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从专业培养模式、办学定位和专业体系、支撑办学的体育理论基础和体育科研体系、教师学术群体等诸多方面分析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办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国际高等体育院校办学经验探讨了我国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竞技训练、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发展趋势,以求以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国高等体育教育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体育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意义和表现形式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体育高职院校具有独特的办学定位特色、办学体制和机制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教育资源特色,但目前存在众多办学特色误区,只有正确认识体育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结合地区资源特色才能办出一流的体育高职院校,促进我国体育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原因做了进一步的分析,认为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理念的缺失,导致社会体育专业一直处于摸索中发展。文章提出了确立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理念的必要条件,只有面向市场、依托社会,根据高校自身的特点确立办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专业培养方案和办学模式改革,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适应社会体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现状与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结合的现状进行研究。梳理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教育的发展脉络,分析其两大办学模式和五大办学特色。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理念应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作用,提高优秀运动员的再就业能力;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在内涵建设上,我国高等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办学应突出竞技性,夯实应用性,提升学术性。  相似文献   

5.
医学院校办体育专业是一种"体医"结合的办学模式。通过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保健体育与健康教育放向)为例,对这种办学模式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在深化学校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我校体育工作出现了领导重视体育、教师支持体育、学生热爱体育的生气勃勃的大好局面。在1986年全省重点中学办学质量评估中,我校取得最高分,荣获“办学思想端正、办学成绩卓著”奖,体育工作也获得很高评价。回顾这几年我校的办学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摆正学校体育的位置,要体现在学校整体工作的运行机制上要充分发挥学校体育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关键是对学校体育的功能有一个全面的足够的认识,也就是说,不仅要了解体育对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的中学生强身健体(育体)的作用,而且要认识体育在育德,育智方面的功能,尤其是要充分认识体育在建设良好校风和培养学生良  相似文献   

7.
高校体育函授教育质量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体育函授教育是我国对体育人才进行继续教育的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对高校体育函授教育的办学质量议论颇多,或褒或贬。说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函授教育的办学质量是很不平衡的。高校体育函授教育的质量标准是什么?究竟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高校体育函授教育的质量?这是我们着重试图说明的问题。一、体育函授办学指导思想问题近几年来,有的高校办体育函授只是为了创收,不顾质量,且各校的体育函授质量不管好坏。都可以办下去,甚至没有体育专业的院校也开办体育函授教育,四处聘任教师。办学质量不好的院校也没有什么压…  相似文献   

8.
赖丽新 《精武》2011,(5):35-35,37
本文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理念及办学特点,通过分析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其评价方面进行了创新,采用"引导语"式的体育教学方法来对高职体育课程进行创新性教学,结合职业院校工种不同选取相应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促进学生发展,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本文创造性将素质拓展项目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体育课的创新教学,贯彻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精神,促进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发展。  相似文献   

9.
缪本海  叶条凤 《体育科技》2011,32(1):142-145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广东省三所体育职业学院的办学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表明三所学院在办学上着力突出为竞技体育服务的特色,但在发展模式上各有自己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第十四中分校是一所北京市办学体制改革试点校,1999年7月开始独立办学。学校在体育课程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体育课由每周两节增加到四节,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在学校办学三高(高需求、高起点、高质量)的基础上,落实办学目标在体育工作中的贯彻,使学校体育工作整体目标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对《北京市关于进一步加强与改进中学体育学科教学的意见》、《北京市中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评价方案(试行)》、《北京市中学体  相似文献   

11.
为推进江苏高校体教结合办学模式良性互动发展,通过对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的优势分析,并结合对江苏省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的深入调查与剖析,提出各级学校有专长、理顺体教结合输送渠道;教育与体育形成优势互补,建立高校体育联赛平台、打造高校精品联赛;建立适应高校体教结合的教练员队伍;合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使高校的“科研力量”为“体教”服务等促进江苏高校实施体教结合办学模式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体育艺术表演专业是近几年我国多所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结合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而增设的一门新专业。从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的现有办学条件出发,经过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有必要,也有条件开设体育艺术表演专业,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体育艺术表演的专业人才。在满足社会和地方需求的同时,也为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办学带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3.
省属体育院校办学体制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省属体育院校成为我国体育院校管理体制的一种主流模式。针对当前省属体育院校在办学体制、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建设和资源配置、办学空间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必须遵循找准位置、突出重点、办出特色、理顺体制的改革原则,坚持教学、科研、训练“三结合”的办学方向,加强地方体育资源的系统整合,以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基础,将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与其他各类体育人才结合起来,并实施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配套改革,才能形成自己的优势与特色,在发展中求生存,不断办大、办好,在促进体育事业发展中再创辉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湖北省经济较发达地区乡村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问卷和走访调查,指出了乡村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问题,提出了改进乡村学校体育教学的措施;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拓宽教学内容,改善办学条件。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运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目前我国运动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退役后就业困难的现状,建议各地体育部门要以为国家培养运动人才为根本和出发点,对运动员进行科学选才和科学训练,加强运动员文化等综合素质教育,改变目前体校办学方式,走联建高校运动队的发展方向,运动人才培养大学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竞技体校的优势及其制约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全国六所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和全国部分省、市优秀运动队、体育运动学校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文献资料法、走访与问卷调查、数理统计和逻辑学等方法 ,对我国体育学院附属竞技体校的优势特征与影响优势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 ,提出了发挥竞技体校优势 ,加速提高办学水平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多种方式中,“体教结合”的“三集中”(集中住、集中学、集中训)办学模式占据着独特的优势和特殊的地位。然而,伴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上海市相关人口政策的相继出台,以及家长对子女未来职业选择的多元化趋势等,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三集中”式办学的主要矛盾凸显。以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徐汇位育体校为研究对象,分析学校“体教结合”的“三集中”办学模式发展的瓶颈问题,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析,进而提出解决“三集中”办学模式发展困境的若干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反思武汉体育学院办学实践、探索体育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院“融体育、科技、人文教育于一体,集道德、文化、专业素质于一身”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是对办学模式和教育观念的概括和抽象,也是对人才质量标准的概括和抽象;既是对历史的扬弃,也是对未来的追求,更是武汉体育学院师生为之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大学生身体素质不佳,已成为"老大难",也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地曾出现在体测、运动会、马拉松中晕倒甚至猝死事件,这给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不小的考验。带着因涉跑引起猝死的疑问,通过猝死案例分析,探究高校大学生猝死的病理学的非运动成因。研究认为:涉跑猝死的主因是先天性生理疾病,运动不是引发猝死的主要诱因,并提出了预防运动猝死的"堵疏结合"的医学监控策略和体医融合防卫机制构建方法。建议通过入校时医学筛查、跑前医学检查、跑中医学观察、猝死现场急救、跑后跟踪复查降低猝死风险;建立宿舍、运动场地、运动项目的全覆盖的心脏复苏志愿队伍,实施"黄金8分钟"内的急救生存链;建立学生、学校、政府、社会四方体育运动分级分类保险制度,从风险转移和人道主义援助进行关怀;建立涉跑猝死、猝死、非正常死亡的数据库,开展非正常死亡人员的病理学研究;建立全生命周期医学监控和健康安全宣传教育,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人员的体医融合防卫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