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闻媒体上,新闻本质失真的现象时有发生。所谓新闻本质失真,是指新闻所报道的某个事情是实事,但实质上却不是那么一回事的现象。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那么,要把握新闻本质的真实,就必须把握事物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所谓“度”。哲学上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规定。一旦越过.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变化。“新闻度”。笔者认为就是新闻宣传保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规定性。怎样才能把握好“新闻度”?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坚持辩证法.力戒片面性。新闻最忌走极端.顾此失彼。有一位乡镇通讯  相似文献   

3.
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具有决定意义的特有属性,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而不是别的事物的根本性质。要形成有关事物的科学概念,必须揭示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属性。要形成科学的新闻概念,也必须揭示和把握新闻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4.
滕朋 《今传媒》2003,(6):34-35
在经济新闻的写作中,数字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经济数据是经济活动的忠实记载和集中反映。通过对数据的科学分析,人们可以准确地了解经济活动的进程和最终的结果,把握经济工作中的成就和问题。因此,经济数据是构成经济新闻不可缺少的材料,是新闻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恰当的运用数字可以精炼地表现事物的本质以及达到其他新闻事实难以起到的效果。数字在经济新闻中有以下功能: 1.它可以从量化的角度准确地  相似文献   

5.
分类,是揭示事物构成、使之条理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利用分类来消除迷惘和不确定性。经济新闻应该分类,可以分类。其目的在于具体分析经济新闻的不同品种和总体,把握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好地“科学分工”,“因材施用”,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新闻的优势。分类有内容和形式的分类。新闻文体的分类是表达形式的分类,应该加以研究。但由此忽视实质内容的分类,就显得很不够。内容上的分类具有基础分析的意义,文体、手法等形式上的分类,是建筑在此基础之上的。  相似文献   

6.
新闻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可以被人们认识、把握和运用,这已为大多数新闻工作者所承认。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实践中把握和运用它。我以为,要解决这个问题,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至关重要。首先,要处理好新闻规律与新闻政策的关系。遵循新闻规律,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新闻对于事物进程的影响作用;制定新闻政策,是为了保证新闻报道有利于执政党和统治阶级,而不利于一切反对者。这是新闻活动在阶级社会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的  相似文献   

7.
王勇 《新闻传播》2010,(5):34-34
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具有多元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新闻敏感,科学地选择报道角度,及时准确地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本文仅就新闻采写中的逆向思维谈点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8.
新闻预见性是指新闻对所报道事物未来趋势的一种预测和判断,新闻报道可在一定程度上能动地揭示该类事物的运动规律和特点。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结合自己的探索实践谈点体会。新闻预见性,植根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深刻领会和掌握,对客观事物的深入调查研究,善于在新闻实践中把二者结合起来,这就有可能在新闻报道中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未来。1981年6月,编辑部收到当时任阿克苏县革委会副主任赵克发的上半年工交生产总结。报  相似文献   

9.
邵奎 《军事记者》2011,(2):72-72
所谓新闻发现力,就是通讯员在具备新闻敏感的基础上,把他人没有发现的新闻及时准确地报道出去的一种能力。新华社总编辑南振中在《记者的发现力》中提到:“新闻工作者善于发现新鲜事物,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能力就是‘发现力”’。那么,通讯员应该如何培养新闻发现力呢?  相似文献   

10.
如今民生新闻发展的势头迅猛,如何更准确地定义民生的范围和把握新闻的内涵?在面对民生新闻的主体时应该把握哪些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媒体特有的人文关怀?怎样找到一个真正合适的结合点发挥民生新闻的巨大潜力?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面对海量信息和同题新闻,新闻编辑策划、整合、取舍新闻等职业素养显得尤为重要。1.职业道德素养。职业道德是新闻编辑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职业素养。要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新闻编辑就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职业道德。2.政治理论素养。新闻编辑要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把握好新闻的基调。对于时政新闻,要选择受众欲知未知的内  相似文献   

12.
秦勇 《记者摇篮》2004,(6):37-37
新闻采访是新闻报道的基础和前提.它是记者为进行新闻报道从事的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通过新闻采访,记者能够获得新闻素材,取得报道依据,收集有关背景。深入把握事物的意义和深层内涵。那么究竟怎么样才能搞好新闻采访呢?  相似文献   

13.
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被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作用多样:或用以说明、解释,令新闻通俗易懂;或揭示事物意义,显现新闻价值,唤起社会关注;或用以对比、衬托,突出事物特点,显示变化程度;或用以暗示,表达某种不便明言的观点;或注入知识性、趣味性,提升新闻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4.
分析性新闻的独特优势 分析性新闻,就是全面深刻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对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复杂性进行充分阐述的一种报道形式;多用于社会热点、难点以及未被人们普遍认识的新生事物的报道;在活跃人们思维、拓宽人们思路方面有着其他新闻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新闻是对客观事物新近运动状态的陈述和报道。一切客观事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记者要捕捉有价值的,能影响广大读者的新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凭借自己的敏感性,去发现把握事物的变化或潜在的变化,从事物的变化中获取新闻。事物的变化是无休止的,但有时变化明显,即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也称为突变。当事物发生突变的时候,往往出现突发性的事件新闻。另一种是潜在的变化,即事物本身量变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这种变  相似文献   

16.
这里所说的新闻,指的是消息。所谓新闻细节,就是在新闻写作中为了更好地体现事物的本质特征,而选择的真实、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的细微部分。通过这些细致入微的描述,以达到具体生动地反映出事物特色,人物个性,增强文艺艺术感染力的目的。 一般情况下,消息的写作往往强调客观地叙述事实,文字要求简短,主张精炼地概括。而如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新闻才算好的经济新闻?记者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釆写出好的经济新闻?我们说,好的经济新闻应该是立体化的;记者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事物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这样采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才有特色,有深度,有看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广播》2013,(9):94-9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见识,就是看得多,想得多。只有不断地反复阅读,并且进行深入地思考,才会成为一个有见识的人,或者说,才会成为一个真正合格的新闻人。新闻工作者必须首先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了解新闻背后不为人知的东西,然后用最简洁的语言,向受众介绍新闻事件。新闻评论是建立在对新闻事件整体把握基础之上的,如果新闻评论者只是看到别人发表的观点,而不了解新闻事件发生的背景,那么,在发表评论的时候难免会出现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胡淑丽 《新闻世界》2014,(6):264-265
本文探讨和分析了对于新闻报道当中出现性工作者时作为新闻编辑手段的新闻马赛克的作用,探讨其背后可能存在的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当事人的歧视与偏见。并通过分析认为,在新闻马赛克保护作用已经被异化的当下,新闻从业人员应该根据情况审慎地使用新闻马赛克,而不能够形成为身份敏感的新闻当事人打马赛克即是保护他们的认知习惯和使用惯性。  相似文献   

20.
作为县级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其具有一般媒体所不具备的地缘优势,在报道民生新闻的时候更容易受到广泛的好评,同时,收视率也会不断地一路飙升,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片繁荣景象的背后,县级台民生新闻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