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左传》杜预注中将“荆尸”释为楚陈兵之法。据地下出土文献考释,“荆尸”应是楚历月名。《左传》中“楚武王荆尸”句当释为:楚武王五十一年正月。  相似文献   

2.
试探楚工官     
(一)楚工官制度 管理百工的长官,古代习称司空,周金中也作司工,春秋以后,中原诸国多称工正,南方的楚国独称工尹,见于《左传》文十年,宣十二年,成十六年,昭十二、十九、二十七年,哀十八年。至于宣四年传所谓“贾为工正”,只是例外,故杨伯峻同志以为“工尹即工正。”由于工尹为楚工官之长,习惯上又称大工尹,见于《鄂君启节》。其地位比中原工正为高,仅次于令尹、司马,相当于中原六卿。董说《七国考·楚职官》云:“楚改司空为莫敖”,也可备一说。《礼记·檀弓  相似文献   

3.
<左传>杜预注中将"荆尸"释为楚陈兵之法.据地下出土文献考释,"荆尸"应是楚历月名.<左传>中"楚武王荆尸"句当释为:楚武王五十一年正月.  相似文献   

4.
先秦庶人有田补证詹剑峰先生于1976年9月29日来书举三事相商:一、齐国“相土而哀征”,二、楚国“量入以收赋”,三、《荀子》“一夫百亩,世守之业”。诚案:齐国事见《国语·齐语》及《荀子·王制》。楚国事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原文作“量入修赋”。此未必量一家之入。《荀子》文未检得,惟《王霸》篇有云:“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人主得使人为之,匹夫则无所移之。百亩一守,事业穷,无所移之也。”未必是私有。虽无世守之文,而世守之意则可见。今别举三事如下:一、《左传·襄公三十年》:舆人…  相似文献   

5.
“三不知”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文子曰:‘吾乃令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令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说自始至终完全不知。《红楼梦》五十五回: “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  相似文献   

6.
《木兰诗》里的“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等句中,“十二”这一数字表示多数,是一个约数,但非确指。那么,“十二”表多数见于何处呢? 《左传·哀公七年》:“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为什么古人把  相似文献   

7.
明代学者姚福在《清溪暇笔》中记载:“三不知”一语,出自《左传》。《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是这样记载的: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文子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都不了解。但如今已用“三不知”指事事都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何意@周亦婷  相似文献   

8.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载: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当时荀文子认为对敌情不了解,不可轻进。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由此可知,“三不知”一语,意思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结局情况都不了解。但现在已把“三  相似文献   

9.
“缩酒”一词始见于《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缩酒”又名“缩酌”。《礼记·郊特牲》:“缩酌用茅,明酌也。”关于“缩酒”,旧时有两解。 1.沃酒说。郑兴《周礼·天官·甸师注》:“束茅立之祭前,沃酒其上,酒渗下去,若神饮之,故谓之缩。”杜预《注》也赞成此说:“束茅而灌之以酒为缩酒。”  相似文献   

10.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羊是象形字,《说文》羊“象头角足尾之形。”羊有吉祥美好的意思。《说文》.“羊,祥也。”大吉羊就是大吉祥。吉祥的祥本无其字,原是以羊为祥,而后造了祥字。 《考工记》解释:“羊,善也。”祥、善,都有吉祥美好之义。羊作祥解释,羊就成了吉祥之物。《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国攻打郑国,郑国被打败了,郑伯在投降的时候,“肉袒牵羊以迎”。“肉袒”  相似文献   

12.
刘书芳 《现代语文》2008,(12):42-42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一般认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孔子的《春秋》而作,它们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春秋》和《左传》原本各自成书,到晋代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把两书合在一起。尽管《左传》在描写和评论中带有左丘明自己的褒贬和爱憎,但正如孔子在《论语·公冶长》中所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也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两人在评判事理上有着相似的标准。因此,《左传》中对人物、事件的评判必然体现孔子儒家思想的特点,《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鲜明一例。  相似文献   

13.
《包头函授》80年第3期渊林同志的《“茹毛饮血”新解》一文,就其中“毛”与“血”两字提出新的见解,认为“毛”、“血”非鸟兽之“毛”、“血”,当为“草”与“水”,“‘茹毛饮血’就是‘茹草饮水’”。细经审度,未敢苟同,质疑如下: 关于“毛”字,渊文据《左传·隐公三年》(文章误引作《左传·隐公元年》)中“涧溪沼沚之毛”一语及杜预注:“毛,草也”,而断定“毛”“并非鸟兽之毛”。其实“毛”字在上古作名词用时,有三种意义:即于人为毛发;于鸟兽为毛羽;于山泽为草木。此三义并见于《左传》。《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注云:“二毛,头  相似文献   

14.
汉字形体的表义功能为诠释词义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依据。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人利用字形来解释字义。《左传·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十五年》:“故文反正为乏。”《韩非子·五蠹》:“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  相似文献   

15.
同学们有没有在课堂上被老师揪起来一问三不知的糗事呢?呵呵。那么“一问三不知”的“三不知”从何而来呢?“三不知”是指哪三个呢?《左传·哀公二十七年》有文载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荀文子以为对敌情不甚清楚,不可轻举妄动。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青溪暇笔》中也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谓“一问三不知”,是指向某人问某件事,而被问的人对此事的开始、经过和结果都不知道。后人便通俗地把什么都问不明白,不清楚的人称为“一问三不知…  相似文献   

16.
一、风马牛不相及《左传·僖公四年》记载齐桓公率军进攻楚国,楚成王派使者责问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牛马牝牡相诱而相逐谓之风。”这是沿用了孔颖达的观点。其实,孔颖达的疏解与杜预的原注并不切合,“风”本身并没有与马牛牝牡相诱的意思。杜预原注曰:“牛马风逸,盖未界之微事,故以取喻。”  相似文献   

17.
“宾兴会”也称“宾兴馆”、“宾兴会馆”、“宾兴局”和“宾兴公局”等。是我国清代一种民间的助学组织。“宾兴”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注“兴犹举也,民三事教成,乡大夫举其贤者能者,以饮酒之礼宾客之。既则献其书于王矣。”  相似文献   

18.
考察《左传》和《史记》的称《诗》、引《诗》资料,并与《毛序》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与《毛序》所论《诗》义相同者。仅见于《左传》而不见于《史记》。又发现,《毛序》说《诗》所用史实,一部分仅见于《左传》,而不见于《史记》;一部分虽既见于《左传》也见于(史记》,但《左传》所述史实,远比《史记》翔实,甚至《毛序》说《诗》所用史实的一些关键情节,于《史记》中无见。由此认为,《毛序》不可能依据《史记》而写成,《毛序》的基本完成,不会晚至西汉偏晚和东汉时期。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用“一问三不知”来嘲笑不学无术之人。其实,嘲讽他人者未必知道“三不知”的含义。“三不知”最早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率师围谓三郑,荀文子认为未了解敌情,不可冒进。他说:“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不亦难乎?”由此可见,“三不知”的本意乃是对某事的开始、经过、结局不了解,并非是对众多问题的不了解。现已引申为不学无术。何谓“三不知”!山西孝义市@佘玉兰  相似文献   

20.
后勤服务社会化这一提法,始见于1983年6月党的十二届中央书记处第70次会议纪要,明确提出:“机关后勤服务工作要逐步社会化。”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校后勤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