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4 毫秒
1.
前期稀土产业的过度发展最终酿成苦果,我国目前虽然拥有全球30%的稀土资源,但是按人均资源量计算,已属稀土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以牺牲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民福祉的增长模式不仅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也造成环境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包钢稀土为例分析了加强公共环境管理对稀土产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霍丽娜 《科技通报》2019,35(11):177-181
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评价准确性差、指标合理度低的缺陷,为此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法进行研究。依据综合评价指标选取规则对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进行选择,以此为基础,采用层次分析法对综合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向量进行计算,以上述得到的结果为依据,根据相对权重向量大小对其进行排序,选取前9个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DEA模型进行有效的结合,实现了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以榆林市为例对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性能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显示,相较于现有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看,构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极大的提升了评价准确性与指标合理度,充分说明构建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备更好的评价性能。  相似文献   

3.
从经济、社会、环境等综合角度分析我国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的可持续发展水平以及造成区域差异的因素。构建包含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和资源环境3个层次共27个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可获得有效数据的161家实验区为研究对象,测算其2014—2018年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得分,识别影响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差异指标,并测算其全要素生产率及全要素生产率各分解指标,识别影响实验区经济发展差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发现:(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新登记注册企业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是影响实验区可持续发展差异的主要指标;(2)导致实验区经济发展差异的根本因素是纯技术效率与技术效率,即制度与结构发展因素;(3)实验区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主要源于技术进步;(4)实验区经济发展协调性总体呈改善趋势,其中浙江省的实验区协调发展水平较强,可为其他地区的实验区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邓峰  马庆国 《软科学》1999,(1):1-4,8
引言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是各国在制定发展计划时优先考虑的基本准则,中国的耕地、淡水、森林、草场、主要水产等资源严重不足,人均占有量普遍都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30%;而且人口还以每年新增1400万的速度增长,人均资源占有量将会进一步下降。现在我国的经济增长方...  相似文献   

5.
结合稀土永磁材料生产项目特点,在环境影响评价中从工艺技术先进性、资源能源利用指标、产品指标、污染物产生指标、废物回收利用指标等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其清洁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6.
直接物质投入(DMI)和本地过程排放(DPO)是物质流分析框架中两个重要指标,可以反映一个经济系统的资源环境压力。本文基于经济系统物质流分析方法(EW-MFA,Economy-Wide Material Flow Analysis)核算中国30个省(市)1992年和2014年的人均DMI和人均DPO指标,分析中国社会经济系统资源环境压力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对比1992年和2014年,各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均呈增大趋势,其中黄河中游和西北各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增长最快;各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差距较大,总体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格局,其中内蒙古、山西、青海、宁夏等西北和黄河中游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最大,北京、上海、天津、广东等东部省份的资源环境压力最小,这一分布情况主要由各省份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差距较大导致;中国各经济区均面临不同程度的资源环境问题,但改变中国资源环境压力大、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的关键在西北和黄河中游以及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经济区。  相似文献   

