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巍先生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辨——"方姚卒不之踣"析》(见《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后,我提出了不同意见。拙文《重析"方姚卒不之踣"的乖谬及其论争意义》(见同刊2008年1期,以下简称《重析》)发表后,程巍先生又发表了《"方姚卒不之踣"案的大政治和小政治——兼答郭德茂先生》(见同刊2008年2期,以下简称《兼答》)。程先生积极执著、务实求真的精神令我感动!学术乃天下之公器,不同意见正可以通过相互商量切磋,乃至驳难针砭,才可以逐步明辨是非,进而推动学术进步。而程先生认真积极的学术态度,正是当下我们应该倡导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9期发表了程巍的文章《为林琴南一辩——"方姚卒不之踣"析》。文章篇幅很长,要用大量的材料来说明和论证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那一场文言文和白话文之争中,林琴南的"方姚卒不之踣"的古文表达并没有错,倒是胡适、刘半农、陈独秀、钱玄同等人错了。文章由此推论并批评,"白话代文言的革命,本就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领导权问题,采取的方式自然是非学术的,以在尽量短的时间里将文化领导权从文言  相似文献   

3.
一 1936年北大招生考试国文考卷文法改错题下有一小题:"方姚卒不之踣."若考生知道此句背后的掌故,知道它出自林琴南1917年2月发表的《论古文之不当废》,知道胡适曾拿它让林琴南名声扫地和刘半农在《复王敬轩书》中揪住它不放,那他就会按胡适的方式来批改它:此句不通,"踣"为自动词,前面不当有止词"之";可以说"方姚卒不踣",亦可以说"方姚卒不因之而踣",但不可说"方姚卒不之踣".此乃满分的标准答案.  相似文献   

4.
《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1期发表了罗志勇同志写的题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一文。该文称他所评论的那本《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是建国后第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发  相似文献   

5.
本来我早已不是大学生了,但是,看到周新华同志的《大学生书评的心理障碍》(《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5期)一文后,我不得不拿起笔来,为大学生说几句。  相似文献   

6.
《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五期刊出周伟先生《由新“青岛版”(毛泽东自传)所引发的三个问题》:一、“《毛泽东自传》与《西行漫记》孰先孰后”;二、“《毛泽东自传》有无英文单行本”:三、有无“新建版”的《毛泽东自传》及毕正其人。他认为,青岛版的“代序”有“重大作用”。“尤其是所附《<毛泽东自传>的问世与版本之研究》一文,搞清了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7.
殷晓彤同志在《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3期)上发表了"关于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的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殷文),与我在《图书馆建设》(1996年第4期)上发表的"图书主题的重复标引及MARC格式"一文进行商榷.书辞宜答,笔者谨就殷文中所提出的两个问题作一答复.  相似文献   

8.
《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 贵刊1991年第3期发表的《鲁迅作品词典指谬》一文,我已拜读。该书若干条目,一字不差的抄录我社出版的《鲁迅杂文辞典》(“指谬”一文,两相对照,举例说明)。我们看了该文后,十分气愤和吃惊。今奉上我社出  相似文献   

9.
2008年1月25日,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组织、发起,《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华读书报》、新浪网、搜狐网等全国42家读书类媒体联合参与的"2007年度十大图书"评选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网络上最热闹的事件恐怕要数"韩白之争"了.争论双方都是当今文坛颇有影响的人物:一方是"80后"中的明星作家韩寒,一方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白烨先生.论战起因是白烨写了一篇《80后的现状与未来》的评论,始发于《长城》杂志2005年第6期,后搁入白烨建于新浪网的名人博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评论》1988年第3期“读者之声”专栏刊发的署名郑大史、标题为《一本错误百出问题成堆的书》(以下简称“书评”),对河南大学出版社1986年12月出版的《中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图书评论》的主要文章,几年来,我总是每篇必读,只是有粗细之分而已,确是从中获益不少。读2002年第九期《一部译著的缺憾》的短文,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13.
<正>张亮:性格、友谊与死亡:瓦尔特·本雅明和他的朋友们,第7期作者寄语:作为一名思想史研究者,我希望自己能够保持给更多非专业读者“讲故事”的能力。感谢《中国图书评论》提供的长期平台,让我能够不时登台“表演”,找到更多“听众”。张凌岚:喧哗的曙光:《1913:世纪之夏的浪荡子们》与“短二十世纪”的前奏,第9期作者寄语: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在当下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品格和人文关怀,也感谢《中国图书评论》对学术新生力量的大力肯定。  相似文献   

14.
挑战与隐忧--当前我国少儿图书出版的"四多四少"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儿读物一直是我国编辑、出版的强项。据资料,2000年我国共出版少儿图书品种7004种,总印数达1.68亿册,印张数高达63.53亿(见《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1期吴尚之文章)。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材编写出版的多样化,少儿图书的需求量呈现出进一步走强的趋势。不少出版社都瞄准这一机会,纷纷登陆抢滩少儿图书市场,甚至连人民文学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主办、《中国图书评论》杂志承办的“新世纪书评征文”评奖工作日前在京结束。  相似文献   

16.
1990年12月23日,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常务理事会和《中国图书评论》编委会在中宣部会议室举行联席会议,听取了学会秘书处和《中国图书评论》编辑部一年来的工作情况,研究了1990年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中宣部干部局局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本刊主编伍杰同志主持了联席会,全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本刊主编许力以,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刘杲,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吴道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图书评论》1991年第3期刊登了《常识之误六则》(以下简称《常识》),评《名人名言大观》中名言出处之误。此文,有些词语并未进一步查清引语的原始出处及其演变形成的过程。现对文中的某些不足之处,做点补充和纠正。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是挪威现代剧作家易卜生逝世一百周年,当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伟大的现代戏剧先驱时,中国也掀起了又一股"易卜生热"。《中国图书评论》在2007年初推出了一组研究易卜生在中国的文章。回顾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和知识界与易卜生的遭遇、对易卜生的误读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意义。众所周知,易卜生剧作的引入对催生中国现代话剧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不少早期的话剧作品实际上就是对易剧的模仿之作。长期以来,在中国,易卜生一直被当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来  相似文献   

19.
《出版经济》2004,(12):29-29
《说文月刊》是香港明石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近现代珍稀文南影印从刊之五。本书为精装16开影印版,全套共9册,ISBN 962-85797-8-9。内容为中国近现代早期著名的学术期刊《说文月刊》(1939年1月第一卷第一期至1947年1月第五卷第六期,共48期),  相似文献   

20.
范军 《编辑之友》2003,(4):16-17
古人著书立说,一向重视图的作用.图书,在古代就是图籍与书籍的合称."左图右书"、"左图右史"、"文不足以图补之,图不足以文叙之",图文并茂,相辅相成,是中国图书的一个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