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诗歌的翻译,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准确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同时要掌握外国的文化传统和思维习惯,打通不同的文化习惯,翻译出古代诗歌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2.
如何翻译中国古典诗歌,诗歌的可译度有多高,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是什么,一直是文学翻译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文章以李白的《静夜思》标题20余种英译本为例,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对诗歌的可译度、诗歌翻译的原则和标准作进一步探讨。事实说明,无论从诗学、译学和美学角度看,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诗歌的可译度是肯定的,诗歌翻译的原则、标准、方法、理念是与时俱进,逐步升华的。  相似文献   

3.
笔者选择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作为研究李白诗<静夜思>英译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不同翻译家的一些英译本翻译展开研究,通过他们各自对同一首诗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译本的比较,并结合交际翻译和语意翻译理论对不同译本所产生的文学效果进行研究,得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相结合"是翻译诗的最佳选择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史上的奇葩,李白是唐代诗人中的集大成者。作者选取了许渊冲、Witter Bynner及Herbert A.Glies等译家对李白《静夜思》诗歌的译文,从诗歌意象、选词和格律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赏析。翻译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译文能否传达出原诗的韵味,保持原诗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赵翔宇 《现代英语》2023,(22):95-98
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翻译家的关注。李白是唐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被翻译成了许多版本。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取决于该翻译行为的目的。文章以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静夜思》为案例,对比不同译本,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翻译目的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  相似文献   

6.
唐诗《静夜思》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首传颂千年的经典诗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本文试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对诗歌《静夜思》的两个英译文进行比析,以便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静夜思》有至少21个英译本,译作风格各不相同。本文将基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翻译理论分析比较四个具有代表性的译作。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诗的英文译文常常被认为是依赖性文本,其存在依赖于诗歌本身,因此对于古诗英文翻译的研究相对较少。其实诗歌翻译是不可缺少的,它的交际目是将诗歌本身及中国文化介绍给英语国家读者。本文旨在通过对唐诗《静夜思》的不同英文译本采取概念隐喻理论进行分析,希望对认知翻译界面的研究提供更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对于诗歌,无论是中国的读者还是日本的读者,他们从古到今,都是十分喜爱的,但对其解释却是多种多样的。从表面上看来,这些解释似乎都大体一致,理解相通,如果细加考究与推敲,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不少的差别。诗尽管不是散文,不同的读者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究竟如何理解才更加切合作品的本意,怎样解释才能更好地为人们所接受,这就应该结合作者的创作动机与当时的环境进行考察和探索。  相似文献   

10.
翻译始于实践,止于批评。而翻译批评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参照的标准,就如同无本之木。因此,对翻译批评标准的研究能够加强译品的质量评估,促进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运用王宏印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评判六个标准,分析杜甫《登高》的两种英译本,以求客观合理地评判古诗英译。  相似文献   

11.
以李白的<静夜思>英译文为例,从语篇层面上探讨英语与汉语在表现形式上的本色和差异.总的说来,在语篇上,英语具有衔接严谨、诉诸理性、语篇较长的特点;汉语则连贯紧凑、诉诸意象、语篇较短.正因如此,英诗诗意易于明朗,汉诗诗意易于模糊.了解两者之间的显著差异可以提高英汉互译的质量,促进英语的学习研究.  相似文献   

12.
邓沙琪 《教书育人》2010,(5):100-101
一 原诗简介及分析 在中国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作品中,《静夜思》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五言绝句,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情愫。因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真挚感人的艺术魅力,在深受国人推崇的同时也颇受译家青睐,仅英语的译文就达20余种。  相似文献   

13.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舍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本文拟针对诗歌的特点以<多佛海岸>为例对诗歌翻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不可偏废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诗歌翻译的高境界,促进中外文化更好的融合和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诗,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从古至今,可谓人人爱唱,解释多样。表面看来,这些解释大体相同,若仔细推敲,多少还有些有差别。诗毕竟是诗,不是散文,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理解。但应该考虑如何理解最恰当,这就应该探索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当时的环境。首先摘录江户中期的文人服部南郭的《唐诗选国字解》,他的解释如下: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床是睡觉的地方,看床前,月光照在地上一片白,好像霜一样。“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仔细一看并不是霜,抬起头来巡视远山,终于看到了月  相似文献   

15.
翻译主要包括原文理解及再创作两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理解源语言文化和转化为目的语言文化的过程。因而文化语境在翻译的两个阶段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李白诗歌为例,探讨了文化语境在李白诗歌中的体现及其具体的翻译方法。作者研究了语境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及语境的分类,着重讨论了文化语境及其与翻译的关系,并且从文化语境的视角研究李白诗歌的四个译本中的主要翻译策略,同时指出了语境翻译学有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王碧 《现代语文》2007,(6):122-123
翻译是人类最古老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之一,伴随着翻译活动,必然会有对这一历史悠久的活动的思考和评价。本文从翻译标准和翻译批评标准的差异提出了制定翻译批评标准时的注意点。  相似文献   

17.
秦玉锐 《海外英语》2014,(3):121-122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部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一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小说。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曾被译为多国文字。许多学者从不同的翻译理论角度对其英译本做过研究,但鲜有人从翻译伦理的角度对此进行研究,该文拟从翻译伦理角度,以切斯特曼的翻译伦理模式为理论框架,探讨《围城》英译本中伦理模式的体现,并对伦理模式的不兼容性作以分析研究,以期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翻译通讯》1985年第10期《文学翻译中的真实性问题》一文的“三,艺术真实”一节中,引用一首Bynner所译李白《静夜思》,我认为这首译诗值得商榷。 该文论述这首译诗的原文如下。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相似文献   

19.
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象可使抽象的思想感觉具体化 ,意象具有巨大的表现力 ,意象是诗歌中象征的载体 ,意象可被用来营造新奇独特的艺术效果 ,意象可以代表诗人的艺术风格 ,所以意象对等应作为诗歌翻译的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汉诗《江雪》的不同英译文,并在其英文译本例析的基础上,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阐明归化与异化、直译与意译等诗歌翻译的不同策略是可以共融且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