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一生对应试科举获取功名不遗余力,但科场屡屡失意让他经历了由期盼到失落、由失望到愤恨再到反思求变的情感交错与渐变历程.<聊斋志异>中的一些代表篇目如<考城隍>、<叶生>、<司文郎>、<贾奉雉>、<于去恶>等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蒲松龄对科举爱恨交加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公元1640—公元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蒲松龄是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人。出生在没落的地主家庭,家境十分贫寒。蒲松龄从小就聪明过人,19岁那年,他在县、府、道的应试中,连夺三个第一,因而他很有名气。后来,他仕途不通,每次应省试,每次落第。始终只是一名秀才。  相似文献   

3.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作文之难不是学生写不出作文,而是写的作文太平庸,泛泛而谈,平平之论,难有出类拔萃的好文章。近读研究蒲松龄的专家盛伟编写的《聊斋佚文辑注》,读到一篇蒲松龄先生当年写给他的侄子们的关于应试作文技巧的经验之谈,笔者想简作介绍,希望能对亟需提高作文成绩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读者驿站     
之一:晒书拾趣与《聊斋志异》的作者清初文学家蒲松龄同时代的人中有个叫洪家军的人。他当了大官后,家中藏书万卷,平时却很少读书,但又偏爱卖弄,经常吩咐家人把书搬出来在人家门口晾晒。有一次碰上蒲松龄路过此地,看到洪家军又在得意洋洋地指挥着家丁晒书,便想逗一逗他,让其出丑,蒲松龄想了想,就脱下上衣躺在洪家门前的上马石上,闭起眼睛晒起太阳来,洪家军感到奇怪,大热天的蒲松龄不怕晒出病来!于是,他走过去关心似的询问躺在石板上做什么,蒲松龄眼也不睁回答说是: “晒书”,洪家军更觉奇怪,问晒的书何处,到底有多少?蒲松龄这才拍着肚皮说我的书都装在这里,有多少我也记不清楚啦,洪家军一听,猛然醒悟到蒲松龄是故意在嘲弄他不读书,只好羞愧地走了,从此不敢在门前晒书。却留下了一段趣事。  相似文献   

5.
作画教子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织布度日。寇母常常在深夜一边纺纱一边教寇准读书,督导他苦学成才。后来寇准进京应试,得中进士。喜讯传来,寇母正身患重病,临终时她将亲手画的一幅画交给仆人刘妈,嘱咐道:“寇准日后必定做官,如果他有错处,你就把这幅画给他!”  相似文献   

6.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曾三次考举人,三次失败,后来立志学医,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医学巨著《本草纲目》。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蒲松龄四次应试都落选,他下狠心攻读,改变学习方法,深入民间广集博采,终于写出了闻名世界的鸿篇巨著《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7.
自从科举制度确立起来的千余年时间里,和科举制度关系至为密切的文人,大约可以说无过于蒲松龄了:他几乎终生在科举应试的泥潭中挣扎,而且在长达半个世纪左右的写作生涯中屡屡以之为题材。蒲松龄出生在山东淄川蒲家庄的一个世代耕读之家。祖上虽然没有出过什么高官显宦,可终究是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到得蒲松龄一代,其家虽已很消乏,但琅琅书声并未绝响。其父蒲槃虽因家计艰难,加以二十几岁尚未能掇一芹,于是弃儒经商。不过待到家境亨泰以后,便又“不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年少时即锐志好学,19岁应童子试,连夺县、府、道三个第一,其后埋头苦读,准备应试举人。但由于科场中贿赂公行,舞弊成风。蒲松龄一连四次名落孙山。榜上无名,仕途堵塞,作何抉择?蒲松龄志存精远,不甘如众多读书人那样,因考试落第而悲观失望,潦倒终身,决计独辟蹊径,潜心于文学创作。由于耳闻目睹种种社会丑恶现象,立志写一部“孤愤之书”,借狐仙鬼神、鱼精花妖之口,揭露与鞭笞黑暗政治。为此,他在压纸用的铜尺上,镌刻了对联一副,以资自勉自警,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人心,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他在对…  相似文献   

9.
<正>"聊斋先生"蒲松龄小时候,有一次跟父亲去参加朋友的寿宴。人们一边喝酒吃菜,一边天南海北地聊天,不知不觉谈起了功名富贵的事情。蒲松龄的父亲很有学问,但几次  相似文献   

10.
年轻的他有着美好的愿望.但是一场金融风暴使他美好的幢憬烟消云散..那段时间。他郁闷到了极点.一边继续寻找工作.一边在网上写小说.以此排解心中的苦闷。  相似文献   

