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华大学西南角一间5平方米的小屋,月租金160元,一床、一桌、一台电脑。剩下就都是书了。"我到北京8年,没买过一件衣服。"坐在小屋子里的张立勇很谦恭,也很伤感。每天早晨上班。我都会和学生们相会在一条主干道上,但我去食堂,他们去教室,方向正好是相反的--在那时候,听老师讲课,聆听大师的声音,是我特别向往的一件事。我到清华来是为了学习,但我也很喜欢我的工作。在清华做好厨师是  相似文献   

2.
<正>出于对梅贻琦、王国维、黄万里等教授人品、学问的崇拜,我心中对清华大学一直十分向往,从东南大学退休后我应聘到这里任教,转眼第五年了。对清华讲堂的"敬畏",对清华学生感到"震撼"和"自愧不如",对清华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越来越深刻的体验,对清华园如东南大学般的钟情,刻下我这段人生的轨迹。一首先说说清华的学生。夫子曰:后生可畏。清华的后生尤可畏。来清华前,我是东南大学还算著名的教授,得  相似文献   

3.
●小时候,爸爸教育我说:"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07:101,如果不好好学习,你就是那个6 !"长大了,我考上了清华,发现清华的男女比例是7:1,我还是那个6.  相似文献   

4.
声音     
《今日教育》2012,(11):51
"一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当负责接待的老师这句热情而温馨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时,我的心一下子就热了起来。"我是清华人了,要珍惜这次机会。"我在心底对自己说。——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龚俊波  相似文献   

5.
清华,你好!和你的故事要从头说起,虽然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开头可言。2008年,我参加自主招生考试,被清华降分录取。夏天自己拎着大包小包来学校,报道的地点已经有媒体围追堵截,要求我畅想校园生活,我那时说"记录生活的日子结束,生活开始了。"——奋不顾身飞蛾扑火,有"时间开始了"的自我感动劲儿。  相似文献   

6.
产学研"链接"小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敏 《科技文萃》2000,(9):83-85
2000年6月28日,北京时间18时37分,一颗名为"航天清华一号"的微小卫星搭乘俄罗斯火箭顺利升空.以这颗小卫星为标志,包括高科技上市公司--清华同方在内的一个产学研平台,与我国航天产业已经建立了"超级链接".  相似文献   

7.
很多"高考状元"弃北大、清华而转投香港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并因此引发北大、清华被香港高校扫入"二流"的说法.然而另一种来自北大的论调却应引起公众警惕:北大法学院教授孙东东曾呼吁今后把香港高校的招生纳入统招计划--孙东东认为,目前的招生制度为香港高校招生提供太多便利,但客观上造成内地名校录取考生不报到、浪费招生计划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万一 《大学生》2012,(5):22-23
"万岁军"是我军最优秀的部队之一,它们在朝鲜战场上以卓绝的战绩赢得了"万岁军"这个美名;装甲侦察连,是"万岁军"中的"特种部队",是英雄杨子荣所在的老连队。清华同学万一通过"残酷"的摔打锤炼,成为他们中的优秀一员。选拔进教导队2007年,我考进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选修经济学双学位。在清华,我是学生会干部,校  相似文献   

9.
<正>我的爷爷有四兄弟,当年都是江阴农村长大的土鳖,大学都是上清华学堂学工科。过去我问过,你们为什么都上清华?爷爷说:"家里很穷,所以只能上清华,因为清华是国立大学,寒门子弟都可以上!"我爷爷回忆起大学时光,都是多么勤奋刻苦,向老师求教,还有锻炼身体。到了八九十岁,他们兄弟之间通信,都用英语,可见大学教育给他们留下了多深的烙印。我和茅于轼老先生很熟悉,他是国立交通大学毕业的,底子也很扎实。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2日,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人才招聘大会现场出现了这样一幕--一边是450家招聘单位的展台前汹涌的人潮,另一边,中国政法大学会同北大、清华、人大等高校在现场设立了"消除就业歧视"公益服务站,宣传反就业歧视.  相似文献   

