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本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弟子规》源于生活,又教人在生活中践行礼仪规矩。怎样联系生活教学《弟子规》呢?践行规矩从礼仪开始,抓住生活中的教育时机、教育点规范学生行为,活学活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使美好的人生获得尊重、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2.
我国对中学生基础道德文明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性工程,行为规范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是毋容置疑的.目的在于使中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加强对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在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践行中,学生知行脱节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没有成为广大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本文阐述了落实中学学生行为规范化管理措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相似文献   

3.
去年九月,国家教委正式公布了《中学生一日行为规范》的通知,要求把行为规范教育渗透到教学、管理和其它各项活动中。 中学各科教学,或多或少都渗透着行为规范教育。在各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行为规范教育,值得探讨。本文就初三《生理卫生》中行为规范教育,结合我校实际,谈一点个人体会。 现行《生理卫生》教材中,既体现了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又体现了行为规范教育的科学性。例如,进入冬季,许多学生由于怕冷,不换衣服不洗澡,还有部分学生在座位两侧随便吐痰。作为一个生物教师,有责任对他们进行行为规范教育。要达到这一目的,我所采取的方法是以教材的有关知识为科学依据,启迪学生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4.
沈春明 《四川教育》2004,(10):17-17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新小学生《规范》第16条增加了“集体成员之间互相尊重,学会合作”。中学生《规范》第二部分第8条增加了“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等;第10条增加了“互相尊重、理解宽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全球中学生提出“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而这一切首先要学会理解与宽容。理解和宽容,也许这正是生活在城市森林中的我们所一直渴求的。宽容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处变不惊的气度。宽容是一种大祸临头面不改容的潇洒。天下没有渡不了的河,…  相似文献   

5.
李超 《家庭教育》2010,(1):66-67
《家长教育行为规范》第二条要求我们:培养子女增强爱国情感。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规范》这一条强调的是家庭教育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对学生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是神圣的育人殿堂。加强规范教育,培养文明学生,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校持之以恒努力的方向。我们重点从校风校纪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下功夫。一、加强校风校纪建设,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应依托良好校风的规范,严格校风的约束。为了加强我校校风校纪建设,我校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课堂教学中,过去我们注重讲道理,忽视了让学生去体验,与生活实际脱节、背离,使课堂教学只停留在让学生明白一些道理,而没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这些道理,并且把道理内化为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能力,使得知识与行为不统一,从而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效果。因此,不仅要从观念上更新换代,而且至关重要的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实施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8.
何春玲 《考试周刊》2011,(31):143-144
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能够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自觉遵守,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体做法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守则》和《规范》;使《守则》和《规范》成为对学生多元测评的一个依据;使《守则》和《规范》教育成为七年级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主题教学建议 1.关于教学准备的建议 在课堂教学之前,在“知法”层面,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了解社会生活中不同的行为规范,如《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父母所在单位的《员工守则》、道德规范、法律规范等,初步感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在“守法”层面,教师可指导学生搜集、选取近期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查找并阅读相关法律条...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新教材是综合性很强的教材,它融合了思品、社会、劳动、健康教育等多项内容。它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与需求;它不仅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还知行结合指导学生日常生活行为,并且可以随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我在教学人教版《品德  相似文献   

11.
加强行为规范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工程,也是班主任建好班集体的基础工作,能使学生牢记规范要求,逐步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强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训练,不仅需要明确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内容,而且还需要掌握切合学生实际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不断探索,采取三个结合的办法来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训练,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阐明道理与引导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行为训练既要阐明道理,又要引导实践.马卡连柯曾指出:“在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间有一道小小的鸿沟,需要用实践把这道鸿沟填满.”因此,由知到行的转化是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已于2004年9月1日正式实施,这体现了国家对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处在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是为了适应广大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而实施的,是不能穿越的道德文明底线。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正确处理严格遵守纪律、讲究行为规范和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自由发展之间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一条规定“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第一条规定“维护国家荣誉,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升降国旗、奏唱国歌时要肃立、脱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可见,会唱国歌是中小学生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感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多渠道、全方位展开。分层次、重实效,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的要求制定实施养成教育的《细则》。《细则》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如对一年级新生在行为规范的养成上主要是贯彻《中学生守则》和《行为规范》。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上课注意听讲,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按时完成作业;在生活上要求按时作息,文明卫生,锻炼身体等。对二年级学生在行为规范上要求较好地达到中学生行为规范的标准。在情感上能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祖国的命运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5.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通过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下称《行为规范》),今年九月将在全国中小学校实行。这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行为规范》是根据国家对中小学生的培养目标,对中小学生守则的发展和完善,是国家对中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制定《行为规范》,加强中小学生的文明行为训练和基本伦理道德的教育,可以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思想道德索质。一、贯彻《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学校德育工作的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欲达此目的,就要象建造大厦那样,首先搞好基础工程。贯彻《行为规范》就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  相似文献   

16.
所谓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指的是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进行的一些必要的、基础的工作,也是必须修习的课程。我做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主要有:思想教育、养成教育、劳动教育、学法指导四门课程。思想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班主任首先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养成教育主要是指对学生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按照《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严格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锻炼身体、做人等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7.
昝旭娜 《成才之路》2009,(28):20-20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我国的中小学教师发生了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新课程改变了教师的教学生活,新课程中的教师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新课程中出现了新的教学情境,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赏识学生成功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尊重、赏识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这是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学生应有的最起码的态度行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在平时就要渗透于语言、行为和态度中。《教师报》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名老师,他也曾经是一个差生,而且差到经常逃课。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一定位,意味着它不是原《思品》、《劳动》、《生活》等学科的简单相加或大拼盘,其最大的不同在于,《品德与生活》不以具体的道德规范或劳动、生活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内容,是培养中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心理素质的重要依据。《规范》颁布后,我校就把《规范》教育的实施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探索其实施过程的规律和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灌输与导行。灌输就是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途径,向学生传授《规范》的基本知识,使学生知晓《规范》的基本内容,懂得如何遵守和为什么要遵守  相似文献   

20.
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教育部政策法规司负责人就《规则》回答了记者提问。本刊摘编如下:一、教育惩戒的概念和实施范围《规则》第二条明确规定,教育惩戒是指“学校、教师基于教育目的,对违规违纪学生进行管理、训导或者以规定方式予以矫治,促使学生引以为戒、认识和改正错误的教育行为”。这一规定,首先,明确了教育惩戒的属性,其是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的一种具体方式,而不是单独赋予学校、教师一种权力。其次,明确了实施的对象和方式,是对违规违纪学生的管理、训导和矫治。最后,强调了行为的目的性,即是要使学生认识和改正错误,而不能为了惩戒而惩戒。关于《规则》的适用范围,高校学生已有《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予以规范,而学前幼儿认知和行为控制能力较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心发展存在障碍,都不适宜实施教育惩戒,因此《规则》将教育惩戒的实施范围限定在普通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