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疯狂“追星”的杨丽娟苦追偶像刘德华13年。父亲为成全女儿与偶像见面的心愿,不惜倾家荡产,甚至“卖肾”为她圆梦,最  相似文献   

2.
“杨丽娟事件”是前些时候在媒体上曝光率最高的事件之一。29岁的杨丽娟13年来苦追刘德华。今年3月25日,杨丽娟终于在香港见到刘德华,而杨父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刘德华见面翌日在港跳海自杀。此事引起诸多媒体关注。在媒体中,不乏坚持正确做法和  相似文献   

3.
29岁的兰州女子杨丽娟13年来苦追偶像刘德华,父亲为圆女儿心愿最后竟然投海自尽。2007年3月,这件事情引起很大社会反响,杨丽娟一夜间成为媒体疯狂追逐的“明星”。对比这位女“粉丝”的疯狂追星行为。媒体对她的追逐争抢表现得更为疯狂:在百度和雅虎搜索“杨丽娟”三字,找到的相关网页分别达到1080万和771万篇的天量数字。  相似文献   

4.
从2006年3月某报一篇题为《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的报道始,“疯狂粉丝”杨丽娟和她的家庭跃人大众的视野。2007年3月26日,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遗书要求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这一事件再度把这个家庭推到媒体的聚光镜前,引起万众瞩目。从3月26日到4月5日,杨丽娟成了各级、各种新闻媒体报道的焦点.各种内幕不断爆出,一些明显的借题炒作者也纷纷亮相,相关新闻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充斥着报刊版面、电视屏幕和网页。一干媒体硬是把杨丽娟当做“新闻富矿”穷追不舍,某网站更以每日400元的价格买断了相关新闻的独家报道权。  相似文献   

5.
传媒,你没有责任吗?——疯狂追星的传媒责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7年3月29日,一条社会新闻登上了许多大众化报纸的要闻版头版及娱乐版。传媒不惜用浓重的标题和整版的篇幅向公众讲述这样一条新闻:3月26日凌晨时分,兰州一名退休高级教师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苦追了13年的偶像刘德华见面,在香港跳海自杀。紧接着,从3月30日至4月6日,许多传媒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对这条社会新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追踪报道。随后,“杨丽娟疯狂追星,老父跳海自尽”系列报道,再次占据各大众化报纸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及娱乐新闻版的重要位置,引导公众去关注。  相似文献   

6.
2007年3月29日,一条社会新闻登上了许多大众化报纸的要闻版头版及娱乐版.传媒不惜用浓重的标题和整版的篇幅向公众讲述这样一条新闻:3月26日凌晨时分,兰州一名退休高级教师因为女儿没能单独与苦追了13年的偶像刘德华见面,在香港跳海自杀.紧接着,从3月30日至4月6日,许多传媒派出庞大的记者团队,对这条社会新闻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追踪报道.随后,"杨丽娟疯狂追星,老父跳海自尽"系列报道,再次占据各大众化报纸要闻版、社会新闻版及娱乐新闻版的重要位置,引导公众去关注.  相似文献   

7.
您知道杨丽娟吗?对,就是那个因为疯狂追求刘德华导致父亲在香港投海自杀的女孩. 您知道陶菊英吗?如果不知道,我告诉您:她是杨丽娟的母亲.  相似文献   

8.
钟新红 《新闻窗》2008,(4):32-33
人们应当还记得这么一件事:甘肃兰州女子杨丽娟,因为苦追偶像刘德华无果,最终致使其父杨勤冀跳海自杀。此事一度成为许多媒体关注的热点。据报道,杨丽娟13年来奉刘德华为偶像,曾发誓“不见到刘德华决不嫁人”,其父母为了支持她,不惜一切代价,导致倾家荡产,最后,其父亲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个事件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2007年3月,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迷恋了这个香港偶像13年之久,而就在3月底,随着杨父的跳海身亡以及后续事件发展的跌宕起伏,两岸三地的传媒无一例外地成了杨丽娟的“粉丝”。  相似文献   

10.
2007年3月,兰州女子杨丽娟的悲剧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刘德华的粉丝,她迷恋了这个香港偶像13年之久,而就在3月底,随着杨父的跳海身亡以及后续事件发展的跌宕起伏,两岸三地的传媒无一例外地成了杨丽娟的“粉丝”。  相似文献   

11.
子生 《新闻三昧》2007,(12):33-34
回顾今年的新闻报道,有些"热点"最终却落得令人遗憾的结局,着实值得有关媒体回味。比如《"疯狂粉丝"追星追到家破人亡》这个"热点",报道的是:28岁的兰州女子杨丽娟苦追偶像刘德华13年。为见刘德华一面,杨家倾家荡产。其父68岁的杨勤冀为圆女儿梦,竟在  相似文献   