7.
针对我国稀土产业存在的企业无序竞争、生态环境和稀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研究,探讨了行之有效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公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是通过科学性、定性指标、可操作性、定量指标的相互结合,以动态性原则为基础,对可持续发展的公路交通进行有效筛选,并由公路交通系统的社会效果、可持续发展水平、资源消耗、经济效果、发展能力以及环境影响等六个方面为主要因素进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而本文以江西省为例对其进行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来说明评价体系与模型对可持续公路交通发展内涵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当今时代合理利用水资源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不足的大国来说,人均水资源利用率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结合中国的自然环境、工业发展速度、人民生活水平等实际应用问题,中国水资源生态、安全、承载力等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根据中国水资源现状的发展趋势,需要合理有效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减缓中国水资源的压力,为人类基本生活提供高质量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中国稀土资源储量世界第一,然而其稀土产业目前存在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可持续与高层次的发展。本文旨在通过对于在中国的地区稀土产业中具有充分代表性的四川省冕宁县的稀土产业发展现状的探讨,对该县的稀土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粗浅建议,做出展望,以求以小见大,尝试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地区稀土产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特征参量调整法的中国省域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以中国各省(市、自治区)2004年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分类体系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发布的《Living Planet Report 2006》中最新的均衡因子,计算并分析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和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四大经济板块2004年的生态足迹、各地区地均生态承载力及地区万元GDP生态足迹。引入了"地均生态承载力"概念,讨论了不同地区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探讨了各地区自然资源环境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计算结果与1999年,2002年,2003年,2005年中国生态足迹进行了比较,就其异同进行了讨论。研究表明:2004年中国人均生态赤字为1.35hm2,省际人均生态足迹差异较大,地区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本研究调整特征参量后,生态足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的生态可持续发展现状。最后,结合各地区生态环境压力和经济发展水平,提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未来发展情景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刘某承  王斌  李文华 《资源科学》2010,32(1):163-170
生态足迹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程度的生物物理量方法。本文对1949年-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使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建立一个非线性的动态预测模型,并进行长时间的模拟验证,后又分"惯性发展"和"稳步调整"两个情景对中国未来20年发展的生态潜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建国60年以来中国的人均生态足迹在小幅波动中不断上升,同时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降低,从1985年起中国整体上处于生态赤字期;②若按照惯性发展,则2030年人均生态赤字将达到3.9024hm2/cap,可持续发展形势非常严峻;③若按照"稳步调整"情景,则2030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5217hm2/cap,这种程度的生态超载有可能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国际贸易等来缓解。最后,基于计算和情景分析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孙思奥  汤秋鸿 《资源科学》2020,42(12):2261-2273
黄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亟需开展水资源需求管理,以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以二级流域为基本单元,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方法分析2003—2015年黄河流域用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揭示流域用水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黄河流域用水量占比全国用水量8.0%~9.3%,年用水总量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均用水量则呈下降趋势。②各二级流域用水量随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不一致,人口与人均GDP增长为用水量增加的主导因素,用水强度降低与产业结构升级能起到抑制用水量增长的作用。黄河二级流域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显著,用水强度对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的影响最显著,各因素对二级流域人均用水量空间差异的影响逐年减小。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水资源需求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材料,是现代工业的"粮草"和"血液"。我国有色金属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由于支柱型矿产储量少、人均矿产资源占有率低、资源消耗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有色金属原材料短缺的严峻形势已经显现,有色金属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挑战。有色金属的综合利用是解决资源短缺、治理污染、改善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政策、技术和企业经营三个层面揭示了问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提高我国有色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稀土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从长时间尺度分析其进口竞争格局并预测未来潜在的贸易联系可为稀土进出口国制定和调整稀土贸易政策提供参考.以稀土(HS:280530)为研究对象,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1990-2018年全球稀土进口竞争网络,分析全球稀土进口竞争格局、演变特征,大洲、国家间竞争特点以及对中国稀...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的北京市土地生态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许月卿 《资源科学》2007,29(5):37-42
北京市是我国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矛盾最尖锐的地区之一。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的原理和模型计算了北京市1990年~2003年的生态足迹和土地生态承载力,以期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寻求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实现该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和对策。结果表明:1990年~2003年,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呈阶段性变化,1995年以前人均生态足迹逐渐增大,1995年以后呈逐渐减小趋势;而万元产值生态足迹呈持续减小趋势。1996年~2003年,北京市总的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均大大超过其土地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从横向比较看,北京市的人均生态足迹超出全球和中国平均水平。可见,北京市人口、经济和消费模式对自然的需求远超过北京市生态系统承受能力,北京市生态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为适应北京大都市社会经济功能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对周围和其它地区生态环境负担的转移,必须建立起资源高效型、消费生态型、观念环保型的新型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7.
董娟  郑明贵  钟昌标 《资源科学》2020,42(8):1551-1565
研究中国稀土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效应对于完善稀土产业政策理论、优化财政支持政策体系和实现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以中国稀土上市公司为样本,构建了基于SBM-DEA四阶段分析方法的财政支持效率评价模型和基于面板FGLS估计方法的影响因素模型,测算和分析了2010—2019年中国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并区分稀土产业链前后端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稀土产业的财政支持效率年平均值为1.313,财政支持对65%的稀土上市公司具有“激励效应”,整体达到了财政支持政策设计目标,但仍对35%的稀土上市公司存在“挤出效应”;②稀土产业链前端和后端的财政支持效率年平均值分别为1.145和1.377,后端的财政支持“激励效应”显著大于前端,财政支持有利于推动稀土产业链向后端延伸;③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随时间推移整体呈下降趋势,“激励效应”逐渐转为“挤出效应”,专项政策的出台能够在短期内提升财政支持效率,但长期效果有限;④财政支持强度与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之间呈“倒U型”关系,企业规模对稀土产业财政支持效率具有显著正效应。本文深化了财政支持对中国稀土产业发展效应问题的认识,可为中国稀土产业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制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自然保护区是维持西藏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为例,基于生态足迹模型,计算该保护区2007年有效物质消费量与有效可利用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分析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为宏观指导西藏地区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科学依据。分析表明:西藏工布自然保护区2007年人均生态足迹为1.5785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21.2453hm2,人均生态盈余为19.6668hm2,盈余比例达92.57%。人均生态足迹中,对耕地的需求最大,其次为化石燃料产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对于水域的利用缺乏统计数据。工布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远大于生态足迹,其中以林地为主,体现了当地的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9.
从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选取影响水资源变化最主要的驱动因子之一的人口要素进行重点分析评价,应用阻滞增长模型和带干扰的ARLMA模型分区域分别对金华市人口变化和城市化趋势进行预测,并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出发,分析了流域人口发展的可持续性.结果表明:为了解决金华市水资源量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应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同时需要适当控制人口增长速度,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相似文献   

20.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江苏省秸秆资源量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美  籍春蕾  邹碧莹  赵言文 《资源科学》2011,33(11):2197-2203
农作物秸秆是地球上第一大可再生资源,为能更好的合理开发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缓解日益突出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对其进行预测研究是非常之必要的。本文系统分析了江苏省秸秆资源现状及其资源量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并以1990年-2008年历史数据和200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普查数据为基础,选取理论资源量、人均资源量和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为预测评价指标,基于BP神经网络(BP—ANN)对江苏省农作物秸秆资源的评价指标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建立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相对误差基本在5%的范围内,平均相对误差在2%左右,预测结果与实际有较高的拟合度,且对数据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在未来5年内,江苏省秸秆理论资源量呈平穗发展趋势;而人均资源量和单位播种面积资源量呈下降趋势,前者较后者下降幅度大。预测结果与当地发展规划趋势相一致,该方法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本文最后针对江苏省实际,提出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开发利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