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感是一种被广泛运用于句子当中的一种修辞手法,虽然成语中通感辞格的运用没有比喻、比拟等辞格运用广泛,但是在成语中也存在很多通感辞格。本文主要从通感辞格的角度来讨论成语,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其他的辞格兼用两个部分,主要探讨通感成语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就通感词和通感辞格进行了对比性研究,并给二者进行定义,解决了通感辞格的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通感"的辞格说、非辞格说分别进行归纳;结合语料,提出应将"通感"视为辞格,但宜换称"移觉"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通感的本质及其判定广东仁化中学刘光贤高中语文教材有近20个通感句,十几年来分析这些通感句的文章不少,但人们最莫衷一是的辞格依然是通感。教参和一些文章的分析不够透彻,甚至有些混乱。对通感的性质不明,与比喻、移就的界线搞不清,就给修辞教学带来了不便。张志...  相似文献   

5.
通感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多年来争议颇多,很多方面没有形成定论,以至于在许多讲解修辞的著作中都没有单独讲述。但是,通感的存在却是客观的、广泛的。文章仅从文学艺术欣赏的角度谈谈通感辞格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各种辞格的综合运用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以往在对通感格的研究中,对借助比喻的形式而将各种感觉沟通的所谓比喻式通感说得比较多,而与其他辞格兼用的通感格似乎关注不够,如比拟和通感兼用也会产生非常奇妙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7.
量词的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词的辞格是指量词的超常搭配所形成的辞格 ,主要有比喻格、借代格、比拟格、拈连格、通感格、夸张格、反复格、层递格等  相似文献   

8.
比喻和通感在修辞学上属于两种不同的修辞格,但由于通感常常是通过明喻的句式来表现,故常为人们说以为比喻。有人则主张把它视为比喻和通感兼用句,在诸多的试题中,命题者或视为比喻、或视为通感而设计题目,甚至如高一教材《荷塘月色》中的练习也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些比喻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其中有两个比喻,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明与暗的变化……”。把课文中两个典型的通感辞格的句子视为比喻,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打破各感觉间的界限,使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即让两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常被称为“通感”。通感在语言中的运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辞格,或者是不是某辞格的一个小类,在修辞学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好些人认为通感主要通过比喻而表现,应是比喻的一种。仅  相似文献   

10.
试论通感与比喻的兼用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感与比喻的兼用有着较高的美学描绘功能,它同时具备通感和比喻两种辞格的结构特点,构成它的心理基础是联觉和联想,它的语言形式主要有单句形式、复句形式、句群形式等。  相似文献   

11.
艺术作为一种意义的存在并不先于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现象而出现。艺术已经不再是过去的艺术,也还不是未来的艺术,艺术是一个过程,如果她仅仅作为一个定义或者概念,则她是不存在的,因为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甚至不同人都对艺术有不同的定义。艺术不是其所是,而是其所不是。  相似文献   

12.
代霞 《海外英语》2012,(3):246-247
认知语言学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产生的新兴语言学流派,其前沿性不仅表现在产生时间上,而主要表现在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以最新哲学流派和认知科学为理论基础;与之前的语言学流派相比,它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3.
教育创新之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领域除了受制于社会条件、受限于体制而少有独立性之外,还由于自身基本概念含混,逻辑不清,规则和规律难以确定;缺乏公认的代表圈内人的专家团体;也缺乏天才式的个人等客观因素,长期以来被承认的创新不多。这意味着在这项重要的领域中,即使日常工作中有创新也难以表达、评判,得不到认可。教育创新更可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扎实的常规工作和日常创新的长期积累下达到。教育创新的内涵不容易清晰表达,但应当意识到教育创新不等于教育探索、教育改革,真正的教育创新需要以一定的基础作为条件。教育创新是与教育相关的各个部门共同的责任,只有大家都尽力,才能为真正的教育创新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论综合课程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课程是目前世界各国课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综合课程发展的历史、现代及推动综合课程发展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讨,可以明确综合课程能够紧密联系儿童、生活及社会的实际,也有利于解决社会的各种现实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15.
虽然教育学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和学术贡献,但总体上讲教育学具有较低的理论品性。教育学自身堪称形而上学,它基于先验概念所构建的教育理想国是脆弱的,只是一个排他性的理论空壳,其中充斥着大量理论伪问题。教育学不是学科理论,充其量只是从教者的职业指南。如果勉强称教育学是一种理论,它也是一种坏理论。因为教育学既不能帮助从教者实现有效的教育行动,也不能帮助从教者理解教育行动本身。以教育主张、原则、方法、模式表述的只是教育学者的主观建议,以它们为核心内容的教育学属于私人教育学,还没有经过主体间理性的洗礼而演变成理论。把教育学看作是教育智慧或艺术的学问,或多或少是恰当的,因为它表现出了低理论水准和高实践水准的特征。教育学学科的独立标志是独创的知识体系,教育学学科问题真正的追问是教育学到底独创或能够独创什么样的知识体系。教育学由于没有创新知识因而还没有成为学科,当然人们努力构建的教育学体系自然也都是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6.
说“輮”     
"輮"字出现在中学语文课本所选《荀子.劝学》篇:"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轨,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一句,历来中学课本注释均没有将它解释得准确而简明,甚至出现错讹。从古代造车工艺和车辆结构的角度,分析"輮"字,从而求得确切注解,即"輮"乃古代造车工艺中对直木加湿、加热、加力使之"曲"且"中规"。这个工艺在北方也叫"熨"(音yù)。然后明确"輮"不仅是加工竹木的工艺,同时也是车轮中"其曲中规"而被称为"轮辋"的部分。  相似文献   

17.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粮食充裕,以粮食为酿酒主要原料的历史悠久.岷江流域农业发达,酿造盛行.宜宾地区居其下游,得天独厚,以多种粮食为原料酿造的“杂粮白酒”别具特色,享誉古今.在宜宾酒文化探讨中,应区别古代的酱与酒,“蒟酱”是酱而不是酒.“五粮酿酒”中,有玉米的配方应始于清代,明代前玉米还未传入四川.  相似文献   

18.
哲学一方面被认为是脱离现实的高深学问,但同时又被看做是流行的知识,造成这种尴尬处境的原因是我们误解了哲学。哲学思考不是脱离现实的,而是源于人的生活本身。各种流行的知识不仅不是真正的哲学而恰恰是哲学所要批判的。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反思性、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其表达方式是概念性的。  相似文献   

19.
《莫须有先生传》是一部吉诃德式的讽喻之作。在纪实与虚构之间周旋,是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小说中大量用典乃是造成其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部小说的价值并不在于对人生意义的文学性阐释,而在于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一个奇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20.
边际效用论无疑是一种划时代的经济理论。这种理论的最直接的意义,乃在于科学地破解了困惑经济学家两千余年的"价值反论"。因为边际效用论发现,单位商品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是商品的最后单位增量的效用;商品的边际效用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因而单位商品使用价值便随着该商品的增多而递减。这样一来,钻石交换价值大,决不是因其效用和使用价值小;恰恰相反,钻石交换价值大,只是因其数量小,因而边际效用大,从而使用价值大。水交换价值小,决不是因其效用大,而是因其数量多,因而边际效用小,从而使用价值小。因此,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成正比:价值反论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