12.
杨丽娟追星报道可以说是带有冲击波的,2006年她的父亲欲卖肾帮她追星,当时全国绝大多数媒体都拿出了足够的版面予以报道,掀起了第一次冲击波;2007年,她的父亲为了女儿没能单独会见心仪的明星,在香港跳海自杀了。一时间,众多媒体又开始第二轮炒作,参与者之多,挖掘之细又比第一次更甚,掀起的第二次冲击波自然也更大。  相似文献   

13.
2007年3月31日,北京某报以引题为《疯狂歌迷昨回老家 准备签证再赴香港 心理专家为其担忧--》,主题为《杨丽娟最需去见心理医生》刊出报道,反映了兰州市民杨丽娟渴望去香港见到刘德华的情况.报道在楷体提要中还写道:“在电话中她告诉记者:现在首要的是拿到签证……”把一名中国内地居民要到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去说成需办“签证”手续,这是个政治性错误.  相似文献   

14.
3月以来,诸如杨丽娟和律师抵达广州状告媒体案今日开庭杨丽娟称告完媒体下一步要告华仔等有关杨丽娟的新闻又开始频频出现。为女儿追星不幸投海的杨父尸骨未寒,媒体对杨丽娟的报道又有趋热的迹象,鉴此,网友对媒体的批评毫不留情,一看到这条新闻,我不知道说什么,难道媒体记者没别的新闻可报,还有闲工夫去关心这件事。读者在此传达了一个强烈信号:报纸版面有限、广播电视时段有限,他们想看有  相似文献   

15.
“不见刘德华,今生不嫁人。”兰州一名28岁女子林鹃(化名),因为16岁时一个与偶像刘德华“真情相遇”的梦,苦追刘德华12年,倾家荡产两赴香港寻找华仔不成,3月22日,其父表示,为了圆女儿心愿,将不惜卖肾筹钱,让她第三次去香港“圆梦”(3月23日《兰州晨报》)。追星追到这份上,就不光是疯狂、丧失理智,而是有些“病态”了。但是,就是对于这样的“病态”,许多媒体记者在不遗余力报道时,不是唤其觉醒,并提醒人们引以为鉴,却纷纷表示将向“华仔”发“请愿书”,帮助“追星女”完成心愿。一个人丧失理智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誉为“社会望者”的媒体…  相似文献   

16.
在网页、BBS、网络聊天室、网络日志甚至邮件列表中自由发表的事实性或意见性信息,已经成为侵犯公民、法人名誉权的重要源头。2008年8月29日,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杨丽娟状告宋祖德侵犯名誉权案:刘德华女“粉丝”杨丽娟指控宋祖德在新浪、搜狐、腾讯QQ的3个博客上发表的几篇文章,用低俗的语言对杨丽娟及其父(已故)母进行漫骂,造成侮辱与诽谤,严重损害了他们的名誉.10月14日,法院认为杨丽娟无法证明几篇“骂人”的博文来源于宋祖德的个人博客,据此判决杨丽娟败诉。  相似文献   

17.
魏永征 《青年记者》2009,(19):62-63
如果有人对我说,你对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有知情权,那么,我宁可不要这种"知情权"。人们应该记得,两年前甘肃兰州一位迷上歌星刘德华的女孩杨丽娟由于未能达到结交刘德华的目的而导致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的悲剧,这件事被内地和香港的媒体炒得太热了。  相似文献   

18.
人应该讲真话,但有时也会有例外。比如,在葬礼上的发言。换句话说,出于对死者的尊重,对亲属感情的尊重,在入土为安之前,某些负面真话以不讲为好。那位追刘德华追到父亲跳海自杀的杨丽娟,葬礼未行.就有专家在报上说她有精神病,她的父母可能也"感染"了精神病。如果兄弟是这位专家,俺会对记者说:古人有"三年之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对我说,你对这些陈谷子、烂芝麻的事情有知情权,那么,我宁可不要这种"知情权"。人们应该记得,两年前甘肃兰州一位迷上歌星刘德华的女孩杨丽娟由于未能达到结交刘德华的目的而导致其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的悲剧,这件事被内地和香港的媒体炒得太热了。而事件  相似文献   

20.
13年的疯狂追星,兰州女青年杨丽娟为刘德华赔上了自己的青春年华,赔上了全部的家产,赔上了老父的性命。这一家破人亡的悲剧,引发了无数人的思考与反省:青少年追星本是青春期出现的正常文化现象,这一正常行为为何最终演变成病态的疯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