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实生活中的"德福矛盾"要在制度的不完善、道德观念的转轨、公民意识的缺失以及媒体的负面引导等方面找原因。在理论上可以论证德福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在实践上可以通过完善制度、开展荣辱观教育、提升公民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的正面作用等方面解决德福之间的矛盾,实现德福一致。  相似文献   

2.
由于德性与非德性幸福之间既有一致又有冲突,因此需要对两者的统一问题进行探讨。基于博弈论的“囚徒困境”视角的分析,得出德福统一即求福博弈中“囚徒困境”难题的破解可通过无限次重复博弈、公正的社会建制、“德性人”与“理性人”共赢并进这三条途径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3.
善恶因果律的现代转换——道德信仰构建的关键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善恶因果律就是行为善恶与其利害之间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善恶因果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在于它是依靠理性参与的价值规律,因而具有更多的应然性.现代善恶因果律是对传统善恶因果律的超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善恶因果律的积极改造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幸福的关系是西方伦理学理论和实践中长期争议的话题。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源于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的两分恩维方式,即将人分为感性主体与理性主体。唯有跨越两分思维方式的束缚,才能在历史实践过程中实现德福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社会的内在要求、社会利益中介、社会责任等方面,论述了德福统一的社会属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因果关系对于自然科学和伦理学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中它表现为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而在实践领域中它关涉着自由、道德动机等伦理学范畴。"是和应该"与"德福一致"的问题,在伦理学中,表现为基于因果规律的逻辑困境,这种逻辑困境曾一度使伦理学被排除在科学领域之外。但在日常道德实践中确实存在一种因果形式,而且这个因果形式是支配个体道德行动的根本性思维,它表现在个体对道德动机的寻求上。  相似文献   

7.
在法律制度不完善、社会环境恶化、个人道德修养缺失的社会条件下,往往会出现德福相悖的社会问题。转型期的中国就出现了"有德者遭损害失德者得实惠"的德福相悖问题。这不仅带来严重的道德危机,也影响社会公平正义。我们应从完善法律制度、优化社会环境、提高个体道德修养出发,消解各种德福相悖问题,实现德福统一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8.
道德奉献具有利己属性,其表现有三,确立在道德义务与道德权利关系基础之上的道德回报理论,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道德回报机制的建立与日趋健全,为道德奉献利己提供了现实保障;道德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与自我道德的完善,则是道德奉献利己主体性的确认.  相似文献   

9.
对妇女的婚姻暴力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它是对家庭伦理关系、道德规范的否定和破坏,给当前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带来极坏的影响.其中,错误的和扭曲的家庭伦理观念是导致婚姻暴力产生的重要原因.只有从立法、司法、教育和道德建设等四个方面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婚姻暴力的发生,从而依法维护家庭妇女的合法权益,实现家庭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因果报应就是中国老百姓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直观层面讲就是做好事得到相应的奖赏,做坏事遭到相应的惩罚,其深层次意义就是道德与幸福的统一。因果报应是一个重要的道德形而上学问题。因果报应体现着人们对道德公正及其实现的期盼,也渗透着人们对道德价值基础的追问和寻觅。经验层面的呈现是因果报应缺乏普遍性和必然性,宗教提出的因果报应律缺乏现实的基础和印证。从社会现实生活看,道德公正与因果报应具有相容互动的关系,因果报应的普遍实现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一是道德要求(道德准则)本身要公正,二是道德评价要公正,三是道德赏罚要公正,四是道德结果要公正。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道德价值观的混乱和道德价值被边缘化。关于道德价值的深度思考离不开伦理学的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二是人怎么会有道德。第一个问题是道德的必要性问题,第二个问题是道德的可能性问题。这两个问题可以分别从社会和个人两个角度来考察,由此就变成了四个问题:问题一是从社会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人为什么要有道德,问题三是从社会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问题四是从个人角度看人怎么会有道德。其中,问题四尤为重要。对问题一的探索包括德治论、整体福利说、社会契约论等;对问题二的探索包括义务论、目的论、宗教论等;对问题三的探索包括道德法制化、道德公正与德福统一、以道德的社会促道德的人、加强社会教化等;对问题四的探索包括道德成为人的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道德成为人实现自己核心价值或根本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扩展善良人性、培育道德情感、来自经验层面的德福统一等。从现实生活中看,赏善罚恶和善恶报应、社会公正、德福统一、自我实现对促进公民成为有道德的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大学生道德意识中的善恶意识问题不断变化,已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问题。本从大学生道德意识层面深刻阐述善恶意本质及其标准的科学把握,积极探索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新途径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从人性的视角看,次道德行为的存在有着复杂的人性善恶根基,具体形成于人性中理性与非理性因素之间的角力过程。人性中的理性因素塑造于人的社会化过程,构成人性向善的主要根据。为此,在人性的社会化塑型中,从家庭、学校到社会各个层面的教育以及社会施加的恰当法律强制,有助于妥善地处理社会中的次道德现象。  相似文献   

15.
罗毅 《考试周刊》2011,(23):4-5
TestDaF,即"德福考试",被译为"德语作为外语的考试",是外国学生申请进入德国高等院校深造的语言资格证明考试,其成绩为全德各州高校所认可。自从2003年4月5日"德福考试"第一次在中国举办以来,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德福考试"通过率距离世界其他国家的平均水平还相去甚远。如何提高"德福"成绩,成为应试者和培训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德福"阅读理解部分为例,进行深度思考,探讨应对技巧,为应试者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用以备战"德福考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经济转轨阶段,新旧道德处于相对矛盾状况。但道德方向没有变,现实道德包含着理想道德。应当把理想道德与现实道德统一起来,把先进性同广泛性结合起来。社会主义道德同共产主义道德之间没有根本的区别,只不过在层次上、步骤上有所差别。对全体人民要进行理想道德和现实道德的同步教育,应区别对象和层次提出要求。  相似文献   

17.
如何提高学生德福考试的写作部分的成绩,是许多进行强化德语教学的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考前学生往往准备不充分,盲目应试.以至于成绩不理想。本文主要对德福考试写作部分的题目类型和评分标准进行介绍,并结合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8.
听力部分是中国学生平均得分最低.德福考试中最容易UNTER3的一项。有许多本可以通过德福考试的同学.却因为失去了听力得分而功亏一篑。这也是中国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备受困扰的一项。作者谈谈德福考试中听力部分的题型和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9.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应归结为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主体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作为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也就是私与公的关系,其内涵除了利益以外尚有尊严、荣誉与价值,其结构包含本体与变体共八种形式。反映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基本理论可分为初级与高级两种形式,前者是关于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学说,后者是关于道德基本原则的学说。因此,伦理学体系应当以阐明个人与集体及其相互关系,道德权利与道德义务的特定内涵、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根据和发展前景,道德基本原则的历史演变、现代形态及其特殊地位与价值为基本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20.
道德与法律是人类社会中两大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治国过程中发挥着异形互补的作用,以德治国就是依靠人类道德规范和社会成员的普遍自觉性治理国家,道德的引导性,防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决定了道德可以成为一种安邦治国的规则体系,而法律则往往是把人类道德规范外在化和强制化的结果,中国历史上德主法辅的治国方针源远流长,而西方历史上的法治思想则十分突出,现代中国政治的症结不仅是缺乏法治,而且是道德与法律两重因素的共同缺失,因此,要建立法治国家,必须克服唯法主义的偏向,提倡讲求道德与遵从法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