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深入实践和物联网等新枝术在博物馆应用普及的必然结果。本文回顾了数字博物馆发展历程,分析了从数字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智慧博物馆=数字博物馆+物联网+云计算"的智慧博物馆发展模式,最后讨论了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大数据技术集成应用对智慧博物馆建设和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2.
宋新潮 《中国博物馆》2015,(2):12-15,41
文章通过比较分析博物馆"物"、"人"、"数据"(信息)基本要素及其信息传递模式,揭示了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的基本内涵,给出了智慧博物馆基本概念,提出了智慧博物馆特征分析模型,最后结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从智慧服务、智慧保护、智慧管理三个方面阐述了智慧博物馆发展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3.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是“物”,但博物馆职能的实现离不开人。博物馆如何利用新技术,发挥其“教育、研究、欣赏”功能成为值得思考的话题。本文结合移动终端、网络服务、定位服。务、移动社交等随新技术、新媒体发展而产生的概念,参照国外博物馆在移动应用上的实践,结合国内博物馆现状,试图从理论与应用层面上勾勒出“智慧博物馆,我的博物馆”系统,以期为提升博物馆、文物与观众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多种思路。  相似文献   

4.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等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现代信息技术与博物馆事业相融合的"智慧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新的启迪和发展空间。十年间,成都市在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历经启动、实践和提升三个阶段,如今已取得重大成效,同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梳理成都市智慧博物馆的实践历程并提出建议,将为我国智慧博物馆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故宫H5"在移动媒体上的爆红,博物馆的传统传播模式已经被颠覆,不少省市开始着手于移动互联时代博物馆传播模式的创新。本文通过对近三年相关文献的归纳分析和观点提炼,从传播学的角度指出了博物馆传播模式的创新不仅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更要以公众需求为核心,在"人性化传播机制"和"博物馆数字化传播"的基础之上,建立"博物馆智慧化传播"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智慧博物馆的发展历程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信息技术的每一次突飞猛进都裹挟着博物馆一同进阶,似乎已成为一种趋势。身处“日日新”技术大潮中,博物馆如何以自身发展规律——“道”为主体,坚持收藏、研究、传播,展示高雅“圣殿”之气岸,并有意识地参与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变革中,自主选择技术的应用程度与应用范围,已成为绕不开的话题。智慧博物馆语境的“道法术器”仍是“以道统术,以术得道”,博物馆唯有适度使用更友好、更成熟的技术,才能更理性、更深入地揭晓人与物关系的基本哲学,体现其推动社会前行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7.
博物馆作为我国社会历史文化传承载体和城市名片公益窗口,在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发展中应起到重要示范作用,建设智慧绿色博物馆势在必行。以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节能改造及能耗监管平台建设项目为例构建博物馆能源流、物质流、信息流的数字孪生能耗理论关系模型,结合博物馆物理设备能耗特点,从混合数字建模、云端边算力协调、物模型互联互通等技术应用探索博物馆节能减排数字基建方向。  相似文献   

8.
<正>从"物品的墓地到思想的摇篮"(古德),到"让文物活起来"(习近平),贯穿其中的既有中外遗产思想的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从领袖、博物馆专家到社会公众共同的愿望。但是,让愿望成为现实,需要具体的博物馆实践,尤其是合理的中程理论与方法的指导。智慧博物馆当属于这样的博物馆领域中新兴的中程理论之一。智慧博物馆和前几年已经引人注目的"数字博物馆"不同,它不再是将藏品和  相似文献   

