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究竟出自陈傅良何书?孙诒让、蒙文通曾推断是已经散佚的《建隆编》,而整理过《陈傅良文集》的周梦江则认为系出自陈氏已佚之奏札。本文根据《群书考索》所引《建隆编》的一条佚文,经比对《文献通考》所引,足以确证《文献通考》所引"止斋陈氏曰"即是陈傅良《建隆编》的佚文。  相似文献   

2.
张舰戈 《兰台世界》2016,(11):46-48
马端临是宋末元初著名的史学家,江西饶州乐平人。他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写成《文献通考》一书,成为后世典章制度的经典之作。《文献通考》作为马端临用毕生心血完成的典制体巨著,集中体现了其"会通因仍之道"和"变通张弛之故"的史学思想,而其他史学思想在整个《文献通考》中也有比较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汉书·五行志》载,"京房《易传》曰:‘颛事有知,诛罚绝理,厥灾水,其水也,雨杀人以陨霜,大风天黄"。京房的这段话,在其他文献中也有转载,然对其中"有知"二字多有不同或错讹,且未见辨证择当。如《晋书》中作"颛事者加",《文献通考》作"颛事私知"。  相似文献   

4.
释“坳堂”     
"坳堂"见于《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王先谦集解引支遁云:"谓堂有坳垤形也。"垤是小土堆,则支遁所谓"坳堂",当是云堂之地面高低不平。此说不妥之处在于水不会止于高处,且"坳"、"垤"词义相反,"坳"无"垤"义,故成玄英疏解不取此说,而谓"坳,污陷也。谓堂庭坳陷之地也。"今人释"坳堂",基本都据于成玄英疏。陈鼓应翻译为"堂前窿地",大学中文系的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先秦文学史参考  相似文献   

5.
钱基博先生等在引用"《中兴艺文志》:‘文史者,讥评文人之得失也’"一语追溯文史之名的缘起时,将《中兴艺文志》认为是《中兴书目》,后为众多学者沿袭引用。另外,亦有学者将《中兴艺文志》认为是《中兴馆阁书目》或者《中兴馆阁艺文志》,然此三种说法皆非是。《文献通考》中所称的《中兴艺文志》实为《中兴国史艺文志》之简称,"文史者,所以讥评文人之得失也"一语应为《中兴艺文志》文史类小序中语。由于该书已佚,而《中兴馆阁书目》作为南宋官修书目较为著名,从而致后世学者误将二书混淆。  相似文献   

6.
《乐府诗集》卷十六到卷二十列"鼓吹曲辞",在"鼓吹曲辞"部分郭茂倩对鼓吹作出了自己的概念判定,他的概念判定主要依据的前代文献是《宋书·乐志》。在"鼓吹曲辞"的题解中郭茂倩首先列出了《宋书·乐志》中关于鼓吹的记载,然后对其部分观点进行反驳,从而确定了自己的鼓吹概念。郭茂倩对《宋书·乐志》的观点认同的是,鼓吹曲为军乐。对《宋书·乐志》的观点不认同之处有三:其一,《宋书·乐志》认为鼓吹和骑吹"二曲异也",郭茂倩认为二者的区分并不严格;其二,《宋书·乐志》认为鼓吹之名始于魏  相似文献   

7.
《通典》卷三十五《职官十七》,载:"大唐凡京诸司各有公廨田:司农寺,(给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府,(各二顷.)"①另外,《文献通考》卷六十五《职官考十九·禄秩》和《通志》卷五十七《禄秩第十五》也沿袭了《通典》这则史料,写做"率更府".但《唐六典》此处却写作"率更寺",《唐六典》载:"凡在京诸司有公廨田(司农寺二十六顷……内坊、左·右内率府、率更寺各二顷.其有管署、局、子府,各准官品、人数均配.)皆视其品命,而审其分给."  相似文献   

8.
《周礼·秋官·大行人》中有这样一句话: 凡诸侯之邦,交岁相问也,殷相聘也,也相朝也。许多学者都把上句"邦"字与下旬"交"字相属连。唐代贾公彦最早采用这种断法,其疏语称:"诸侯邦交,谓同方岳者一来一往为交,谓已是小国朝大国,已是大国聘小国,若敌国则两君自相往来,故《司仪》有诸公诸侯皆言相为宾是也。"这以后许多学者持此观点,如清末孙诒让《周礼正义》更是加以发挥:"此云‘凡诸侯之邦  相似文献   

9.
宗炳《画山水序》有一句云:“而贤者通”,“通”字甚少有人注意,而实至为重要者。《易·系辞上》:“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疏:“通晓于幽明之道而无事不知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唐君毅称之为“交感之际”,即吾人生命体验之起点。察《全晋文》卷二九王修《贤人论》,有云:“敬未能暗与理会,何得不求通?”《云笈七签》卷六三《洞经教部》:“《道门大论》云:三洞者,洞言通也。通玄达妙,其统有三,故云三洞”;“洞”者空也,空者通也。故《全宋文》卷二十宗炳《答何衡阳书》:“佛经所谓本无者,非谓众缘和合进皆空也……贤者心与理一,故颜子‘庶乎屡空’,有若无、实若虚也”;卷二十一《明佛论》:“虽以颜子之微微,  相似文献   

