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波 《新闻传播》2012,(6):89-90
笔者认为收视率并非"万恶之源"、"过街老鼠",评估电视节目不以收视率作主要评价指标,是不准确、不公允的,因为收视率才是广大群众对电视节目最直接、最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收视率调查存在的弊端以及"唯收视率"带来的不良后果,探索打破收视率独大的格局,提出:建立收视率调查、观众满意度调查、不同主体人员评议、媒体关注度等在内的电视节目综合评价体系,让电视节目回归健康均衡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3.
林燕 《东南传播》2015,(12):113-114
在电视频道竞争激烈的今天,收视率已经成为市场分析、节目评估的重要参数。因为,广告主在那个方向或者说那个栏目投放广告,投放多少广告是以收视率为依据的。收视率本来是测量收视效果的客观数据,但由于利益的趋向,电视收视率被抬到了一个空前(不恰当)的高度,成为了"方向标"。为了追求收视率,迎合所谓"大众化"口味,庸俗、猎奇、低级趣味的节目在荧屏时有出现。于是,有人说:"收视率导致中国电视节目集体趋下的局面"。同时也有人说"收视率不科学,根本没有用。"那么,如何看待收视率?对收视率的测量究竟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怎样去解读它?建立一套什么样的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才算科学?收视率与满意度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因此,重新认识收视率,客观看待收视率,理性思考收视率,会对电视工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目前国内电视业唯收视率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入手,探讨广受关注的"绿色收视率"概念及"绿色"电视节目评价体系重构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的中国电视产业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受众对信息源--电视节目的反馈被简单,粗暴、肤浅地指向为收视率."唯收视率论"不仅忽略了中国收视率调查在数据统计上的缺陷,使电视节目低俗化、娱乐化、同质化,更遮蔽了观众情感表达处于失语状态的尴尬,使中国电视制作者和电视观众之间的对话彻底缺失.  相似文献   

6.
收视率的高低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惟收视率论容易导致电视节目内容的单一和偏向。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一书中指出,收视率对电视的直接作用是导致"血和性、惨剧和罪行总能畅销"。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及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大数据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各行各业,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电视行业特别是收视率调查,电视媒体开始重新思考和探索全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发展路径。在此背景下,电视节目现已不局限于电视荧屏这一"大屏",电脑屏幕"中屏"、手机等移动媒体"小屏"终端分散着传统电视节目视频的受众,单一以电视终端为收视调查的手段,已难以准确反映全媒体环境下的收视结果,重建收视率调查体系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段鹏 《现代传播》2007,(6):85-87
收视率指标被视为是一种行为指标,能够反映收视观众的规模大小及人口统计特征;而满意度则被认为是一个心理指标,是一个所谓的"品质导向".伴随着中国电视业的迅猛发展,电视媒介产业化步伐的加快,电视人越来越重视这两个电视节目评估参数.本文试从收视率与满意度的关系以及电视节目传播影响力形成的过程和基本模式入手分析,探讨电视节目在塑造其影响力的过程中,收视率和满意度所发挥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9.
随着电视业竞争的不断加剧,收视率已经成为衡量电视节目成败的关键数据。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一批具有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如"超级女声"等正在承受着来自社会  相似文献   

10.
电视节目评价是电视媒体质量管理控制的前提,是电视节目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子系统.然而,我国早期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侧重于了解传播效果,大都停留在微观和粗浅的层次.而目前盛行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是由收视率调查和欣赏指数(Appreciation index简称AI也称作观众满意度)组成的二元标准.诚然,它的出现为传播者提供了一把了解观众的尺度,较以往有了很大进步.但是弊端显而易见,收视率和欣赏指数侧重于体现电视节目"量"的标准,较少地体现了受众对电视节目"质"的评价.因此,单独凭借二元指标来评判一个节目的成败带有极大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媒体竞争的日益加剧,收视率的高低已成为关乎电视媒体生死存亡的生命线。也就是说,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电视台的存亡。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社会背景下,只有不断地改革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及安排,才能够实现较高的收视率,让电视台得以更好地生存。本文将立足于综艺节目收视率的提高途径,找出正确调整和改革电视节目、提高收视率的方法,强化对收视情况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电视节目评价的二元指标体系:收视率与欣赏指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妍艳 《现代传播》2003,(6):121-122
在目前电视节目的评价体系中 ,占主导地位的收视率调查和曲高和寡的欣赏指数研究是节目评价中应用的二元标准。本文分别对收视率和欣赏指数在电视节目中的应用加以剖析 ,探究电视节目的科学评价方法。一、收视率的应用现状与弊端中国的收视率研究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期 ,发展于90年代并日趋成熟。收视率调查的主要方法包括电话法、仪器法 (人员测量仪 )与日记法等 ,由于这些方法各有利弊 ,为了最大限度提高收视率数据的精确度 ,可以根据调查目的的侧重点不同而去选择合适的方法结合使用。任意一个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表明的是这个节目在多大…  相似文献   

