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广义指人类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思想、科技、文艺、宗教、教育以及文化交流等社会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第一次将"文"和"化"联用,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不过,他在《说苑·指武》中所说的"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中的"文化",实际上指的是"文治教化",是与"武功"相对而言的一个概念。 文化所呈现的种种意识形态,是人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  相似文献   

2.
<正>近十余年,"文化"在教育界也成了个摩登的词儿,"校园文化""教研文化""学校文化""教学文化""班级文化""育人文化",不一而足,想起个词儿,要做个事儿,似乎不挂上"文化"二字就显得没文化。"文"者,文理、花纹也。《易经·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后引申为文字、文辞,在儒家眼里,"文"是一脉相传的礼乐、典章制度及伦理、价值观。"化",是指变化、教化,《周礼》中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用一整套的礼乐典章制度和价值观去教化人、改变人,从而达到社会治理之目的。"文化"说到底是用一些精神规范去教化人、规范人、改造人。  相似文献   

3.
刘峻杉  张敏  武枫智 《教育研究》2021,42(10):83-92
我国古代思想语境下的"文—化"与当代汉语中使用的"文化"既有联系也有差别.追溯先秦时期"化"的思想,有助于"唤醒记忆"式地激活其本源力量并启发当代本土"文化"的教育意涵.先秦典籍中对"化"的使用主要可以归纳为天道化生万物以及万事万物之间的相互转化这两类,这是《说文》所谓教行之"化"的形上学观念背景.而先秦时期教行之"化"的思想则以《易传》中的顺天应人之"化成"、儒家经典中的仁义礼乐之"教化"、道家经典中的道德无为之"自化"等为代表.与当代"文化"之教育意涵相联系,这项先秦"化"思想的梳理和挖掘,展现了早期"化"的创造性动态所拓展的"文化"意义空间,以及"化"的深刻性效果所内蕴的深度教学的旨趣.  相似文献   

4.
《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乡土文化是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的具体体现,所以乡土文化能体现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乡土教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连城山水,价值连城。通过了解连城自然风光,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乡土教育是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说文》解:"文,错画也";"化,教行也。"可见,古人把"文化"提到治理国家和教化人民的高度来认识。一般认为,民族是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并表现为共同文化上的心理素质的共同群体人。民族文化是方域亲族形成的文化,即乡土民族文化。连城是典型  相似文献   

6.
<正>《文化生活》究竟应该怎么讲?这应该从"文化"的本义上去寻找答案。其一,文化是"以文化人",用"文"来教化、感化人。所以文化的实质是"人化"。要讲清楚文化的事,肯定不能离开人。其二,文化的来源是行为,文化的归宿也是行为。《文化生活》正是探求行为中的文化元素,并用它去激励鼓舞人的行为。其三,文化不是我的,而是我们的。那些我们大家都认同、理解、行动了的才能称为文化,讲文化必须要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文化人,是被人类创造积累的真善美的精神财富所化、又以自己所化的知识智慧道德言行去转化别人、改变社会、创造世界的人。简言之,文化人,即为"文"所化之人,以"文"化人之人。文化,当下学校教育的一个热词。然而,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热潮中,常听到要培育"教师文化",却鲜有提及"文化教师"。"文化人"——教师最原初的角色意蕴,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8.
挖掘桐城文化中的"教化"思想,为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思想资源和营养因子.分析了桐城文化中的"教化"思想,认为治国之本在于治民,治民之本在于治心,良善政令不如善教得民之多.具体表现为兴办教育,振兴文教,督学教谕,倡议"教化",以"文"化人,陶冶"性灵",教化民众,以"德"谋"得"等.促使民众懂礼义、知廉耻、尚道德,形成一种持久稳定的精神意识和行为习惯,以实现桐城文化中的教民、化民和移风易俗的民本思想.  相似文献   