11.
<正>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事儿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梅贻琦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梅校长"。梅贻琦受到清华师生如此崇敬,当然与他确立的"教授治校"的清华传统有关。在清华,做一个好教授永远是最神气的,梅贻琦说过: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他还说:我这个大学校长是帮教授搬凳子的。不  相似文献   

12.
"航空航天"--北京行天安门广场、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故宫、长城、军博、中华世纪坛、国家博物馆、科技馆、航天博物馆、皇城根明长城遗址、颐和园、北大(或清华)、圆明园遗址、中央电视塔、海底世界……  相似文献   

13.
走过高三 还记得去年,也是在这个季节,我正向理想的大学--清华前进.虽然她的样子很模糊,甚至就是一个概念,但我坚信:再前进一步就是胜利.现在,对当时的心境日记进行整理,才发现,那时每克服的一个困难或攻克的一道难题,都成了我前进的一级阶梯.  相似文献   

14.
<正>第一,好奇。好奇是科技创新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原始推动力。10年前,4位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到清华理学院与清华学生座谈,当问到什么是科学发明最重要的要素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到了"好奇心"。连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都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所以,我认为,好学的第一要素是好奇,好学源于好奇。第二,好问。好奇往往导致好问,而好问是  相似文献   

15.
"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岿然中央……"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校歌的旋律响起,心下便油然而生一种复杂的情愫。小时候,对清华的印象来源于书架上众多印有"清华大学出版社"字样的天书——完全看不懂,所以"清华"于我而言就代表了学问之集大成者,极是向往。不想多年后能够保送至此,用一颗物理的心近观水木清华荷塘月色。七十岁的单车新生入学报到当天,第一个印象就是自行车。清华之大,从东北角的宿舍紫荆公寓步行去西门外圆明园站坐地铁,至少半个小时,自行车便理所当然地成了清华人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凡新生进校头等大事就是买辆得心应手的自行车。  相似文献   

16.
曾听过师兄张凯杨的一些经历——大家总是习惯用"积极向上"来形容他,不免好奇那一段段经历背后是什么在不断激励着他、支撑着他。自信自立的第一步至今张凯杨还清楚地记得,来清华前他才第一次接触电脑,"当时为了填报高考志愿,我不知道清华在哪,清华  相似文献   

17.
<正>金岳霖幸而躲过轰炸我和金岳霖先生论交始于1927年。金先生于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堂,比我高六班。但我们在清华只是先后的同学。我于1918年考入清华高等科三年级时,金先生已经去国四年了。金先生于1923年学成回国,1926年来清华任教。而我则于1927年回国来清华工作。我来清华工作后,长期和叶企孙先生同住清华北院七号住宅。我们纠集几个单身教员和一两个家住城内的  相似文献   

18.
清华跑男     
"大家好!我是张冬冬,今天是我晨跑的第1000天。""大家好!我是张冬冬,今天是我晨跑的第1001天。""大家好!我是张冬冬,今天是我晨跑的第1002天。"……作为晨跑队队长时,张冬冬每天早上带跑前都会如此自我介绍。晨跑队400人如今已入职华为半年多的张冬冬是清华机械系2015级博士,在校时他担任过清华晨跑队队长。从2016年4月开始,张冬冬在学校里坚持了4年多的晨跑。  相似文献   

19.
"2006年,我被美国耶鲁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不少朋友纷纷向我"取经",询问申请事宜,在此我乐意与大家分享我的故事。北大、清华一直被看做是中国最好的高等学府,然而近两年的报考港校热潮让最高学府也受到了"二流学校"的质  相似文献   

20.
他2岁开始"梦想成真"的小发明;5岁,设计了一部"矿石收音机";18岁,已经有了300多件发明问世,10余次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如今,他年仅25岁,不仅是清华大学光学工程最年轻的博士,还创造了三个第一--第一个创办大学生公司、第一个获发明专利最多、第一个连续四年摘取清华最高规格的学生科技竞赛桂冠……有分析家认为,他发明的产品有着上千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他就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