13.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主动提出“要向电视收视率开炮”。他说,如今中国的电视节目被收视率绑架,电视节目严重娱乐化、庸俗化,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蚕食,值得警惕和深思。崔永元曾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虽然不尽准确,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确实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低俗的根源,一味地媚俗,不仅不可避免地导致质量的下滑,而且  相似文献   

14.
电视台的收视率如同报刊的订阅率和电台的收听率一样显示着一个传播媒体的生命力。在广播电视事业高速发展,各电视媒体(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交互并存、激烈竞争的今天,如何争夺更多的电视观众,提高收视率,各电视媒体无不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因为收视率直接关系着该电视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和经济利益(广告创收),甚至关系着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而收视率的竞争说穿了也就是电视节目质量的竞争。高质量的电视节目是争取观众、提高收视率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但"酒好也怕巷子深",在当今电视媒体众多、各频道都以节目激烈竞…  相似文献   

15.
宣明栋 《现代传播》2006,(2):102-106
当前电视频道运营者和电视节目制作者把收视率当成了追逐的惟一目标,演变出这一制度设计和运作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的现状。这是来源于电视界对收视率评价的理解偏差和应用领域的不适当。来源于这样一个不易觉察的转换:把特征当成了目标,把客观属性当成了主观动机。理解偏差是指:混淆了“电视节目可以用收视率评价”与“制作电视节目只能以收视率为目标”。应用领域的不适当是指:只以收视率指标来评价一个电视节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詹菁 《新闻前哨》2007,(11):73-73
收视率是有两面性的:一方面,收视率客观地反映了观众对某个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事实;但另一方面,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和收看是个人行为,存在极大的隐秘性,也是个人不良心理和低俗趣味容易显露的表现,从而影响到收视率的健康性和纯粹性。我们该如何看待和正确认识收视率,如何在追求收视率的同时避免电视节目的低俗化呢?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影视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精美的栏目包装成为现实,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对于电视节目而言,节目的形式新颖与否是决定电视节目整体收视率的关键因素。从这一点来看,电视节目包装成为了提高电视节目收视率和品牌形象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收视率导向批判--本质的追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收视率导向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民主的化身,那么,收视率导向的本质是什么呢?其实,就其最本质的意义而言,收视率是一种电视节目制作者用以向广告主介绍观众情况以便投放广告的商品,揭示了电视工业最本质的运作机制,是电视节目商品化最明显的表征.收视率导向背后所隐藏的是电视节目乃至这个文化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电视收视的不同需求,产生了一种以"互动"方式为主的电视节目。电视节目互动方式意在通过观众参与的特点,吸引眼球,提高收视率。笔者通过对目前电视节目互动方式的不足与局限性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电视节目的主要互动方式及特点,意在对电视节目互动方式的拓展贡献一分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20.
广东惠州市现在可以收看到30多套电视节目。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电视媒体如"美国在线-时代华纳"的华娱频道已经批准进入广东以来,进入家庭的电视节目会扩充至近百套。我们要在夹缝中求生存,就必须立足本地,扬长避短,不断提高节目质量,达到精办节目、赢得收视的双赢效果。一、正确分析影响收视率的因素我台一直非常重视收视调查工作,通过对收视率数据的定期分析,我们可以获知电视市场的现状及变化走向。目前人们对收视率的看法有两种错误的倾向。一种是不讲收视率,一味强调节目的贵族品位。另一种是将收视率极端化,视观众为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