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原道(节选)     
<正>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相似文献   

2.
粤人食芝     
粤人有采山而得菌,其大盈箱其叶九成,其色如金,其光四照。以归,谓其妻子日:“此所谓神芝者也,食之者仙。吾闻仙必有分,天不妄与也。人求弗能得而吾得之,吾其仙矣!”乃沐浴,齐三日而烹食之,入咽而死。其子视之,日:“吾闻得仙者必蜕其骸,人为骸所累,故不得仙。今吾父蜕其骸矣,非死也。”乃食其余,又死。于是同室之人皆食之而死。  相似文献   

3.
做有道之师     
<正>有人曾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因为这个职业的无私和奉献,所以教师享有"红烛""春蚕""园丁""人梯"等美丽的比喻。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对此有高度的概括:"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看来为师首先要传道,传道的前提是有道。他还强调:"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可见这个"道"是由仁、义构成的儒家思想。时代在发展,知识在更新,"师道"之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只是我们要赋予它新的含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现象。“道”和“德”二字在先秦古籍《论语》《老子》《孟子》等中就有表述。所谓“道者,路也”,后来引申为“规范、规矩”;所谓“德者,得也”,从“心”“直”,后被引申为内心“品质”“自我觉悟”。战国后期儒家代表人物苟子把“道”“德”二个字合起来使用:“故学至平礼衙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宋代理学家朱赢也有关于“道德”的注解:“无乎不在之谓道,自其所得之谓德,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人之所自得也。”  相似文献   

5.
《老子》"上德不德"章中存在着一个价值观念体系。对此体系,我们可以作出"上…"、"下…"之分。所谓"上…"者,指"道→上德→上仁→上义→上礼"之迭为体用关系的价值观念体系,而所谓"下…"者,则指这一观念体系中彼此间体用关系的散解,并因此分别沦落为"下德""下仁""下义"和"下礼"。分析这一价值观念体系,对于我们把握《老子》在处理儒、道等关系时的双重维度具有重要的分析意义。  相似文献   

6.
《师说》是韩愈的名篇,也是各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文中,针对中唐时期社会众人"耻学于师"而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陋习和一旦"从师学道"就会招致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的弊端,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以自己的身体力行倡导人们要"尊师学道"。何为"道"?文章注解为"儒家之道"。韩愈在《重答张籍书》一文中,自云:"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韩愈在《原道》中也说:"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可见,  相似文献   

7.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礼记“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老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相似文献   

8.
<正>第一次读曹勇军老师的文章是《教育,我和你们的故事》。曹老师引用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而仿造的这个句式:"所谓大校者,非为有大树之谓也,有师生故事之谓也。"是不是也应是我们应有的品质?又或者,"所谓名校者,非谓有故事之谓也,故事中有精神  相似文献   

9.
我在讲授庄子《秋水》(节选)时,发现两个有趣的问题。选文中当洋洋自得的河伯见到北海,说了这样一段话:……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吾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10.
望洋兴叹     
[原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①渚②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③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兴叹日:"野语有之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④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⑤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⑥."  相似文献   

11.
将《中庸》所谓“率性之谓道”之“率”,训为“帅”还是训为“循”,其分歧之实质在于对《中庸》人性论之理解不同。《中庸》讲“自诚明,谓之性”和“尽性”、“成己”,实际都是性善论的观点。郭店简《性自命出》篇以源自人性的正确“心术”为“人道”,以“性爱为近仁”,讲“未教而民恒,性善者也”,实皆性善论的观点。故其所谓“长性者道也”,是指循人性固有之善而长之、教之,与《中庸》“率性之谓道”的说法并无矛盾。所以,汉宋学者训“率”为“循”,乃为确诂。  相似文献   

12.
财用     
苟卿言富国之道曰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所谓裕民者,取之有制,使之优厚之谓也;所谓节用者,使之出人有度,足以相掩之谓也。善哉!苟卿言富国而先及民者,  相似文献   

13.
财用     
荀卿言富国之道曰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节用以礼,裕民以政.所谓裕民者,取之有制,使之优厚之谓也;所谓节用者,使之出入有度,足以相掩之谓也.  相似文献   

14.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15.
《中庸》开篇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也就是说,上天给予人性,顺应人性的规律就是道,能按照这样做好就是教育。人生的根本是德,正像《大学》里所说:"德者,本也。"立德树人应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基于这样的认识,沈阳市浑南区第二中学附属小学开启了一条"尊规律、顺天性、启智慧,打造中国好学校"的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16.
孔子所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当是在强调治民以德礼而不以刑辟,其历史背景应是针对春秋晚期出现的德礼与刑辟之间的争论与抉择而表明自己的立场,其历史渊源则可追溯到叔向那里。叔向和孔子的抉择有着深层的历史背景。《尊德义》"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知之"与"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还不能完全等同。  相似文献   

17.
"道与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道指自然而然的规律,德指顺规律而行。"道与德"在孟子"五伦"关系中体现为父慈子孝、君仁臣忠、夫义妇德、兄友弟恭、朋实友信。本文分而论述之。  相似文献   

18.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 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相似文献   

19.
秋水时至①,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②渚③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④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⑤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⑦仲尼之闻,而轻伯夷⑧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⑨”①时至:随着时令来到。②涘(s尙):水边。③渚:水中的小块陆地。④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⑤向若:面对海神若。⑥若:如,比得上。⑦少:小看。⑧伯夷:人名。他曾以不食周粟表明自…  相似文献   

20.
阅读下面的两篇短文,完成练习。汉文帝惟德不惟亲正月有司言曰:“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庙。请立太子。”上曰:“朕既不德,上帝神明未歆享,天下人民未有嗛志?褡莶荒懿┣筇煜?贤圣有德之人而禅天下焉,而曰预建太子,是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其安之。”有司曰:“预建太子,所以重宗庙社稷,不忘天下也。”上曰:“楚王,季父也,春秋高,阅天下之义理多矣,明于国家之大体。吴王于朕,兄也,惠仁以好德。淮南王,弟也,秉德以陪朕。岂为不豫哉!诸侯王宗室昆弟有功臣,多贤及有德义者,若举有德以陪朕之不能终,是社稷之灵,天下之福也。今不选举焉,而曰必子,人其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