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连续读了远人的几个短篇,发现远人的小说有个特点,即着重写小人物的心态,而且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带有某种共性,几乎可以看作普通人的常态,耐人寻味的常态。  相似文献   

2.
连续读了远人的几个短篇,发现远人的小说有个特点,即着重写小人物的心态,而且这种小人物的心态带有某种共性,几乎可以看作普通人的常态,耐人寻味的常态。比如《死结》,就写了一个男人不平衡的心态。马建国之所以强暴了  相似文献   

3.
    
今天一大早,王大妈心里就不怎么痛快,原因是在早市买菜时发现附近的几家大饼摊联手涨价,每张大饼涨了两毛钱,以后要由一块钱变成一  相似文献   

4.
B计划     
你喜欢吃辣条吗?我们班的小朋友可喜欢了!看着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的样子,我也好想尝一尝哟!不过,爸爸妈妈说那东西可脏了,不能吃,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机会尝。也许是老天可怜我,机会来了!一天,我家楼上的一个姐姐拿着一包辣条边哼着小曲边吃,不知道什么原因,她只吃了一点就随手扔在了  相似文献   

5.
正邓军,白净的脸上闪着一双明亮智慧的眼睛,他很爱笑,又有些腼腆不好意思。注意到他,是因为他上课回答问题十分积极,而且次次都能答到点子上。但是他的书写实在让人头疼,飞毛扎刺的,有点玩世不恭之态。最近,我发现他变了不少。上课时不再积极抢答问题了,自主学习时,他或窃窃私语,或心不在焉。我多次提醒也没有效果。最不可思议的是,有好几次我讲课的时候,他在下边小声嘟囔,明显是有意地发出这种不和谐的音符。  相似文献   

6.
同桌高林     
我们每个人都有同桌,我们与同桌之间都会发生一些值得用一生去铭记的故事。读完佟鑫同学的《同桌高林》不知是否会勾起你对同桌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大学课堂里,老师在抛出一个问题后得到的往往是集体沉默或者是零星的回答。在这个喧嚣的时代,我们这些大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如此沉默?要回答这个问题,请先看一下我们上课在干什么?手机、小说和周公,我们起码会与其一亲密约会。当老师一个问题扔过来时,咱正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多半问的是东家鸡,回答的是西家的狗。因为我们神游,所以我们沉默。  相似文献   

8.
一命题缘起:凝望他们中学生写记叙文,该写什么人记什么事?答曰:写自己的生活,写熟悉的人,记身边的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唯有你对生活张开了眼睛,你才会发现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9.
超越单纯审美视角,用新的知识系统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重新阅读和解释,以考察文本与语境及历史的关系,进而对当下现实进行镜像式批判,这在上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的《再解读》一书中就开了先河。90年代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谢冕、洪子诚两位教授主持的"批评家周末"研讨活动,为当代文学研究树立了"经典重读"的范例。新世纪出版的李杨教授的专著《50~70年代的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则以新的文学史观和新方法打开了当代文学史研究的更广阔的学术空间,在专业文学教育中极有启示意义。对"经典"的重新读解,目的当然不单是为文学史自身的建构,而是要通过深入历史性文本对历史进行反思,并且是为了认识现实去反思历史。在文本历史化的过程中,研究者的现实文化态度会决定他(她)重返历史时的价值取向,在这个意义上,纯客观地返回历史现场只是一种假象。正因为如此,"经典"可历时性地重读,也能共时地采用不同的读法。要紧的是不必偏执一端,而应承认无论从哪个角度进入文本,都可能是对历史的某一侧面的接近。秉着这样的文学信念,海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的当代文学学习研究,试图站在文学史知识层累上,从"经典"作品的本文中寻找当代精神生活中某些尚未被发现的历史擦痕,为此开展了系列性的作品讨论活动。对"百花小说"《小巷深处》的重读,是其中的一次。这次讨论由毕光明教授主持,参加研讨的有2006级18名研究生,卢水金作主体发言。现将发言选登如下,作为对"再解读"活动的一种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