9.
数学是文化领域的精髓部分,因为它是人类对世界空间形式,数量、逻辑关系认识的思想结晶。有学者说文化就是“使(人)人化”(即以文教化),那么,我们所说数学文化,不就是“使(人)数学人化”吗?也就是使受教育者首先是个有思想、有方法的灵动的人,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形成认识,获得技能。脱离文化内涵的数学课堂,是没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0.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这是人文性的固有之意。《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毋庸讳言,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1.
正管理学和教育学都是"人学",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本质的任务是以文教化、教书育人。现代学校的建设必须注重学校文化建设,让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对于校长而言,"文"就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你对教育的理解等;"化"就是通过管理,把"文""化"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去。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发展的特质和价值趋向,是学校师生和领导者有特色的生活方式,有特色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渗  相似文献   

12.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载体的内涵 西方学者Raymond Williams曾经说过:"文化是指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在汉语中,文化实际是"人文教化"的简称.有"人"才有文化,文化是讨论人类社会的专属语."文"是基础和工具,包括语言和文字.作为名词的"教化"指人群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共同规范,这一规范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对象化成果中得到体现;作为动词的"教化"指共同规范产生、传承、传播及得到认同的过程和手段.文化实际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3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相似文献   

13.
有确凿的史料证明"文待诏诸公"就是指文徵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四人,他们"听人说宋江"只能在青年时期。他们是《水浒》研究绕不开的话题,以"等"代替"诸公",将"钱允治等"置换成是与文徵明一起"听人说宋江"的人,这是不能成立的。在文徵明的晚年没有出现可与祝、唐、徐相当的"诸公"。钱允治没有资历、水平、声望和机会能与文徵明共"听人说宋江"。引用钱希言的话不能将"先讲摊头半日"剔除在外。钱希言本意在于强调钱允治听到的是"摊头"而不是"宋江"。郎瑛与高儒记述的《宋江》(即《施耐庵的本》)、《忠义水浒传》在嘉靖之前即已问世。  相似文献   

14.
正一、文化在中国古籍中,"文"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等;"化"是"教化"的意思。英语"culture(文化)"这个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colere",意思是指农耕以及对植物的培育。从十五世纪以来,逐渐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在近代,日本人把英文的"culture"译为文化,我国也借用了日本人的译法。文化一词的中西两个来源,殊途同归。人类学家——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家一向重视文化,  相似文献   

15.
文化眼光     
翻阅《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文化"有四个解释项,总而概之就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不过,每个人对文化的具体理解又各不相同或者大相径庭。冯骥才说,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存在,因此需要文化眼光,而文化眼光必须具有文化意识和文化素养。龙应台则说,文化不过是代代累积沉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的实践中,是一种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一、以美学作为《文化生活》的灵魂支柱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谈什么是文化:从起源看,文化是人化,它相对于自然,是人的主体性或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看,文化的最主要功能是化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从文化如何影响社会发展看,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给经济和政治的发展以巨大的反作用。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人的社会化、文明化、个性化,从而塑造健全的人、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7.
付建军 《辅导员》2013,(18):23-24,72
文化引领方向,创新凝聚合力。文化是一种结构性积累,是一份规范性融聚,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表明先祖们早就提炼出与武力相对的文化符号,强调以文教化、化成天下。作为教书育人的净土,学校肩负薪尽火传、春风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和根本精神."和谐"两字本意是指音乐的合拍与禾苗的成长,引申为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和相互协调,《左传·襄公十一年》中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的描述;《晋书·挚虞传》中有:"施之今日,则音韵和谐";古希腊哲人也曾有过生动的比喻:"音乐之和谐,乃五声七音之辅济,而非单调同声之专一."  相似文献   

19.
<正>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等。《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由此可见,促进文化传承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之一,教师要从文本中挖掘教学素材,构筑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课堂,让学生传承并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  相似文献   

20.
付建军 《辅导员》2013,(12):23-24,72
<正>文化引领方向,创新凝聚合力。文化是一种结构性积累,是一份规范性融聚,是人类群体创造并共同享有的物质实体、价值观念、意义体系和行为方式。《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表明先祖们早就提炼出与武力相对的文化符号,强调以文教化、化成天下。作为教书育人的净土,学校肩负薪尽火传、春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