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其目的是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本文通过"借养蚕之风,引探究之趣,开探究之门";"品养蚕之味,促创新思维,渗科学精神";"享养蚕之乐,学团结合作,求共同进步";"悟养蚕之道,历成败得失,学为人处事"四个方面阐述了怎样在养蚕活动中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2.
胡梦芳是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黄金村党总支书记,农函大学员,全家三口人,主要以养蚕、采茶为主。她连续三届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扎根于黄土地,在土地上做好种植结构调整文章,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致富新途径,走大力发展养蚕、采茶致富之路,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率先垂范,领头致富。2012年养蚕、采茶共收入2.5万余元,同时带动三个自  相似文献   

3.
韦茁萍 《科教文汇》2012,(12):63-64
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业型蚕桑专业技术人才,是农业职业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农业中专学校养蚕学实践教学存在问题,探讨提高农业中专学校养蚕学实践教学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是我校根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的"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一生"等章节内容标准策划设计并广泛开展的.活动全程以国家教育方针和科学传播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为目标,力求科学传播教育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这个科普平台上,教师通过精彩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带领儿童去探究科学、感受文化、关爱生命、学会合作、学会奉献,从而达到激发儿童讨论科学的兴趣,让学校科学传播教育行为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益于儿童人生发展及素质优化,有益于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的科学、文化、教育多元价值及意义得到普遍认可.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该体验活动的设计策略、传播模式、成果及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针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有效策略与经验.  相似文献   

5.
科学课上,王老师让我们自己动手来养蚕,并要求在养蚕中完成一个小研究课题。回家后一直琢磨选什么课题。在网上我发现:现在很多养鸡场、齐牛场放音乐给动物们听,而听音乐的鸡和牛都比不听音乐的鸡和牛长得要好。既然有音乐养鸡养牛.那么给蚕宝宝也听听音乐.是否会有不同呢?  相似文献   

6.
“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是我校根据《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的“常见的动物”和“动植物一生”等章节内容标准策划设计并广泛开展的。活动全程以国家教育方针和科学传播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精神和综合素质水平提高为目标,力求科学传播教育密切联系儿童生活实际。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这个科普平台上,教师通过精彩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带领儿童去探究科学、感受文化、关爱生命、学会合作、学会奉献,从而达到激发儿童讨论科学的兴趣,让学校科学传播教育行为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有益于儿童人生发展及素质优化,有益于社会、家庭、学校诸多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科学养蚕体验实践活动”的科学、文化、教育多元价值及意义得到普遍认可。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该体验活动的设计策略、传播模式、成果及评价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针对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的有效策略与经验。  相似文献   

7.
夏代以前己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  相似文献   

8.
苗连贵 《知识窗》2011,(6):42-42
小时候爱养蚕,外面一见桑枝绽出绿芽,回家赶紧用棉花包蚕籽,贴在胸口孵,睡觉也不离身。刚孵出的蚕宝宝又黑又小,蚂蚁似的,所以又称“蚁蚕”。蚂蚁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蚕则是温良的,只会趴在桑叶上默默地吃。蚕长大变白后,模样更可爱,荀子《蚕赋》说:“此夫身女好而头马首。”  相似文献   

9.
在人们的印象中,桑树产桑叶,桑叶是喂蚕的饲料,桑树的主要价值在于养蚕.但是在韩秀娟看来,桑树的功效却远远不止这些.她将桑芽加工成桑叶茶,桑叶制成了桑叶枕,桑木作成健身棒,最近,她又成功研制了具有极高营养价值的桑叶面和桑叶粥粉.对她来说,桑树简直就成了"摇钱树".韩秀娟为什么能从桑树身上发现这么多"宝贝"?  相似文献   

