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就是那一只蟋蟀》的解释高中语文第四册选了当代诗人流沙河的一首新诗《就是那一只蟋蟀》,书中注释[《唐风·蟋蟀》]为:《诗经·国风》中的诗篇。其中有"蟋蟀在堂,风聿共薯。今我不乐,日月共除"。这里与原文不符。《诗经·国风》中的句子应为:"蟋蟀在堂,岁章...  相似文献   

2.
如何消灭错别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而努力,长期以来,不仅是一个困扰语文教师的难题,而且是一个需要广泛发动群众进行综合治理的社会问题.吕叔湘先生的《错字小议》是高二语文课外自读课文,作者专门搜集书籍报刊中排印错了的字,分类组材,深入探究了造成错误的原因,并提出了消灭错字的具体措施.整篇文章文脉贯通,结构严谨,语言幽默含蓄,很有特色.结合学习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一次写作训练.我首先要求同学们细心体会这篇课文的写作特点,然后利用课余时间调查社会上存在的错别字现象,最后再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给某个错字严重的单位领导或向报社编辑部写一封信,也来议议社会上广为流传的错别字.  相似文献   

3.
是否规范使用汉字,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鉴于社会用字混乱的现象,吕叔湘先生写了《错字小议》。吕叔湘在该文中强调:“天天看书学习,天天看见错字。”这篇文章发表已  相似文献   

4.
吕叔湘先生在《错字小议》一文中说:“天天看书看报,天天看见错字。”时过十几年,错字现象非但没有改变,反而越发严重。报章杂志和一般书籍的错字且不论,就连高中语文教材也经常发现错字,仅一九八八年以来,笔者从全国统编高中语文课本中就发现错字七十多处。本文试图举些例子,谈谈看法。 先说说形似的错字: ①现(既)“反对前人留下来的‘奴才家法’”,又不否定“一切合乎科学的方法”。(1988年版本,第三册第100页) ②一部分就正因为老实人不“打落水狗”之敌(故)。(1988年版本第四册第63页) ③这两首诗(词)借景抒情……(同上第176页) ④如“布衣”代末(未)做官之人。(同上第316  相似文献   

5.
蟋蟀.亦称作“促织”“趋织”“蛩”“吟蛩”“秋蛩”等.俗名为“蛐蛐儿”。蟋蟀鸣声多样:或高亢,或低沉;或激烈,或舒缓;或愉悦,或凄凉……不一而足。蟋蟀在我国古代,很早就已入诗,成为诗人们歌咏的对象。如《诗经·唐风》中的《蟋蟀》诗有言“蟋蟀在堂,岁聿其莫”。《诗经·豳风》中的《七月》诗有言:“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6.
第一课时:自读·练习·讨论[上课]师: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察今》。(板书课题)“察今”是什么意思?课文从哪儿选来的?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阅读课本注释①。生:(打开课本,自读注①。)师:课文是从什么地方选来的?生:是从《吕氏春秋》里节选来的。师:《吕氏...  相似文献   

7.
诗意蟋蟀鸣     
王会华 《山东教育》2013,(12):62-62
蟋蟀,又名“促织”.俗称“蛐蛐”,曾经是无数骚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蟋蟀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季夏之月,蟋蟑居壁”“处暑蛩鸣”“立冬蟋蟀入室”等诗句。《豳风·七月》对蟋蟀的记述更为详细:“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相似文献   

8.
邓建英 《甘肃教育》2013,(20):75-75
一、通过创造性的语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春》是一篇传统课文,怎样出新,让学生乐学,是一个颇费思考的问题。于是,我在上课前开展了一个小小的语文活动:上课前.让同学们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春”,同学们兴趣盎然,有的用红色,有的用绿色,有的用白色,有的用粉红色等等,还有的每一画都是不同的颜色。从这一点可看出,同学们的想象丰富,用不同颜  相似文献   

9.
课文救生圈     
◎把蟋蟀的巢穴标为“住宅”有什么作用?配合小学语文第9册《蟋蟀的住宅》课文阅读《蟋蟀的住宅》这个题目,其一,把蟋蟀的巢穴称做“住宅”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方法,给读者以亲切感。其二,从蟋蟀建巢穴的整个过程看,工程之伟大,工作程序之繁琐,劳动任务之艰苦,与人造住宅何等相似。所以,用蟋蟀的住宅比“蟋蟀的巢穴”更形象、贴切。◎文中写“猫和苜蓿,下雨和地面湿……”等内容,是不是浪费笔墨与题目不符?配合小学语文第9册《蛇和庄稼》课文阅读作者在课文的开端就详尽地写了蛇与庄稼之间的关系。如果就此止笔抽象出事物间存在着某种复杂的关…  相似文献   