10.
清代顾广圻提出《韩非子·解老》中的"将马"之"将"当为"牸"之误。检视顾氏的校记《韩非子识误》,可以发现:顾氏只提出质疑,并未改动《韩非子》原文;顾氏用来支撑其观点的两条证据均有可商之处。最近被重新释读后的七方秦官印和西安相家巷秦封泥上发现的官称"将马"等文字可为《解老》"将马"之"将"不误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11.
雷晓庆 《档案学研究》2020,34(4):144-148
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以杜佑《通典》为蓝本,卷帙浩繁、体例完备、内容翔实,汇集了我国从上古到有宋一代的典章制度,是一部我国中世纪集大成的典章制度编纂巨著。《文献通考》选材广征博引,多方考据;其内容推陈出新,详今略古,勘误纠谬;同时马端临自创辑录体体例,实事求是,独立不惑,谨慎存疑;反映出其"会通"思想和实证及求实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尺牍释名及尺牍文献的起源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七片部云:"牍,书版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牍,专谓用于书者。"先秦时《周礼》、《仪礼》中多有版、方之词,皆牍之谓也。当时的版牍多用于表示户籍和名籍。从形制而言,牍与册、牒、椠均有所不同:牍多用木质,一尺见方,而册(策)多用竹简,狭长,中间有编连的丝绳;牍与牒虽多用木质,但牍较之牒为厚,牒则为小木札,所谓厚者为牍,薄者为牒;椠与牍相类,但粗者为椠,精者为牍。由  相似文献   

13.
《孝纪》撰者蔡保祯字端卿非字瑞卿提要卷61史部传记类存目三云:"《孝纪》十六卷,明蔡保祯撰。保祯字瑞卿,漳浦人。" 按谓保祯字瑞卿误。《孝纪》卷首有朱露、林日瑞二序,皆称保祯字端卿,卷端自署为"明清漳蔡保祯端卿甫",亦明言端卿为字。谓字瑞卿误承先前成书的《续文献通考》,是书卷165称保祯字瑞卿,并宜订正。  相似文献   

14.
《唐令拾遗》及《唐令拾遗补》采用拆分式分条复原唐户令共48条,补充修订资料追加57条,复原新条文4条。其中,第15、16等条是关于"析口为户""分田宅财物"的规定。据《通典》《文献通考》等史料,其复原户令"析""分"规定的准确性存在问题。《唐令拾遗》"户令"第八乙条冠以"开元二十五年"令,没有可靠的"引据"资料支撑。《户令》"析"是唐律文"禁止别立户籍"原则的例外;"子孙继绝"是"析出为户"的条件,成年男子十八才可析出为户主,若是命继年十七以下男子以继母为户主亦可析出,"析"与"分"因标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一、文献小议近几年来,“文献”一词大为流行。这一词出现在我国古籍上,首先于《论语·八佾》记载孔子的话:“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古人注释时,都把“文”解为典籍;“献”解为贤人,合起来讲,就是指要了解过去的历史,一方面要取证书本记载,一方面要探研耆旧言论。以“文献”两字用于书名,由马端临《文献通考》开始。这书的写作形式,充分体现了“文”和“献”相互依倚的作用。凡是顶格写的,都是书本记载;凡是低一格写的,都是名流贤者的议论;二者交相为用,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文献通考”。近人以“文献”二字用于书名的,有郑鹤声、郑  相似文献   

16.
马端临所著《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方面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著,是一部公认的史学典范之作,在中国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马端临著述《文献通考》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书中讹误之处难免.本文对其中帝系考部分内容略作分析,以期为研读和运用《文献通考》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焦循《孟子题辞》疏云:"《孟子》似续孔子,自赵氏发之。"认为"孔、孟"并称、"《论》、《孟》"并称最早由东汉赵岐提出。以后学者皆以焦氏之说为据。详考典籍,以上并称的出现,似乎更早于赵氏,可以上溯西汉,甚至远溯先秦。一《孟子·尽心下》云:"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赵注:"言己足以识孔子之道,能奉而行之……然  相似文献   

18.
吴琼 《兰台世界》2016,(3):125-127
李无未先生于1998年发表《〈周礼〉"诸侯之邦交"断句正误》一文,以"诸侯之邦"断句。"邦交"句读问题一直聚讼莫辨:如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最早断句"诸侯之邦";其后王引之《经义述闻》对此大加反驳,并校订《大戴礼记·朝事》经文的衍文讹误;继而孙诒让、王树枏都采用王引之的观点。笔者通过文献搜集和分析,认为《周礼·大行人》、《礼记·朝事》句读应为"诸侯之邦交",在上博简《曹沫之陈》中也有"邦交"之文例,否定了"邦交"一词为较晚时期才出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文献通考》是中国古代典章制度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鸿篇巨制,为治史者广泛征引与运用,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然而马端临著述《文献通考》时因种种条件的限制,加之《文献通考》在流传过程中因传抄或刻板中所产生的讹误,故书中讹误之处难免。《文献通考》卷帙浩繁,内容广博,虽偶有疑误之处亦是白璧微瑕。本文对其中部分疑误内容略作考证和辨析,祈盼学者在运用《文献通考》时,要注重核查史源,从而减少甚至避免错误的产生,防止以讹传讹。  相似文献   

20.
《诗经·大雅·大明》曰:"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传曰"纣居天位,而殷之正适也。挟,达也"。失之。今案"挟"当训"持"。《说文·手部》曰:"挟,俾持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王逸注曰"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持,谓保有之。《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曰"持,守也"。守即保有。"位"当读"立","适"当读"敌"。上古位属物部,立属辑部,物辑通转,二字音近相通。《逸周书·允文》"位之宗子",朱右曾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