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可以将底蕴深厚、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融入课程之中,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散发出浓厚的闽南乡土地域性气息,赋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鲜活的生命力,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课程学习兴趣,深入感知闽南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内在关联性,突显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价值和功能,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观念和良好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2.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教学效果的重要支撑,包括图书、音像资料、数字化资源以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案例。“家国情怀”教育是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内容。教学用真实的乡土资源,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精选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强化学生政治认同,开展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化社会价值体认。本文从实践角度谈一谈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合理利用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3.
叶毅芳 《亚太教育》2022,(2):115-117
福安市拥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如红色革命文化、开闽第一进士薛令之、畲乡民族情等,各种丰富的乡土资源融合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养成。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课程更加生动丰富。结合不同乡土文化资源,让课堂活动绽放光彩。  相似文献   

4.
郑志源 《天津教育》2023,(31):132-134
<正>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推进,全面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县域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策略,已经成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全面丰富课程教学内涵、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和促进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主动选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全面重视课堂教学与县域红色文化资源融合的探索工作,以助力学生更好地发展。本文就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入县域红色文化资源的意义和具体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乡贤文化源自于乡贤作用的发挥,乡贤文化本身具有地域性、偶像性和先进性,是几千年来根植于一方乡土的文化积淀。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当代乡村面临越来越严重的人才流失、乡村道德力量衰微、缺乏有效的思想指导等方面的问题。弘扬乡贤文化对引导乡村治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善用乡愁,引乡村人才回流,建设美丽乡村;乡贤以身作则,实现乡村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构建和谐乡村;乡贤将传统道德伦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致力于乡村先进文化的传播,重构文明乡村。  相似文献   

6.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依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思想和人格品质的根基。教师应当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传统文化元素的价值,积极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推动学生思想与文化能力的全面发展。本文论述了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的价值,并探讨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绍燕 《亚太教育》2023,(17):108-110
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是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资源。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以课程育人为导向,与红色文化具有的育人功能不谋而合。因此,红色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融合教育具有坚实的基础,共同发挥着育人作用。对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立足教学内容,探寻融合教育支点;创设融合环境,营造融合教育氛围;设计校本活动,丰富融合教育体验;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强化融合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8.
刘吉勇 《江苏教育》2022,(83):73-74
<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本学段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基础性课程。它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面临的或即将面临的各方面关系,初步确立国家观念、国际视野提供必要的帮助。在实际教学中要实现道德与法治学科所承担的培根育魂的使命,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教学资源,让抽象的理论鲜活起来,让严肃的课堂生动起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作为革命老区的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红色乡土文化是极具价值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9.
林玉清 《教师》2021,(9):61-62
小学生德育离不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道德与法治课程需要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为此,文章阐述了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四种方法:①把控整体效果,全面融入课堂;②找寻出切合点,做好有效结合;③走进学生心理,把握融入分寸;④课内外相结合,发挥育人功能。通过合理的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仅能给课堂增添“传统文化韵味”,还能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传承。  相似文献   

10.
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儿童核心素养的作用,践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有机融合的实现,需要解决好教材容量的有限性与文化的丰富性、儿童认知的初级性与文化的成人性、社会发展的现代性与文化的传统性这三大难点。因此,在内容选择上,要构建内容体系,厘定文化选择范围,并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社会的现代性需求筛选文化内容;在内容编排上,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各个主题,融入儿童的生活实际及现代化要素之中。  相似文献   

11.
陈霞 《家长》2022,(33):40-42
<正>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教师必须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内涵融入学科教育中,从而有效地保障在对学生进行能力提升的同时,提升综合文化素养以及情感态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和开展具有思想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展教学,在施教的过程中注意课程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内心的情感体验,切实地通过道德与法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社会责任意识。一、结合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融入传统文化精髓在中学生道德与法治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必须  相似文献   

12.
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儿童道德素质、文化修养和综合能力的主要渠道.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为儿童乐学而设计的课堂,应该是充满儿童气息的课堂.我们要让儿童"热爱"道德与法治课,让儿童对道德与法治课的"热情"不断升温.打造有"热"度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师要抓"童"特点,有效导入;寻"童"生活,深入细节;重"童"体...  相似文献   

13.
乡土文化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特殊的地域文化的重要体现,具有独特性与丰富性。乡土文化是一种反映区域民族特质和地域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既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殊的情结。结合部编《道德与法治》学科教材的整体的教材立意,既关注初中学生青春期的身心变化,更注重"身体—心理—精神"的整体状态,来认识和看待初中生的生命成长,落实核心素养的同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与思想,奠定生命教育的底色,为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与终生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家乡辉煌灿烂的文化、名人逸事、名胜古迹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生动教材。乡土历史与祖国历史血肉相连,在历史教学中适当引入乡土文化知识,对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增强学科能力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申宇 《天津教育》2023,(27):41-43
<正>教师作为培育和传递知识文化的重要角色,在中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职责尤为重要。而中华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作为中华文明千年积淀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孝道,不仅是对父母尊敬和孝顺的一种表现,更是对社会、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关爱。因此,将孝道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一环。本文以中华优秀的传统孝道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主题,研究并探讨了其实现方式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孙尤建 《教育》2022,(8):71-73
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关键时期,而承担这项任务的专属科目就是道德与法治.培养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法治观念,是其核心教学目标.基于此,小学教师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本文将针对如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论述,提出几点浅薄的建议,以供广大道德与法治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电影《乡愁》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不需要言辞的情感才是难忘的。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不能忘却的纪念"。从乡土资源中生发而来的美好情感、正确观念、道德品质,是达成道德与法治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终其一生难以忘怀的乡恋。齐国栋同志巧用、妙用、足用、活用乡土资源,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分门别类融于乡土资源,为培育学生爱国意识、法治意识、理性思维、社会参与能力打开新的天地,不仅使乡土资源散发出历久弥新的魅力,而且使道德与法治课成为工于巧、成于美、立于德的关键课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8.
精准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永恒话题。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充满生活化的课堂,它不仅具有时代性,还充满浓浓的乡土气息。精准教学要求教学要紧扣时代脉搏,更要注重乡土情怀,用大众语言、接地气的姿态讲好课本故事,传递社会正能量,让学生朝气蓬勃。道德与法治教师有必要用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习得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开发独特潜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陈丽华 《家长》2024,(8):53-55
<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并且,在“政治认同”模块指出,学生要具备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热爱家乡,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由此观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基于核心素养视域,将地方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课堂有着必要性与必然性,能让学生全面认知家乡文化,形成热爱家乡的理念。  相似文献   

20.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必须以生成文化自信为价值取向,使之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驱力。基于培育中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形式与本质的理论阐述,文章提出道德与法治课程培育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三个实践路径:让学生感知到民族文化的历史性;让学生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让学生意识到民族文化的传承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