10.
清华简《耆夜》所引《蟋蟀》和《唐风·蟋蟀》关系密切:从诗歌文本内容来看,诗歌用字相似度高,难以排除两者的"血缘关系";诗歌创作时间、地点方面,清华简《蟋蟀》产生于武王克商前期的先周国,《唐风·蟋蟀》作于西周后期的诸侯国;诗旨方面,清华简本《蟋蟀》有戒惧、互相劝勉之意,《唐风·蟋蟀》则注重诗歌的乐音节奏,思想主题模糊化。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编写的初中《语文》第二册第25课《诗五首》有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其中两句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课文对“却话”是这样注释的:“却话,回叙。”由此可见,注释将“却”理解为“回来”或“回忆”之意。其实,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
段传艳 《教育文汇》2013,(12):41-41
这天上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键子里的铜钱》一课,我范读了文章最后一段:“……卖烤山薯老人满脸的风霜、谦卑的笑容和佝偻的背影,也时常浮现在眼前……”,然后请孩子们说说自己的感悟。陶诗语同学第一个举手。我示意她先说说。她声音十分响亮地说道:“卖山薯的老爷爷佝偻着的背影……”。这是诗语第一次发言。她刚从农村转学来,不太会说普通话,把佝偻的偻说成“搂”了,引起同学们一阵大笑。  相似文献   

13.
吕叔湘先生的《错字小议》有三处疑点: 一是题为《错字小议》,但文中举的例子并非“错字”,而全是“别字”,这就有些题文不符。作为我国著名语言文字学大家的吕叔湘先生,不可能不知道“错字”和“别字”这两个词语有着完全不同的内涵。尽管“别字”俗称“错字”(即用错字),但评论语言文字的专业性文章,还是应该使用规范的、专业的术语为妥,更何况是名望极高的语言文字学大家呢。 再是选例失察。文中选了1981年11月18日《人民日报》的一则报道《“启示”的变化》,作为正误共处的例子,余以为是误解了原作者的本意。纵观这则报道,原作者是以“遗失启示”到“招领启事”的变化,表明母校学生不仅  相似文献   

14.
《学语文》报第29期罗文同志说:《诗经·匏有苦叶》“济盈不济轨”句中后一个“济”字应为“濡”字。余冠英《诗经选译·匏有苦叶》一诗,原句是“济盈不濡轨”。  相似文献   

15.
梦境一“叮当,叮当……”,上课铃声响了。“走哇,还愣着干什么?”我被一个人拉着来到一间教室。“上课!”“起立!”我不由得也站了起来,放眼一看,三十多岁,蓬松的头发,戴着一副眼镜,满脸的络腮胡,那不是我们语文老师吗?“今天,我们学习第五课《伤仲永》,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疏通一下字词。”我拿出书,漫漫的读了起来,“金溪民方仲永,世……  相似文献   

16.
顾言 《文教资料》2012,(26):138-140
《蟋蟀》为《诗经·唐风》之首,历代对于其主旨的大致有六类观点。理清本诗主旨不仅对理解这一首诗有帮助,对把握整个《唐风》也是不无裨益的。综合考察诗文本身和其产生的文化背景,《蟋蟀》大致应为晋国士大夫相警戒之作,表达了及时行乐又不忘节制的思想。这也反映了《唐风》所独有的思深忧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编辑同志:小学第三册课文《秘密学习》中有这么一段文字:“有一年,敌人常常窜到我们村子里来,学校里不能上课。老师就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先教我们几个组长,我们再去教大家。”我认为这个句子意思混乱。不知能否这样改:“①老师就把同学们分成几个小组,先教我们几个组长,再让我们  相似文献   

18.
课题:《寓言二则》(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四十课)。教师:安庆市人民路小学 张晓芳上课铃响,老师走进教室。众:老师好!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学习第四十课:《寓言二则》里面的第二则寓言“亡羊补牢”。(教师板书课题,学生翻开课本)。请大家先查一查“亡”、“牢”这两个字。查的时候结合课文理解字意。  相似文献   

19.
《木兰诗》是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课本对首句中“唧唧”的注解为“织机声”,一说“叹息声”。这种注解是不准确的。我以为应是蟋蟀的鸣叫声。“唧唧复唧唧”一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和严羽的《沦浪诗话·考证》都是“促织何唧唧”,现存于河南虞城县营郭镇本兰庙元朝《木兰诗》碑刻首句也为“促织何唧唧”。“促织”就是“蟋蟀”。宋朝欧阳修《秋声赋》中的“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句,《古诗十九首》中的“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句,均是指蟋蟀的鸣叫。有人认为“唧唧复唧卿”中的“唧唧”不应是  相似文献   

20.
初中第六册语文《菜园小记》一文中,作者吴伯萧引用了“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这几句话。课文的注释为“出自屈原《渔夫》……”很明显,编者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其实这是错误的.认为《渔夫》的作者是屈原,这种说法由来已久,《汉书·艺文志》记载:屈原的作品是二十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