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政府管理创新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政府在促进社会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但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低碳经济又对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政府必须在其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模式、公共政策及其政策工具以及绩效管理方式上有所创新,以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共政策稳定是维护社会公正的基础、保持政治稳定的关键、促进经济持续有效发展的条件、提高政策结构体系科学性的途径、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保障。为了保持公共政策稳定,就要严格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度,优化政策执行者水平,加强政府与群众沟通,充分发挥民众能动的作用,从而运用公共政策稳定来塑造良好的政策秩序,构建和谐、有序的发展环境,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日益兴起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方式,是全球性的新革命和必然选择。在对低碳经济研究与实践进行评述的基础上,从低碳消费、低碳能源、低碳环境、低碳技术等四个方面出发,分析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发展方式粗放化、资源禀赋差异大、贸易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较落后等主要问题,提出推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对策措施,即: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快低碳技术创新,培育低碳消费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做负责的大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英、美、日等发达国家主要采用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提高能源效率、降低"高碳"产业的比例等政策来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我国当前相关政策主要以"命令-控制"类的行政手段为主,财税政策不够灵活.因此,我国的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政策工具设计应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向以主要依靠市场机制转变.  相似文献   

5.
在低碳社会的构建中,政策是政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限塑令"作为我国已出台的涉及范围最广、目标群体人数最多、实施时间最长的环境类公共政策,具有重要的代表性。深入研究"限塑令"的实施情况后发现,制约"限塑令"执行的关键因素在于政府的角色定位。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政策有效实施,是我国实施低碳政策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6.
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方兴未艾,低碳技术经济实验室缺失成为培养低碳技术经济管理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文社科专业学生低碳技术经济素质,加快低碳技术经济学科建设的瓶颈。基于低碳理论、技术、政策、产业和方法5大模块,通过看、听、写、说、做和走6个环节,在"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支队伍"保障下,尽快建设和完善低碳技术经济实验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7.
低碳经济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关注的原因除了全球气候变暖的事实外,也符合各国经济利益上的追求目标。我国国内外的现实显示了我国加快发展低碳经济的迫切性,同时也决定了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依然面临着诸多压力与挑战。加快完善中国相关的法律与政策,建立一个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对于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8.
在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政府推进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政府推进不是让政府参与循环经济的具体博弈过程,而是制定和构建公共政策体系来调整、规范和引导循环经济主体的行为,这些政策包括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支持体系、经济政策体系和社会管理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周富华  陈雄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Z1):102-105
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包括能源模式、技术模式、产业模式、管理模式、市场、政策供给六个方面,这六个要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构成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钻石"模型,这个模型决定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0.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科学技术成为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途径,新能源技术是确保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我国政策科学研究取得许多成绩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公共政策理论基础的薄弱,基础理论对解决公共政策中现实问题的支撑力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政策科学发展的"阿基里斯之腱",因此对公共政策基础理论进行反思,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问题、价值等政策理论的基础理论入手,通过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政策科学发展,已成为公共政策学未来发展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12.
引导低碳消费方式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和根本动力。引导低碳消费方式,政府应扮演引导者、管理者、服务者和参与者的角色。政府在引导低碳消费方式的过程中,面临着消费认知不良的观念障碍、技术落后与价格偏高的技术障碍、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的政策障碍,这就需要加强低碳环保的教育和宣传,培养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完善现有低碳市场法规体系和政策引导,提高低碳产品的性价比;实现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低碳化和精细化;践行低碳消费方式,并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新发展理念和经济稳定性,构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03—2019年中国27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期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效应以及内在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低碳城市试点在东部和中部城市的政策效应显著为正,在西部地区政策效应不显著;从中介效应检验机制来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通过优化投资结构和集聚科技人才,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政策教育是社会教育结构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决策咨询机构作为联系知识与公共政策、政府与公众的桥梁,不仅承担着生产政策思想和提供政策方案的功能,同时也被赋予了自身以传播公共政策知识,提高公民政策素质的重要使命。政策教育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也是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职业化的基本目标之一。决策咨询机构政策教育功能的体系由政策教育内容、政策教育对象和政策教育方式等三方面构成。政策教育的价值承载表现在有利于政策思想的推陈出新,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民主化与规范化,有利于公共政策执行的规范化等。  相似文献   

15.
海南省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能为海南省经济结构转型提供良好条件,进而促进海南省实体经济发展。从海南省发展低碳产业必要性入手,通过分析海南省低碳产业发展现状、目标以及存在问题,探索出一条海南省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路径。并结合现状,从树立低碳理念、推动各类金融机构参与低碳市场、加强省际间合作交流、拓宽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政策思路、积极引进专业人才等方面探讨海南省金融支持低碳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低碳产业发展方面形成了初步的法律规制体系和一些政策机制,但是相关低碳产业的法律规范不完善,政策性机制缺乏体系性和协调性。应通过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完善低碳产业新技术的创新研发支持机制等,构建多层次的政策机制;通过将政策上升为立法,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定低碳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和碳金融立法等,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能源法律体系,深化产业规划、激励、引导政策,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以建立完整的低碳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机制体系,促进我国低碳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简要阐述了公共政策的含义,对学校体育政策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阳光体育"的公共政策性质,指出从公共政策理论高度来认识"阳光体育"政策,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增强青少年体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依据2001-2011年相关的平均数据,以G20国家为比较对象,从低碳环境、低碳产业、低碳效率和低碳创新四个层面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比较,发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仅低于G20发达国家,同时也低于俄罗斯、巴西等新兴经济体。从四个要素层面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呈现"四低"特点,即低碳环境水平低、低碳产业水平低、低碳效率水平低和低碳创新水平低。要实现我国低碳经济水平的跨越发展,应从提高森林质量和效应、调整能源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健全外商投资准入机制、加强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  相似文献   

19.
作为煤炭大区、能源基地的内蒙古,近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是典型的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因此,转变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发展已迫在眉睫。笔者从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现实难题出发,主要探讨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制度与政策保障,即应从观念、政策、管理体制、实施机制等诸多方面为内蒙古加快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政策支持,从而形成有效的支持、鼓励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环境,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20.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化为政策现实的唯一途径。同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执行结果偏离政策目标和内容。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区域、经济等影响,教育公共政策的执行背离了既定目标,影响了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