可见,徐雉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然而,解放后,人们对王鲁彦、王任叔还有所了解,近几年来潜心研究者也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逝世的前一年,曾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撰写序言。在这篇序言中,他对《呐喊》、《彷徨》中的部分作品作过扼要的自评。鲁迅自认在他的小说创作中,是有新的进展的,即“技巧稍为圆熟,刻划也稍加深切,如《肥皂》、《离婚》等。”今天,我们仔细品味这两篇作品,不能不佩服鲁迅的目光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和《小说三集》的编者茅盾和郑伯奇在《大系》选编队伍中的位置有着微妙的对比意义。某种程度上讲,是茅盾选择了赵家璧参与完成自己整理和总结五四文学的初衷,从而参与《大系》的出版,是社会历史将郑伯奇推到赵家璧的面前,让他成为相对合适的编辑人员。事实上,回到三十年代文坛,赵家璧选择这十位编选者是因为他们在当时背景下具有比他人更成熟的条件,同时他们也对参加《大系》的编辑出版做出了选择。这是一个历史背景下时代选择和编者互相选择的过程,这种“选择”和“被选择”的痕迹程度不同地体现在文本之中,令《大系》表征出多元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7.
《文献雕龙》是中国古代比较系统化的博大精深的文艺理论批评著作,历来学者们都对其十分重视,过去学者们对《文心雕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总论"、"创作论"和"批评论"部分,而"文体论"部分却较少人研究,一些学者甚至认为文体论"都属无关紧要之作,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不值得花力气去探讨。"又说"诔文和碑文(文体论"诔碑篇")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应用文,一般和文学的关系不大",这些说法值得进一步探讨。《文心雕龙·诔碑》中含有很丰富的历史信息,且颇具有文学性和莫大的史料价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研究古代文学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经《中国新文学大系》主编赵家璧证实,郑振铎在《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导言》中所做的"无数青年们的呐喊的热忱,只是形成了他们的‘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践踏着青年们的牺牲的身体,一级一级的爬了上去。当他们在社会上有了稳固的地位时,便抛开了青年人开始‘反叛’"评价是指的胡适。这一评价主要蕴含两层意涵:一是踩着青年爬了上去,获得了很高声誉;二是在获得稳固声誉后,"反叛"了曾倚重的青年。对郑振铎做出此番评价的原因、其所牵涉的文学场的复杂生态进行探讨,从而观照胡适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集》中自我形象的建构以及郑振铎及其他编者叙述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新文学大系》导言是对新文学运动第一个十年各个方面成就的历史总结,并给后人框定了一个基本的历史叙事基调,同时也是代表新文学胜利者一方将他们的成就予以历史化。但微妙的忽视和明显的矛盾使我们从整体历史叙事中看到了一丝缝隙,这个缝隙让我们看到了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史的驳杂以及文学历史叙述所处的时代风貌,还可以看到参与编写导言这些知识分子的立场和心态。  相似文献   

20.
胡适为《申报》成立五十周年写成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以历史参与者和叙述者的双重身份言说,实则借立言形式建构"白话正宗观"和"文学进化史观"的文化诉求。十几年后又应赵家璧之邀编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在大系导言中追述了新文化肇始的源起发展,胡适又有意淡化了陈独秀一代人共同努力营造的社会文化氛围,从两者的发展中可以窥见胡适的文学观念变化中文化诉求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