11.
肇银  雅健  婉琼 《江西教育》2010,(1):8-12
秀才岭,一个牵动文化人情结的地名。相传这里有一位胸怀大志的青年,却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第。时间一长,在当地人给他封了个“秀才”的绰号后,他索性在村前的无名小山坡上搭了个简陋的木棚办起了私塾,想一边教书一边攻读,以待再考。因自身多次落榜,他只收到了两个学生。寒来暑往,他与学生形影不离,同窗共读。有年,他领着学生一起去应考,结果师生三人同时登上秀才榜。从此,这个无名小山坡便有了个响亮的名字——秀才岭:从此,秀才岭的百姓们弘扬着重教兴学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唠叨十月     
珍妮 《考试》2004,(11)
小时候,他第一次学做家务,帮妈妈剥洋葱,一边剥,一边就流眼泪。妈妈看见了,教他把洋葱放在水里剥,果然眼睛就不流泪了。从此他记住了,剥洋葱是要放在水里的……  相似文献   

13.
张保忠 《山东教育》2005,(25):64-64
1981年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当了一名民办教师。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深感自己的知识不足,是回高中复读,还是继续任教?当我正在彷徨时,看到了《山东教育》上刊登的“关于招收民办教师报考师范”的通知,我就像吃了定心丸,从此,便一边教书,一边复习。  相似文献   

14.
一天课间休息,赵路和兰波同学急匆匆跑来报告:“王浩把屎屙在裤子里了”.糟糕!四年级学生还发生这样“臭”事,肯定会遭到伙伴们的叽笑,甚至从此抬不起头来。怎么办呢?我一边想,一边向厕所跑去…”王浩见我,难过地说:“章老师,我肚子不好,不小心把……”我连忙安慰他:“不要紧,  相似文献   

15.
不知从何时起,学生的写作就开始了与高考应试作文的接轨:注重包装,行文充斥大量古人,从屈原到司马迁到陶渊明再到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乃至蒲松龄曹雪芹,开口曰“太史公”,闭口云“苏轼的经历告诉我”;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从陶渊明的弃官归隐到蒲松龄的屡败屡战,不一而足。  相似文献   

16.
说起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就会使人想起他花费教十年时间写下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蒲松龄能够成功地完成这部作品,原因是很多的,其中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对听故事有特殊的嗜好.他听了一辈子故事,搜集了许许多多千奇百怪、引人入胜的素材;还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关干他听故事的趣闻.  相似文献   

17.
传说有一个县令,姓乌。他年轻时即为官,十分骄傲,听说当地名士蒲松龄学问过人,他感到很不服气。有一次,乌县令邀一批乡绅叙饮,同时也请到了蒲松龄。席上,乌县令乘着酒兴,出了一个上联:"二人土上坐"要蒲松龄对下联,蒲松龄当即对了下联:  相似文献   

18.
在蒲松龄著作的流传过程中,其同乡孙锡嘏功不可没。他亲自整理的《聊斋志异》手抄本,出自蒲松龄后裔,弥足珍贵;他抄录的蒲松龄文集,后被耿士伟编选为《聊斋先生遗集》,是《聊斋文集》的第一个印本;他抄录的蒲松龄诗集成为路大荒整理《蒲松龄集》诗歌部分的主要依据。在其所撰《聊斋志异》跋语中,孙锡嘏还对《聊斋志异》作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在《聊斋志异》及聊斋诗文的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孙锡嘏可谓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9.
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彷徨者.他从应试路上跌跌绊绊一路走来,身心俱疲.在严重的抑郁中歪打正着.开始了自己独立的对人生、对教育的思考。然而,他似乎与应试有着不解之缘.身为人师,大环境中,他不由自主挥起了应试的教鞭。他不甘心,他想突围。于是,有了这篇呐喊般的“精神忏悔录”。一枚现行教育结出的奇异果。一个矛盾综合体。一段悖论。  相似文献   

20.
"听"画     
我班的迪迪小朋友最喜欢画画了,看!这次的区域活动他又选择了绘画区.他是画得那么投入,以至于我走近他的身旁都没有察觉.多美的海洋世界啊:一群色彩斑斓的小海鱼,有的在悠闲地吐着一串串彩色的泡泡,有的在水草里嬉戏,还有的在礁石上休息,红红的太阳照在蔚蓝的海面上,小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整个画面是那么的整洁,那么的平静,充满了孩子般的童话色调.我一边摸摸他的头示意他继续画,一边想着等会儿怎样好好地在集体面前表扬他一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