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是一个创新改革的时代,也是教育面临新的挑战的时代。就教师而言,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等都要发生很大的转变,我们要搞教育改革,激发学生探究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化学教学而言,新课标要求:中学化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化学知识体系为载体,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现代教育改革是把传统式“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授之以渔”的教学模式,那必须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  相似文献   

2.
它不同于以往以做验证性实验为主的教学实验室,而是为培养学生创新兴趣、开发学生创新潜质、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实施探究性实验搭建的新平台。21世纪是人类向知识社会大步迈进的时代,是一个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面对全球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激烈竞争,上海的基础教育必须以“创新”为突破口,随着未来十年社会发展的转型而成功转型;上海教育工作者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构建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型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探究性学习是倡导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基础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基于网络技术的探究性学习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和手段,改变传统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突出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作用,开展探究性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本文拟通过论述基于网络技术条件下进行探究性学习.来探讨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4.
要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其中心环节就是要改变我们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和学习观。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和学习观为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外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建构自主、合作、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陈爱梅 《函授教育》2003,7(2):98-100
要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向,其中心环节就是要改变我们现行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和学习观。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教学观和学习观为外语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外语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建构自主、合作、创造的课堂教学模式,确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以适应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的国策,面对世界性竞争与和谐发展的主题,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产业、职业和社会生活。实施大学素质教育是我国大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是素质教育的模式已不适应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发展目标,新的素质发展目标应是以“权衡沉思”为核心的创新。这一发展目标需要将传统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整合起来,实现基础素质和专业素质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吕宝静 《宣武教育》2005,(10):16-19
一、研究的背景:随着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广实施,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借助国外的教育理论和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所谓探究性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实现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为各类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网络技术为特点的远程开放教育为实现电大教育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电大如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为契机,实现教学模式改革,是电大目前的中心工作。要认真把握“改革试点”的方向,边实践、边研究,努力探索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教学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努力实现江苏电大跨越式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扬长”教育主要是通过改革传统课程设置模式和教学模式 ,拓展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 ,张扬学生个性 ,发展学生特长 ,为学生成人成才成功创设条件。自主发展课程作为“扬长”教育思想的延伸和实践形式 ,是一门综合性校本课程 ,它以自主为核心 ,以发展为目标 ,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0.
高等院校是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的前沿,创新的阵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转变旧有政治思想教育的模式。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基础,注意教育理论的创新,方法的创新,贴近学生思想,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