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蒋光慈、冯乃超、冯雪峰、瞿秋白是30年代前期有代表性的左冀文学批评家,他们集中讨论了文学的阶级性,革命文学,文艺大众化,创作自由,现实主义,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政治的问题,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功利性目的。他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中国化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局限性则体现了历史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关于文艺批评标准的教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期待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批评;批评则仰赖于切合文艺本体特性的批评标准。顾名思义。文艺批评,应是文艺的批评;文艺批评标准,也应是文艺的批评标准。可是,一直艰难运作的我国当代文艺批评,却长期失去自身的内力,而是听命于政治的牵引。于是,文艺批评成了政治批评,政治标准也就成了第一的甚至唯一的批评标准。这情形,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无疑已有较大的改观。那种把政  相似文献   

3.
文艺批评对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具有重要的监督和指导作用,它应当是文艺百花的园丁,艺术家的知音和净友,欣赏者的朋友。文艺批评的使命非常重大,然而文艺批评有时却不尽如人意。在摆脱了文革期间“左”的干扰之后,如今有一些评论以其低劣的表现体现出很低下的批评品格。它们影响文艺批评的形象,败坏了文艺评论的精神,极大地损害了文艺批评的生命力,是对文艺评论的自毁行为,我们有理由对此表示关注和堪忧。  相似文献   

4.
从人物品藻到中国文艺品评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物品藻是汉魏六朝的重要文化现象.它对中国文艺的影响深远复杂.人物品藻主要有两种方法:品第和品题.这两种方法都被文艺批评所借鉴,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品第和品题的文艺批评方法.  相似文献   

5.
左翼文艺运动是以阶级斗争为目的,其活动完全服从于政治斗争。重政治斗争的政治本质,决定了其文艺批评的政治极向性:非左即右、革命或反革命、胜利或者死的双向极反,造成了尖锐的斗争性批评模式,理论和创作批评动辄上纲上线。特殊政治历史环境中的左翼文艺运动有较大成就,其对于后世的影响不可低估。不同的政治历史环境中,如果仍延续左翼文艺运动尖锐的斗争性批评模式,必然有害于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这是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的。  相似文献   

6.
《艺术哲学》研究补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纳是一位具有世界影响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他的理论至今还影响着美学界和文艺批评界。回顾丹纳研究的历史 ,指出这一研究的缺憾——即是对丹纳文艺批评理论及其实践的忽视。《艺术哲学》对文艺作品文本不仅有哲学的和历史的兴趣 ,而且对文本的艺术手段有浓厚的美学兴趣。他建构了文艺批评三原则——特征重要的程度、特征有益的程度、艺术效果的集中程度 ,以及依据这些原则进行的文艺批评实践。它使我们切身领略了一位伟大的文艺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的风采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创作家,也是一位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和文艺批评家。作为作家,他以自己灿烂夺目的文学作品为新的革命文学大厦奠定了坚实的基石;作为文艺理论家,他关于文艺的产生和发展、文艺与社会生活,文艺的特征,文艺的内容和形式,文艺遗产的批判继承和革新创造等一系列的论述,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理论的宝库;作为文学批评家,他关于文艺批评的论述和文艺批评的实践,至今仍然为我们从事文艺批评指导着道路。  相似文献   

8.
在极“左”政治的强力控制下,“文革”文艺与政治高度一体化。文艺自身没有运动,政治运动支配着文艺运动。作为文艺活动的一部分,“文革”文艺批评也不能不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沦落为“革命大批判”的武器,为极“左”政治服务。批评家主体意识普遍丧失,批评理论资源奇缺,致使文艺批评既不具有“科学性”,也不具有“文学性”,彻底丧失了自己的本体特性。  相似文献   

9.
王张江姚“四人帮”妄图篡夺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颠覆无产阶级专政、复辟资本主义,便利用自己窃取的文艺、宣传的工具,猖狂反对和极力破坏毛主席的无产阶级文艺路线和党的方针、政策,飞扬跋扈,独断专行,实行资产阶级文化专制主义。他们篡改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改变无产阶级文艺的阶级性质,役使文艺直接地、紧密地配合其反革命的政治需要,为复辟资本主义鸣锣开道。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尖锐指出,“四人帮”  相似文献   

10.
冯雪峰文艺思想中,有许多关于文艺的“力”之概念,这些概念密切相关,其中“艺术力”是整个概念体系的核心。总的来看,“艺术力”的内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战斗力”是艺术力的功能,强调文艺为政治服务,在文艺批评标准上侧重作品的政治思想性;“主观力”是艺术力的关键,突出世界观对艺术创作的决定作用,但也对创作主体的主观创造性给予了观照;“人民力”是艺术力的源泉,艺术创作的本质在于反映“人民力”,创作主体主观改造的源泉来自“人民力”。  相似文献   

