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红色中华》百期纪念刊发表的新闻论著及瞿秋白、张闻天的两篇论述《红色中华》的文章看来,《红色中华》的办报理念深受列宁新闻思想的影响,选择性地接受了列宁关于报刊作用、如何发挥党报作用、出版自由、党性原则等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了一定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正式成立。12月11日,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江西瑞金创刊,这是我党在农村革命根根地创办的第一个中央级大报。开始《红色中华》为周刊,从第五十期起,改为三日刊。从一百四十八期起改为双日刊,每周出  相似文献   

3.
据日本2008年4月16日《朝日新闻》报道,日本东京都开始对年收入不足200万日元的低收入家庭的子女就读“私塾”学费,实行无息贷款。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的机关报,《红色中华》在创办之初就把舆论监督列为办报的重要取向之一。舆论监督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揭露一些公务人员挥霍享乐的生活态度、敷衍塞责的工作作风,以及漠视文化教育的倾向和封建迷信观念。《红色中华》的舆论监督是在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展开的,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监督比较彻底,被监督者拥有对等话语权,支撑舆论监督的观念具有明显的相对性。整体而言,《红色中华》起到了绳愆纠谬、指瑕摘疵的作用,在端正政风、树立正气等方面,发挥出其特别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新闻工作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党报是党的喉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起,就十分重视新闻宣传工作,特别重视党报在思想政治宣传中的主力军作用.土地革命时期以《红色中华》为代表的党报宣传,对当前党的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第一,必须充分发挥党报在思想宣传阵地中的引领作用;第二,新闻报道要具有目标性;第三,必须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相似文献   

6.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的“喉舌”,承担着宣传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路线、方针和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苏区建设和巩固及激烈的“反围剿”斗争,为了寻求局部执政的合法性、破除负面形象,中国共产党把《红色中华》作为形象塑造的重要窗口。在《红色中华》的宣传和塑造下,中国共产党成功塑造了爱国御辱、先进政党、清正廉洁、亲民爱民的良好形象。回顾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形象塑造的历程,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一些宝贵历史经验,对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塑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据《日本经济新闻》2000年6月28日报道,为使日本在国际竞争激烈的信息技术产业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日本通产省决定今年7月启动产官学联合发掘、培养在软件开发等信息技术领域具有独创技术和理念的人才工程,  相似文献   

8.
《红色中华》是中央苏区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报刊。它及时引导苏区民众选择正确的社会信仰;宣传了党的社会主张和党制定的社会制度;围绕建设苏维埃新社会,充分发挥了中央政府机关报的宣传、动员和批评等功能,成为鼓舞苏区军民进行苏维埃新社会建设的号角,对苏维埃新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产经新闻》于今年7月29日、8月5日连载日本著名茶道团体里千家家元执事多田侑史的文章《发现了陆羽三癸亭的真正遗址》.此文系国外第一次报道湖州市发现杼山妙喜寺、陆羽三癸亭遗址.现由本刊编辑部将该文主要内容摘编,以供读者参考、研究.  相似文献   

10.
《新中华报》是由1937年的《红色中华报》改版而来的,至1941年5月15日停刊,共出版了230期。它作为一份边区政府机关报,不仅刊登共产党的政策、决议,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编者更是把目光聚焦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百姓生活所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给予了殷切的关注,使这份党报充溢着浓郁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点不仅使《新中华报》在当时独树一帜,且在中国的党报史上更显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1.
为了永久占领中国东北,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此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这是中国的奇耻大辱。事变发生后鲁迅对这一事件反应强烈,对国民党政府不思抗日却制造内乱的行为进行深刻揭露和彻底批判,对于国民党政府对学生的镇压进行猛烈抨击。这一事变对鲁迅的思想造成深远影响,使鲁迅与中国共产党更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在以后的文章中鲁迅多次提到这一事件,让人民认清了国民党政府的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12.
甘露 《唐山学院学报》2012,(4):61-62,77
郑律成是20世纪30年代从朝鲜来到中国参加民族独立运动和抗日战争的革命音乐家。抗战爆发后他来到延安,进行了革命音乐创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他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法西斯在前线展开了英勇的武装斗争。郑律成为中朝两国的音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两国抗日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3.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为了更好地实现其国家利益,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不同的对华政策。先后采取了“避免介入”、“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扶蒋反共”政策。“避免介入”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怂恿了日本的侵略行为;“援华制日”、“结盟抗日”政策增强了中国的抗战能力,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大大增强了国民党政府对美国的依赖;“扶蒋反共”政策为战后中国政治留下了祸根。  相似文献   

14.
日本共产党是日本政坛中最大的革新力量,它对内代表下层民众利益,对外倡导全方位外交和对日本侵略战争责任的彻底反省。在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剧和日本国内政权交替的关键时期,日本共产党在中日关系发展方面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优待抗属政策是中共军事动员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共壮大武装力量、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抵制日本侵略的有效措施之一。抗日战争时期,基于对乡村传统的顺应,中共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内推行了优待抗属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与此同时,体现中共政治理念的优抗政策还始终与乡村传统相纠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整理以往研究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与日本关系密切。从学界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者为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所作努力的回顾与评论中,可以获得这样的启示:坚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与以先进的日本为榜样,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者的日本观、对日政策的形成过程中并不矛盾。这一点,对于"中国人对日态度"研究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在华日本人部分有识之士发起、得到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的积极支持,在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先后成立了"觉醒联盟"、"反战同盟"、"解放联盟"等日人反战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及其开展的各种活动,反映了在华日人反战运动的发展历程,也体现出中日两国人民在人道主义、国际主义基础上的合作。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联合共产党在察哈尔组织民众抗日同盟军,蒋介石认为是赤化、割据,万不能容忍,是错误的。冯玉祥主张调全国百分之八十的精锐军队,由蒋介石亲自统帅立即收复东北失地,这显示了他对日本、对国际大局不十分了解。其抗战的精神是应该肯定的,但其急躁、冒进也是不可取的,必然会中日本“速战速决”的诡计。  相似文献   

19.
冀中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华北敌后创建最早的平原抗日根据地,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冀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规模改造平原地形,开展拆城运动,拆除县城城墙。狭义地讲,拆城运动从1937年底延续到1938年秋季,广义上讲则从1937年底延续到抗战结束,它将"不利于我、有利于敌"的客观因素转化为"有利于我、不利于敌"的战略条件,形成平原抗日游击战特有的特点,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面对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首先确定了以民族利益为重的危机应对的价值取向;启动了危机应对的机制,对内发扬党内民主集中制,统一了全党认识,对外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更多更强的抗战力量;最后实施了正确的权力前移策略,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赴西安斡旋,成功地促成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之成为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危机应对的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危机应对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