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应该向这位诗人致敬。不仅是因为他在20世纪的大多数岁月中,以他丰盛的创作为中国新诗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也不仅是因为在中国大陆实行开放政策之后,他为促进两岸三地、以及世界华文诗歌的交流互通起到了桥梁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的视野得以拓宽,使意在整合中国文化和文学的第一步——“大中国”的诗歌蓝图得以浮现;更是由于他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以他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爱心,把关怀的目光投向了国际性的重大题材上,在巴以冲突中,也在科索沃战争中,他的声音汇入了世界人民的热爱真理、伸张正义和争取和平的大潮之中。他的诗歌创作和文学活动,赢得了世界诗歌界的普遍敬重,也为中国诗人赢得了荣誉。 犁青先生生于战乱。童年和少年时代曾陷于生存的困境之中,忧患促使他早慧。他20世纪40年代就开始写作。早年的诗歌反映了中国农村的凋敝和农民的苦难。他触及时事,对当日的社会痼弊进行了尖锐的抨击。当年他的声音虽然稚嫩,但却尖锐有力。他的诗《来,我问你,你把胜利带到什么地方去》,由急促的短句组成,节奏明朗有力,充盈着批判黑暗和召唤光明的激情。犁青早期此类诗风,深得田间鼓点的神韵。他那时年轻,博采众家,多所择从。若论及个人风格,则有待时日。但从基本倾向上看,因为所涉多及世事,故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是欲晴还阴的特殊季候,一方面,国统区长期积聚的各种矛盾集中爆发;另一方面,光明与黑暗正在急速交错。九叶诗人广泛地表现了城乡的衰败,尖锐批判社会弊病,同时深刻揭示了历史转折的契机与迹象,使其诗作成为国统区现实境况的形象写照。  相似文献   

3.
王襞在"自然之谓道"的基础上又提出"率性之谓道".他认为,良知自然,不烦人力,只需率性便可自知自能;他把人的"天性之体"看作"流行之体",主张顺其自然,不假人力;他强调率性以归真,反对一切束缚,追求人性自由,以免用智用巧而扼杀和伤害人本就具足的自然之性.  相似文献   

4.
《未选择的路》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著名诗篇。罗伯特·弗罗斯特堪称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诗歌的创作,写作并出版了10部诗集。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出生于旧金山一个教师家庭,在美国西部度过童年。中学毕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良知"说的内涵,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即"是非之心"、"真诚恻怛"、"人皆有之"。当下社会,在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教育中,"良知说"具有坚定的必要性和实践的可能性。恢复良知本真、加强良知教育、践行良知精神是加强廉洁自律工作的三大法宝。  相似文献   

6.
唐初时期,当大多数诗人追随梁、陈宫掖余风,沉溺于歌功颂德,应酬奉和之时,田园诗人王绩、民间诗人王梵志以平易率真,自然淳朴的诗风,拔于流俗之外,别具一格,为初唐的浮靡诗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为中国诗歌的通俗化以及唐诗异彩纷呈的艺术性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前段时间看到陕西西安枫韵幼儿园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出勤率,竟然给幼小的孩子食用禁药"病毒灵",并已经服用五年的消息,十分震惊。试想,这种药的负面影响要是经过长时间显示出来的话,几十年后,谁来为这群孩子将来的健康买单?在现代这种"二四一"的家庭模式中,小孩子是家中的宝,以后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谁来为以后国家的发展负责?种种的后果使人不敢贸然想象。作为一名将来想成为一名教师的我,不由得想谈谈作为一名教育者的良知和责任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与萨特都关心人的实存选择与伦理实践。他们分别以良知和自由为自己思想的中心,通过对两概念的辨析和比较,可以显示出两人对人的精神和行为的不同理解,同时也显示出王学与存在主义、甚至是中西两大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王阳明的良知学说认为,道德原理和道德规则源自于人的本质需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要求为民,务实,清廉,这与王阳明的良知说有着高度的契合.为民,既是群众路线的本质需要,也是领导干部的良知;务实,既是群众路线的技术路径,也是领导干部致良知的具体路径;清廉,既是群众路线的伦理规范,也是领导干部在践行良知.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探讨,进一步深入的探讨了在特定历史年代,诗人创作的坚持和创新。从多角度对诗人的作品进行重新审视、论证,尤其对诗人的诗歌语言和诗歌取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试图通过对王书怀诗歌的研究。挖掘其诗歌在特定历史时期所取得的文学和历史成就,进一步对其诗歌的美学特质进行探究,使其诗歌的历史意义和审美价值得以更清晰的展示在世人眼前。  相似文献   