11.
“四人邦”为了复辟资本主义,在一切领域反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制造了许多反动谬论.文艺上“三突出”的邪说,就是适应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政治需要而炮制出来的.所谓“三突出”,照他们自己一伙的说法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他们把这个公式吹得神乎其神,先说它是“塑造人物的重要原则”,继而升格为“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的根本原则”.他们用“三突出”取代了毛主席为我们规定的衡量香花毒草的六条政治标准和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艺术标准,把它作为衡量一切文艺作品的唯一尺度.他们还用这个僵死的公式,取代了毛主席为我国无产阶级文艺规定的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一)有文艺就有批评,文艺是花朵,批评就是园丁,纵观古今中外文艺发展史,文艺批评总是伴随着创作的产生而出现,并对创作以影响。进步的、科学的文艺批评能促进进步文学的繁荣兴旺;反之,则会造成文艺的没落、枯萎、衰亡。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注意到了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的文艺,在其发展进程中的这种现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及其文艺批评的实践奠定了无产阶级文艺批评的基石。马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思维重视类比?和谐整体?辩证、妙悟等方式方法,对文艺经验批评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随着现代性的不断深入,中国文艺批评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根脉。把中国传统文艺批评方法注入到现代文艺批评中,通过扬弃,实现古代文艺经验批评的现代转换,才能形成和发展具有民族特点的当代文艺经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14.
文艺批评是指导文艺创作和文艺欣尝的科学,是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发展和繁荣的有力武器,也是党领导文艺的一种重要方法。革命导师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向来重视文艺批评,并把它看作是自己革命实践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主席和周总理在这方面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实践。可见,文艺批评是何等重要。然而,过去许多年,特别是“四人帮”大搞文化专制的十年来,文艺批评却成了打人的棍子,令人望而生畏。粉碎“四人帮”以来,经过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艰苦努力,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文艺批评可以说是一种人化的批评,这种批评注重直觉领悟和情感体验。它关注的是艺术生命本身,与其说是对文艺进行批评,还不如说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与生命的交流,生命对生命的叩问,生命对生命的拥抱。实质上,任何思想结构、文化心理、意识观念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根源的支撑和母体的承载,中国古代文艺批评也有自身诞生的背景和生命支撑。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三个方面入手,剖析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的文化根性。  相似文献   

16.
儒家创始人孔子对文艺的特征有着清醒的认识。他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文艺的社会作用、文艺批评中政治与艺术两个标准、内容与形式等诸方面都作了较为符合文艺特性的论述。这一切建构了孔子文艺观有机统一的体系,至今仍值得我们珍视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进入现代化语境的内蒙古文艺批评获得了开放的视野和多元的思想维度,不断从世界性文化资源中汲取研究文艺民族性的理论要素,使文艺批评形态焕发出全新面貌,推动着内蒙古文学艺术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产生崭新的美学魅力。新时期内蒙古文艺批评最鲜明的标志,就是对文艺民族性坚持不懈的追求。全球化经济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化生态包括审美和艺术生态的变化,引起了批评者的格外关注。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胡风同志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无产阶级新文艺研究,撰写了大量的文艺批评论著,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实践和无产阶级新文艺的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的文艺评论著述,涉猎的范围很宽,不仅有关于文艺批评的性质、任务、对象方面的论述,而且对于文艺批评的方法、原则、环境气氛以及文艺批评家的个人素质、修养等方面都有论及。对无产阶级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艺政策也都表明过自己的主张和看法。胡风关于文艺批评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而且也是一位伟大的文艺批评家。他十分重视我国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强调要开展正当的批评活动,认为这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环节,并在阐述文艺自身规律的同时,论述了文艺批评的重要性、批评的标准,以及正确开展文艺批评的问题。这在当时对于促进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批评,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时至今日,这些思想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艺批评是文艺事业的重要一翼,它对于促进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周思来在他的多次讲话中,在自己的文艺实践中反复论述了文艺…  相似文献   

20.
“十七年”文艺批评进程曲折,面貌复杂。新中国成立初期,文艺整体环境较为宽松,文艺批评寻求着科学理性精神,但受“一体”文艺思想 制约,批评开始向政治斗争异化,50年代中后期,既有科学理性精神的高扬,又有科学理性精神的横遭践踏,科学理性政治异化双重变奏的态势更为明显。60年代初至“文革”前夕,文艺批评在阶级斗争语境中力图自救,最终又别无选择地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