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意识"作为教育主体的"驱动性认知结构",是对教育理论进行实践转化的思考框架,更是理解教育理论、诠释教育事物与采取教学行动的基本立场.主体意识的觉醒、思维窠臼的跳脱与知识结构的完备是"思维意识"生成的前提条件,需要明晰实体性思维与关系性思维、预成性思维与生成性思维、分析性思维与筹划性思维之间的边界张力.问题意识与学习意识、研究意识与反思意识、批判意识与重建意识分别作为"思维意识"发生、驱动与生成的基本要素,共同构成了教育主体"思维意识"生成的运作模型."思维意识"的生成包括自我探索、外力介入、内化吸收与外化重建四个阶段,需要注重"辩证思维",敞开思维意识的对话空间;运用"过程思维",丰富教育主体的意识体验;形成"实践思维",重构思维意识的运演方式.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制度化是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有效开展的基础。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制度化结构包括纵向关系结构和横向运行机制。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建立健全配套机制和提高社会资源整合力度三方面共同努力,可以加快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论生成主体观的主体在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无论从类还是从个体来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前主体向主体的转化或生成过程.只有已经生成的主体才能将客观存在变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没有主体,客观存在只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不能转化为客体,主体的生成是客体产生的先在条件,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主体先于客体是生成主体观的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4.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正逐步从外界导向回归到主体自觉践行上,在"新课标"倡导的"动态生成"的教学观下,正确处理课堂生成资源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必备能力.结合个案教师对"三视图"教学中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反思性实践研究表明:数学教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反思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数学教师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路径有:提高捕捉与反思课堂生成资源的意识;依托教师专业标准反思并明确问题;在反思性实践中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重构课堂,有效运用预设性生成资源.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主体性的生成不是从无开始,而是从有开始;大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不是无开始,也是从有开始。准确地说,是从有待生成的起点开始,历史的延续是大学生主体性不断生成的前提。20世纪中国社会发生了五件大事,分别对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性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历史影响,大学生主体意识表现出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6.
职业素养是学生在职业情境下通过能动的实践性参与和反思活动生成的特殊身心结构。其生成的关键要素包括主体能动的学生、一定的职业情境及实践性参与和反思。当前职业院校中"学校本位"的素养教育在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彰显、职业情境的供给及学生参与和反思的激发等方面存在诸多局限。因而,职业素养培育整体上需要从"学校本位"转为"基于职业"。具体路径为:赋予学生主体能动性;通过校企合作,创设干预性职业情境;激发学生实践性参与后的结构化反思,以实现学生职业素养从零散的单位素养深化为结构化的职业活动素养。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是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把主体间思想应用到教育领域就称为主体间性教育。新课程改革提出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概念,在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要摈弃现代主体观的单分子式主体性,主体间的交往对话赋予了生成性课程资源的生命意义,对话中的民主平等是创生课程资源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主体的生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交往实践理论,剖析了把学生看作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全意义上的主体和纯粹的客体两种观点,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中的弊端。主张学生是教学实践的生成主体,并提出了学生具有成为主体的潜质、教学实践过程就是学生由可能的主体向现实的主体生成过程、学生的对象化实践活动是以实习为形式并具有尝试性的特征的根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9.
教育理论生命力表现为研究主体精神生命的创造性冲动,经社会实践建构生成的、反映教育规律的实践力,推动教育理论质性增长的活力。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具有创新力、理论和实践影响力以及具有主流价值取向、影响时间久远等特征。其始于主体对解决问题的思考,成于社会实践建构的生成。在社会实践多主体的横向建构中,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吸纳多方面的生命源泉;在"实践理论——中层理论——基本理论"的纵向生成路径中,实现其理论"上天"与实践"入地"有机结合的生命成长。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主体意识是推动大学生主动进入、深入参与、高效完成教育过程的内在心理力量。"理性"与"非理性"共同构成人的完整精神世界,共同浸润并作用于人的一切活动。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疏离理性不能展开,忽视对非理性及其意义的思考容易走向虚无。提高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的精准性和实效性,要研究并发挥"非理性"因素对塑造活动的积极意义。大学生主体意识塑造要凸显个体心理研究的基础性,要强调意义价值的生成性,要着力研究教育情境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1.
主体间性是当代西方哲学在对个人主体性弊端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范畴,主体间性作为一种新的人的生存方式和人学理念的世界观对教育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从主体间性的视角解读新课程,主体间性的生成和彰显是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体现在新课程的目标观、内容观和过程观之中。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原始人没有主体意识".其实不然.原始人不仅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有了主体意识的初步发展.图腾崇拜是原始先民为探索自身而达到的第一个较为系统的观念体系;发生在父系氏族社会的祖先崇拜则表征着人作为自然主体到社会主体的转变和个体主体意识的萌芽.  相似文献   

14.
学生主体精神的生成 ,必须依赖于现代主体性教育理念主导下教学实践活动。要坚持以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发展的原则 ,尊重学生主体的发展性 ,倡导客体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化 ,发展主体的个性 ,重视教学实践活动的内在价值 ,激发主体实践活动的兴趣 ,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生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国大学生主体意识的过度或不及,已经成为教育者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主体意识是在对象性活动中形成的对自身与对象世界的关系以及自身地位的认识和觉悟.顺应大学生生命体验及个性发展旨趣的社团活动,是推动大学生主体意识生成及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6.
“课堂创造主体生成论”的基本内涵包括: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同时又是成长中的主体,可以成为创造的主体。人非生而知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主体地位是逐步取得的。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纵观教学的全教程,在起始阶段,教  相似文献   

17.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的确立可以还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本来面目,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以新的姿态走向开放和融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意义重大。那么如何生成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呢?本文认为交往资质、交往实践、交往环境、交往中介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生成的前提、基础、条件和环节。  相似文献   

18.
裴娣娜 《教育研究》2022,(11):18-30
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以马克思主义学说为指导,基于基础教育这一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场域,本土孕育生成且贯穿渗透于我国教育改革的主体教育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重要创造。我国主体教育经历了正本清源与主体教育的提出、主体教育实验的奠基性研究、基础教育改革与教育主体实践范式的整体构建以及教育主体理论模型的实践提升四个阶段,呈现出结构性、文化性和实践性三种存在形态。40年的实践探索和历史积累,主体教育创生了以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的个体、群体和区域“三位一体运行模式”,彰显了中国特色主体教育的实践逻辑,我国的主体教育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之路。主体教育的基本模式与实践范式,将在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发展、坚守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价值取向、重塑教育创新体系以及重构教育科学发展新格局中,展现其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这两对相互对立矛盾的概念已融入到我们课改的课堂。本文从挖掘教材、活用反馈、直面尴尬、捕捉错误等四个方面,对如何驾驭课堂,使之关注生成,努力创设末曾预设的精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厘清职业教育质量生成机制对制定职业教育质量标准、进行职业教育质量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质量是在成本投入与收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特定质量观指导下的主体实践活动及评价反思不断地生成。职业教育质量的生成机制是职业教育质量影响因素的结构功能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过程、方式和机理,主要包括质量生成的预警和动力机制、优化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表达及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