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豹!令“百兽震慑”的豹,桀骜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2.
敏感、多愁、脆弱的里尔克是孤独的,而这孤独时浓时淡、时轻时重,却始终无法消亡。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用孤独谱写着美丽的诗歌,用孤独展现了寂寞的美丽。在《秋日》与《豹》中,他那孤独的身影无处不在。  相似文献   

3.
4.
《豹》是奥地利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一首咏物诗,描写囚禁在铁笼里的豹渴望摆脱命运束缚的深切感受。诗人借助豹这一具体的“物”,传达他对“人”的世界、“人”的生存处境的思考以及他在探索人生意义时的迷茫和痛苦。《豹》有不同的中译,对几种中译的翻译技巧进行探析,和不同中译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诗歌翻译追求的是情通和形似,译必须有一种能融入原诗意境的激情,才能达到形似与神似。  相似文献   

5.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年),奥地利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德语诗人之一。他的名篇《豹》写于1902年,用德文写成,《豹》以对“客观的忠实描写”著称,被看作是“咏物诗”创作的扛鼎之作。在论及此诗时.台湾诗人叶泥给予极高的评价.称赞它“不仅是正确地描写对象与感受.而且通过对象刻画出其内心的世界。并攫出其根源深处的生命”。  相似文献   

6.
《豹》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的前期代表作,被誉为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经典。此诗创作于1902—1903年,反映了世纪末抑郁、哀伤的情绪与心态,而且诗人创作由注重内心转向现实和客观,表现了他“物诗”的艺术新质。诗中描绘豹的目光“疲倦”到四肢“静寂”的外在表现,揭示“意志昏眩”的内在精神变化,从而深刻地表达了对个体生命处境和人类“存在”问题的感受和思考。这些都是学习欣赏此诗的要旨。  相似文献   

7.
《小读者》2010,(12):70-72
每年的年末都是一年当中最热闹的时候,告别旧一年,迎接新气象。编辑部里也被来自全国各地小读者们的缤纷贺卡点缀得一片绚烂。  相似文献   

8.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9.
杨金孝 《阅读与鉴赏》2009,(5):34-34,30
一个比他更年轻的诗人收到他那著名的十封信之后写道:“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  相似文献   

10.
鲁迅特别关注过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创作 ,并受其深刻的影响。《地下室手记》与《伤逝》在思想叙述与表现形式上有着惊人的相似及接近。两位伟大的作家 ,对于灵魂的刻画与描绘 ,至今令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1.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名篇<豹——在巴黎动物园>,是一首象征主义诗作,主要展示了诗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层思索.本文从新批评、阐释学、存在主义等三个角度来重新解读.我们认为,"豹"这一意象指向向往自由和灵魂追求的物、人乃至整个人类的无限挣扎以及与现实的奋力搏击,以及终究"化为乌有"的永恒的精神苦痛与神性寂寞.  相似文献   

12.
韩静霆的《听泉》是一篇介绍不朽的传世之作《二泉映月》的散文。(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鄂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者首先从演奏《二泉映月)先声夺人的感受说起,是音乐天才阿炳用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感悟,创造了这不朽的经典.音乐的“清泉”;是音乐理论家杨荫浏先生发现了它.听懂了它,记录了它,  相似文献   

13.
《远古的阿波罗残雕》是二十世纪著名德语诗人里尔克的代表作之一,其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美国当代著名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在描写当代美国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异化的小说《乳房》中便以此诗作为突出主题又意蕴深长的结尾。本文旨在通过对诗歌《远古的阿波罗残雕》的文本细读与分析,探究小说《乳房》以《远古的阿波罗残雕》结尾的意义与作用以及《乳房》与《残雕》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14.
《失乐园》深深植根于《圣经》的《创世记》。一方面,受传统和等级思想所限,弥尔顿在《失乐园》中塑造的夏娃有着魔鬼般的形象;另一方面,夏娃能与亚当平等交流沟通,向上帝忏悔并勇于承担责任。  相似文献   

15.
豹!令“百兽震惶”的豹,声震天地的豹,桀傲不驯的豹,你见过没有?见过那矫健的身影没有?而今啊,它正无奈地蜷伏于一首十二行的小诗里,蜷伏于一个残酷的世界里,蜷伏于一位奥地利诗人的内心矛盾和惶惑里。你看看吧,走近些看看吧!看看里尔克先生是怀着一种怎样复杂的心情,镜头般地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推进“那走不完的铁栏”里:  相似文献   

16.
同样是修长城,同样是泽被后世的宏伟工程,赵武灵王被称为大大的英雄,而秦始皇却挨骂,原因何在?  相似文献   

17.
樊斌 《荆州师专学报》2001,24(3):122-124,,126,
写伟人毛泽东的书,可谓汗牛充栋,但第一本《毛泽东传》却是外国人撰写,而今第一个为诗人毛泽东立传的专著-《诗人毛泽东》问世了,作者刘汉民,地地道道的炎黄子孙,他以诗家,史家的浓墨重彩,将毛泽东的诗心,诗魂,诗人气质描绘得出神入化,光彩照人。  相似文献   

18.
今秋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收入了奥地利诗人赖纳·玛利亚·里尔克的“咏物诗”的代表作《豹》。里尔克(1875-1926)与卡夫卡是同乡,出生于布拉格一铁路职员家庭。因父母婚姻生活不和谐,他从小未得到母爱,天性敏感,多愁善感。少年时代遵从父训先就读于军官学校,因体质虚弱不适应那里的生活,中途退学,后又进入商学院,也以辍学告终。里尔克从小喜欢文学与哲学,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哲学与艺术史。他从青年时代起开始写诗,19岁发表了第一部诗集《生活与诗歌》,从此与诗歌有了不解之缘。1896年离开故乡布拉格到德国慕尼黑学习。他喜欢旅行,足…  相似文献   

19.
阿寿看了我一眼,什么话都没说,就转身往墙洞那里走。我急忙跟上去.伸手想要拦住他,他却把我的胳膊往旁边一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相似文献   

20.
《沼泽天使》是加拿大女作家埃塞尔.威尔逊的一部中篇小说,它讲述了女主人公玛吉.劳埃德放弃不幸婚姻,毅然离家出走并最终重建自我、回归和谐人际关系的过程。本文从"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以玛吉.劳埃德的自我意识为例,浅析自我意识对"和谐社会"的一个方面——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