10.
蚕的养殖技术一直备受关注,如今,人们也开始不断的创新,人工饲料养蚕过程中效率较高,也降低了很大成本的投入,在人工饲料养蚕过程中,不仅不用农药等喷洒,同时也利于形成养蚕规模,适合个人或企业进行工厂化生产,从近些年养蚕经验看,运用集成创新,提高了养蚕能力,同时也可以强化养蚕过程中人工饲料办法的有效推广,本文针对该内容进行了简明分析,也结合具体经验,进行了有效论述,旨在强化认识,进一步为养蚕技巧的提升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1.
<正>前几天在CCTV9看了一个不长的译制专题片《创造历史的动物2:蚕》,内容是很符合科学技术史的口味的——它叙述了养蚕和制丝技术的西传。在历史的回顾之外,影片显示:当下蚕丝制造的最高水平显然是在巴西。精选留种用蚕茧;人工控制从蛹到蚕蛾的蜕变;将雄性涂成红色,提高雌雄交配的效率;在卵和幼虫孵化的环节剔除不良部分;5000家农户在工场附近养蚕,由于气候适应,巴西每年能养8代蚕;全自动烘茧和制丝技术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20公斤蚕茧能产出  相似文献   

12.
《科学生活》2011,(3):69-69
春华秋实,本是自然界植物生长的规律,清明节前果市上大部分水果不是反季节的就是库屯的,当季水果仍然难觅。但在南方东到广州西至德昌,本来作为时鲜水果不算普及的桑葚,也作为当地大规模发展栽桑养蚕的副产品挂满了上万亩果桑枝头,并且相继成熟甚至登市了。  相似文献   

13.
<正>隆阳区蚕桑业历史悠久,栽桑养蚕迄今有近2000年的历史,"永昌丝"一度斐声海内外。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研究、产业政策扶持和深加工产品支撑,一直没有发挥应有的产业优势。2001年,在国家西部大开发重大战略及"东桑西移"、"浙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种桑养蚕、缫丝纺绸的历史悠久.自秦代至清朝道光年间,丝绸生产一直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达2000多年的时间里,桑蚕丝绸生产的各项工艺日臻成熟,手工操作的丝织机器也进一步完备、普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农工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室外养蚕     
一个问題 养蚕繅絲,是我国农村的主要副业之一。在江苏、浙江等省的主要养蚕区,蚕桑生产的收益仅次于水稻。当江南春暖花开,蚕农們就忙着养蚕了。采桑养蚕是一个細致的劳动。蚕的生长发育很快,只不过20几天,它的体长就增加了27—  相似文献   

16.
震泽自古就是蚕桑名镇,养蚕种桑历史悠久,是太湖南岸重要的蚕桑生产基地。丝产业也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随之发展壮大,先后被评为中国蚕丝被之乡、中国蚕丝之乡,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压力。文章从对震泽蚕丝产业的现状分析入手,论述了当地蚕丝产业发展的出路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多数蚕农每季养蚕都进行了消毒,然而在养蚕中仍要发病,不知是怎么回事,到底要如何消毒的效果才好呢?现将消毒方法作如下介绍: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东兴区双才镇六个村、四百八十六户蚕农养蚕获得高产的经验证明,养蚕要获得高产,饲养技术是关键。该镇高产养蚕技术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蚕种保护及收蚁。 蚕种黑暗保护,保持温度在25℃,干湿度差为1℃左右,掌握好收蚁时间和收蚁用叶,春季在上午8-9点钟收蚁,夏秋季在上午7-8时收蚁。做到轻收、快收,不伤蚕体。收蚁期用叶  相似文献   

19.
桑树为神州大地上分布最广的乡土树种,被誉为经济树木之翘楚。我国人民自古栽桑与作物并重,采桑叶养蚕,以蚕丝纺织。当然,植桑养蚕,是为了最终获取质与量俱佳的细长洁白的银丝。然而,鲜嫩的桑叶通过蚕体内的奇妙化合,所产出的蚕丝仅占单位面积桑园年生物合成总物质干重的3%,其余部分则以桑葚、桑条、残桑、蚕砂、蚕蛹等形式进行能量流动或浓缩,其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人,看见杂志报端所载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就感觉非常高兴,真正自豪。在认真读过《发明与创新》2003年7期36页《100项重要发明及其启示》以后,大脑对文明的概念就模糊起来了。为什么呢?文明应首推遮身掩体、防寒御冻、保护肌肤的衣着。试想自身不保时,有什么发展进步,有什么文明可言呢?中国在全世界100项发明中,丝绸排在第一位,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谁发明的呢?新华字典(1987年重排本)265页载有,嫘:嫘祖、人名,传说是黄帝的妃,发明养蚕。养蚕干什么,缫丝,依照推算,黄帝当是在公元前2000多年,这就对了,是嫘祖发明养蚕,缫丝,再织成丝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