11.
马恒松 《考试周刊》2012,(69):183-184
当前,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学生的思想也日趋复杂。如何树立规范的道德观点.以此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而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这是摆在教师,特别是德育教师面前的难题。本文力图从传统的良知入手。阐述良知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坚守良知,培育良知.让良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2.
赖忠先 《中国德育》2007,2(8):56-59,74
致良知就是依良心而行,也即存善去恶,其实质就是除去私欲习气,扩充现成良知,恢复本体良知。为善、去恶、去闲思杂虑、去为善去恶之念这四点,既是致良知的方法又是步骤。“致良知”说对今天道德教育的启示是,道德教育只有从一个人的内心意识(良知、良心)开始,才是真正的、最深刻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3.
儒家哲学所追求的人生理想是要达到“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道德境界,认为达到这一境界则宇宙太和,社会大同,理想人格得到完美实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学者于此孜孜以求。王阳明在前辈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的理论,认为良知既是人心的本然状态,又具有道德判断的能力,无所不在,超越时空,因此,充分发展人的良知,使其充塞流行,便可廓然大公,达到同天地的境界,实现理想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被称作是工业时代的田园诗人。他的诗歌以质朴、清新的语言,自由而又富有韵律的诗风在20世纪美国诗坛上独树一帜。文章对他的《修墙》一诗进行了分析,认为该诗看似简单,实则蕴意深邃,需要仔细研读,认真品味,才能挖掘其丰富内涵和深刻含义。  相似文献   

15.
民间叙事长诗作为反映民族生活与民族心理的重要文学种类,黎族民间叙事长诗的发生与传承机制与其他壮侗语族民间叙事长诗发生与传承机制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己的地域特色。通过各自特色的比较,找出他们相似之处,同时也指出他们所包含的各自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6.
“民间”是民俗学的关键名词 ,2 0世纪“民间”理念随着民俗学学科的发展不断变化 ,这个变化中潜藏着知识分子对待民间的立场问题。而且在不同时期 ,由于具体背景的差异 ,“民间”内涵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17.
最初的书     
那个人叫什么?敏豪生或什么什么豪森?我记不清了。手边无书,一时也无从查找。他好像是德国人,其时应该是16或17世纪吧,他写了一本书,书名也许是《吹牛大王历险记》,也许不是,我甚至怀疑那本书根本就没有封皮、在20世纪70年代初的某一天,它落到一个中国孩子手中。  相似文献   

18.
金岳霖与牟宗三都较为系统地建构了一个"外王"体系,前者以新实在论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知识本体论,后者以"良知自我坎陷"打通"执的存有"与"无执的存有"两层界域,转而开出科学与民主.这两种路径相较而言,前者更为适合中国哲学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9.
袁青 《文教资料》2010,(2):100-101
《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集中体现了王阳明良知学说,主要包括:良知的基本内涵——良知是心之本体;良知具有即体即用、整体性、知善知恶三个特点:恢复良知本体要依靠“此心存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的作圣之功;心之本体——良知本身不动,但心落实到现实中的“照心”和“妄心”则有动静之分——“照心非动.妄心动也”.  相似文献   

20.
在当下,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路径是通过知识化教学来提高儿童的道德。王阳明认为儿童的道德力量根源于人的内在良知,儿童道德教育需要把良知这一道德的内生力量焕发出来,在儿童的内心建立起稳定的道德根系,从而为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提供内在的根据,而不只是一种外在性的道德知识与规范的教授。儿童道德教育的要义是遵循儿童的性情,把儿童的良知无蔽地发见出来,实现良知的养正;在具体的方法上,采用歌诗以兴发儿童的道德情感、习礼以涵养儿童的道德意志、读书以拓展儿童的道德理性以及每日考德巩固和纠偏儿童的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