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时交通不便,亲友远别,难免伤情。江淹《别赋》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折柳送别亲友是古时的习俗。汉乐府中就有《折杨柳》篇。折柳送别,唐代  相似文献   

2.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古人往往把送别和“柳”联系在一起,那么——  相似文献   

3.
郭进中 《考试周刊》2012,(26):28-28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是中国文学中经久不衰的创作母题。送别诗借助于意象的高度情思化,使得其情感含量大大增加,艺术感染力明显增强,具有超时空的审美价值。在古代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长亭、短亭、阳关、古道、北梁、南浦、芳草、杨柳、夕阳、青灯、美酒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意象角度切入唐代送别诗,对唐代送别诗意象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自然景观类、植物类、动物类和器物类意象,每类意象选取两个代表意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唐代送别诗的原型意象有折柳、灞桥,南浦、河梁,歧路、离亭等.这些原型意象与珍重惜别的情感约定俗成,生发出异乎寻常的诗意美感,使阅读者产生出诗情画意的情感体验,从而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6.
由五代入宋的徐铉的送别诗打破了晚唐以来许浑等人模式化、机械化写作的模式,立足于自身感情的抒发,借送别他人之际,诉说自己的归乡之意、思乡之情。徐铉的归乡之思,更多的是他无奈之情的流露。他已将故乡的概念赋予了更深厚的内涵,不仅仅是地域范围、乡土亲情层面上的思乡,更多的是寻求精神领域的一种寄托,包含了更多的寻根意蕴。  相似文献   

7.
大历诗人创作送别诗数量较多,在五百首以上,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有130首左右,送别诗中都有四种不同的意象,即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因诗人心境、情感、艺术造诣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特征。大历诗人送别诗中的意象以描述性意象、象征性意象为主,杜甫大历时期的送别诗中则兼有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暗示性意象,比较它们的不同,有助于我们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送别诗中各种意象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贾岛送别诗约占诗歌总数的四分之一,以近体为主,其中又以五律居多。诗歌形成一定模式,并多以磬、鹤、松、雪、猿等清冷意象为代表,虽属应酬性作品,写景画物却十分清新与工整,颇具艺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9.
“水”这一词在诗中经常出现,创作用它来象征某种东西,使它成为某种意象。这种意象来源于水的某些特有的属性。首先,它具有流水悠悠不尽的属性,成为难以断绝的别意和忧愁。其次,水具有一去不返的属性,象征同对方分别的永远性。再次,水无色无味,具有纯净、透明性,可以用来渲染气氛,抒写美景。最后,水具有流动感的属性。  相似文献   

10.
姚合送别诗可分为送别诗和留别诗,情感上可归纳为豪放洒脱和依依不舍两种。姚诗中的意象呈现多元化的特点,有晚唐诗意象的共性,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从姚合送别诗中可以得知他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佛与道两种思想在他身上得到了和谐的统一。此外,从姚诗中也可以窥见《诗经》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王维的送别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但侧重点略有不同。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又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安慰友人落第贬谪之作更是情深意重。此外,他在送别诗中形成了典型的意象,尤其是自云意象和铙声意象在其他诗人的诗中很少出现。他的送别诗还有着“诗中有画”的独特特点。  相似文献   

12.
董海 《广西教育》2010,(16):36-37
"唐人多送别妙作",虽然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送别诗只区区几首,但首首都是经典之作,其语句清新,情景交融,含情言外,可以说每首诗都"别"具特色,而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也教出了"别"样风采。  相似文献   

13.
王昌龄的送别诗,十分重视诗歌意境、意象的创设。他能精心地选择意象,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将客观现实中的物象经过加工、提炼而选入诗中,成为全诗的重要元素;能巧妙地组合意象,把选入诗中的意象,通过承续式、叠加式、剪辑式等不同的方法加以组接,从而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意象系统,以更好地传达思想、表现情感。  相似文献   

14.
以成语大词典中收录的含"柳"的成语为基础,分析了"柳"所包含的意象,"柳"在成语中的意象有:借指离别、形容女子姿态美好、比喻春光明媚、暗指狎妓及妓院、比喻说话做事飘忽不定、表示人的心境凄凉等等,这些意象都是基于"柳"这一我国南北常见植物的形态及生长习性逐步演变而来的,并在现代书面语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5.
《折柳阳关》是《紫钗记》中的重要关目。一直作为辞采华美、情致惆怅的生旦戏在舞台上长演不衰。"折柳送别"在中国古代有着悠久的历史的传统习俗,霍小玉阳关送别所折之柳与《牡丹亭》中柳梦梅手执之柳在意象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折柳送别     
《红领巾》2010,(5):50-50
在古代.送别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那时候交通(jiao tong)不发达.也没有电话可以报平安。分别后.亲人、朋友间要见上一面,往往要很多年。  相似文献   

17.
“空镜头”是电影的一种艺术手法,电影中常用景物来替人说话,替人行动,来澶染或揭示人物的心情,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无人胜有人。古典诗歌中也常常运用“空镜头”的手法,给文章平添了无穷的神韵和魅力,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8.
对于王勃的送别诗,大家了解较多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类格调高昂,积极乐观的诗,而对其寄托凄苦感伤之情的送别诗较为忽略.我们应结合王勃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人生遭遇,全方位解读王勃不同风格的送别诗,全面解读王勃.  相似文献   

19.
"送别诗"是表达诗人离情别离的诗歌,古往今来广为传诵,本文通过对两首诗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的意象、情感进行分析归纳,以达到对"送别诗"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20.
刘应秋的送别诗内容丰富,情感饱满。送友人赴边和赴任之作表现出对友人的鼓励和劝勉;送友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归隐淡泊平静生活的向往和怀才不遇之同情;与官场朋友告别或文人间的惜别则感激慷慨。在艺术技巧上,其诗歌结构灵活,意象典型。从刘应秋送别诗中,可见其不同寻常的生活状态与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