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儒家典籍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对于辜鸿铭儒经英译的研究有增温的趋势。基于此,本文对1978—2018年间研究辜鸿铭翻译思想和翻译作品的期刊论文做了一次较为系统的统计和分析,旨在把握其研究特点,为以后的研究提供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王海燕 《教师》2008,(10):43-44
本文以以色列学者伊塔玛·埃文一佐哈尔提出的多元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揭示出辜鸿铭翻译儒经时选择归化的翻译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当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从理论上证明其译作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姚志奋 《天中学刊》2012,27(5):77-79
辜鸿铭在儒经英译中基于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采取了格义策略。从翻译伦理的视角看,这种策略符合基于规范的伦理,违背再现伦理,在提高译文可读性的同时,抹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异质性。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今天的典籍外译应适度采取陌生化策略,同时兼顾目标语社会的规范,遵守存异优先、兼顾规范的翻译伦理。  相似文献   

4.
翻译中的"信"与"讹"都可以作为实现"达"的手段。翻译常式论认为:处于弱势文化中的文本要成功进入处于强势地位的目的语文化,译者必须在两种行为常式中获得平衡。辜辜鸿铭英译儒经之"讹"恰好体现了翻译行为常式的运作。  相似文献   

5.
中西方文化交流由来已久。自16世纪末起,传教士出于传教的需要而译介儒经,引发了持续至今,规模相当的儒经西传盛事。值得注意的是,由众多的译本来看,儒经的翻译不同程度上受到传教士自身宗教信仰的影响。让人深思的还有,在西传过程中,不少传教士或多或少接受儒家思想;而部分传教士的译介活动遭到宗教组织的反对,并引起罗马教延与清廷的对立。文章通过以上史实与相关译本的分析,论述了翻译与宗教的互动规律:宗教启动翻译,催生翻译家;宗教信仰直接影响译者对文本的解读及其翻译措辞与总体策略;翻译活动可以促进宗教文化的扩容或导致宗教冲突。  相似文献   

6.
辜鸿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辜鸿铭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保守主义者。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大陆学界对辜鸿铭的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无疑对深化近代文化保守主义乃至近代思想史的认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这一时期的辜鸿铭研究状况进行了总结和述评。  相似文献   

7.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8.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9.
郝广丽 《文教资料》2008,(35):53-54
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代表人物勒菲弗尔提出了制约翻译的三要素: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其中意识形态是最主要的因素.辜鸿铭的翻译活动无疑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和操控力的有力证明.  相似文献   

10.
近三十年来我国英文电影片名英汉翻译研究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内容:凝练电影片名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建构电影片名翻译的理论框架,以及探索电影片名翻译的具体方法。关注译名与原名的信息对等传递,保持原名文化与译名文化的恰当平衡,做好通译,关注译名对观众的感召力,这些都是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近七年(2002-2008)法律翻译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近七年中国法律翻译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和述评,分析总结其中所反映的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四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特别是有志探索法律翻译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赖佩芳 《培训与研究》2010,27(1):126-129
本文对近七年中国法律翻译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搜集、分类整理和述评,分析总结其中所反映的学科发展状况和趋势,并对今后研究提出四方面的建议,以期为相关人士,特别是有志探索法律翻译的学者和研究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使译作成功进入目的语文化,就要在两种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进行取舍,翻译规范便由此显现出来。在扼要概述图里的翻译规范论的本质、分类后,本文通过对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分析看翻译规范的运作方式。  相似文献   

14.
肖婷 《考试周刊》2013,(9):23-23
辜鸿铭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其论语英译大量采用了意译,或者归化的翻译策略。君子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入手,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中君子一词翻译为例,阐述一个观点,就是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无论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能起到交流作用,就无所谓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15.
刘红新 《文教资料》2008,(26):12-14
辜鸿铭倾毕生精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先后将<论语>、<中庸>、<大学>等翻译成英文.作为儒家经典外译先驱,辜鸿铭对儒家经典的翻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本文拟从翻译创作指导思想、翻译原则、翻译策略以及译者的素质要求等方面对辜鸿铭的翻译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译者应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减小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困难,从而传播中华文化,本文对《辜鸿铭讲论语》中“仁”的翻译策略进行探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文利用PowerConc对“仁”的译文进行统计归类,将“仁”的翻译策略总结为直译意译相结合与归化。在读者意识视角下,译文的意向读者与理想读者在审美期待与社会背景上存在差异,这对辜鸿铭翻译策略的选择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大连大学学报》2021,(4):59-65
显化是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国内外学者都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对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梳理了国内有关显化研究的文献,发现显化的普遍性开始遭到一些学者的质疑;显化研究对象比较狭窄,主要限于某个或某几个词类;以英汉翻译中各种形式的显化为主,对英汉口译和汉英翻译及口译中非形式的显化关注不够;对显化的解释和描写结合得不够好;源语透过效应解释显化时所使用的语料库不是很理想。作者建议:扩大显化研究对象的范围;关注非形式的显化;关注汉英翻译和其它外语与汉语之间翻译与口译中的显化;把显化的解释和描写有机结合起来;使用更合适的语料库深挖源语透过效应对显化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8.
国内翻译质量评估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是应用译学理论的重要内容,该领域有很多值得认真探讨和研究的话题,如翻译批评与翻译质量评估概念的区别、译文质量评估标准、译文质量评估模式建构、如何实现客观而又科学的译文评估、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等。本文旨在对于以上话题研究的国内成果进行介绍,并对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领域的研究进行评述,最后对于翻译质量评估研究发展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前理解是诠释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充分认识译者的前理解及其作用,对分析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晚清翻译家辜鸿铭在其儒经译著的注释中,开拓性地旁征博引,尤其大量援引歌德,力图在歌德观念和儒家学说之间建立联系,生动彰显出其前理解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20.
以谢天振为首的十一位学者所著的《中西翻译简史》2009年出版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此书将中西翻译发展史整合在一起,在共时中平行介绍二者,分别记录了在宗教文献翻译阶段、文学翻译阶段和非文学(实用文献)翻译阶段中的中西翻译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