9.
在新博物馆学理念的影响下,博物馆以前所未有的新形象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寄望。随着信息化工作的持续开展和深入,博物馆的业态正经历着从传统博物馆到智慧博物馆的转变。这一变化带来了博物馆整体品质的提升,也深刻影响着其理念和运营模式。本文以博物馆信息化发展为线索,重新认识数据之于博物馆的价值及其在博物馆未来发展中的无限潜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各种信息技术运用于博物馆,产生了数字化博物馆、信息化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但在这一过程中,经常看到“技术导向”的建设思路导致与博物馆的功能需求不相适应的现象。本文通过对博物馆观众和管理人员的调研,结合国内外博物馆智慧化案例的分析,围绕“智慧博物馆”的功能需求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通过“需求导向”引领和推动智慧博物馆的建设,形成了以“更透彻地感知、更全面地互联、更深入的智能”为建设目标,以智慧管理、智慧运行、智慧服务、智慧教育等四个维度为框架构建智慧型上海天文馆体系的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个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观众需求对于博物馆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大数据时代为新时代的博物馆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以观众为导向的数据架构,精准、实时地把握和预见观众需求,建立以观众服务为核心的观众智慧服务系统。  相似文献   

12.
马晓羚 《今传媒》2022,30(2):20-23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博物馆正向着网络化、教育化、智慧化的发展进程迈进。同时,博物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衍生出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思维。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标杆,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平台,是我国文物数字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以"数字故宫"为案例,分析其成功运营的途径,以期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谢芳 《图书馆学研究》2014,(6):15-20,11
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国家、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正在逐步变成现实。文章从"智慧"的本义出发,分析了高校智慧图书馆的概念与特征、功能与应用、技术与构建,旨在为未来各高校部署智慧图书馆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深化档案信息化战略转型,不断提升档案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其中关于档案数据治理、档案数字治理新模式的论述,为数字档案馆的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指引.本文以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为脉络,梳理了数字档案馆在不同时期的建设重点、技术变革和模式变化,凝练出数字档案馆的演进之路:由原来档案资源数字化和数字资源共享集成的"数字"阶段,到现在智能技术深入应用和档案信息智慧服务的"数智"阶段,再到未来档案资源协同共治和数据赋能档案服务的"数治"阶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兴起,从“博物馆数字化”、“博物馆上网”到“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我国数字博物馆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逐渐步入了稳定的快速发展时期。为了总结和了解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历程,进一步推进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本文回首和梳理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大事记,力求以生动的事实和喜人的成就,展示数字博物馆这10年来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6.
物联网是利用互联网解决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的连接。数字博物馆就是从艺术、时间、空间的角度把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联系在一起。数字博物馆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历史的再现和深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王岩 《采.写.编》2023,(11):190-192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万物互联等新颖名词为背景的数字时代下,大力发展数字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在技术层面可谓恰逢其时,同时,因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等原因,民众对图书馆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传统型的阅览,更多的是对精神层面的多元发展的渴望,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发展智慧图书馆,打造图书馆智慧服务,成为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8.
数智时代,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集群融合与聚变发展,驱动万物互联、智慧创新,数字政府、智慧城市加速推进,档案工作数智化转型态势明显,智慧档案战略呼之欲出。智慧档案是以档案数据为核心要素,以智慧档案馆室建设为载体依托,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档案智慧化服务的组织业态与战略体系。以“理路-链路-进路”为研究线索,分析智慧档案建设的逻辑理路,构建底座、平台、枢纽、终端于一体的智慧档案运作链路。围绕智慧档案推动进路,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数据赋能、技术赋能、制度赋能、文化赋能和智力赋能,将档案人员的专业智慧、档案数据的智慧基因、机器技术的智能要素有机耦合,在人机物三元智慧融合中增强技术应用能力和档案服务能力,助推档案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新冠感染的发生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云展览”逐渐成为博物馆运营中的常规项目。按照设展、策展、观展的流程顺序拆分,博物馆“云展览”可被解构为现实展品在“云”上的数字延展、策“展”时空间及内容结合的景观营造、游客在“览”展过程中的对话式参与三个部分。未来,博物馆在“云展览”中应跨越时空、虚实和传受之界,运用自身的“云展厅”优势,构建起沉浸式“云景观”,从而在传受双方间实现“云对话”。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博物馆事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国际博物馆目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Museum and Tourism)”,这是自1992年国际博协开始为博物馆日赋予主题之后的第18个主题。主题的内容,体现着博物馆人对博物馆发展现状的思考和对博物馆发展远景的把握。纵观历年的博物馆日主题,从“博物馆与环境”到“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再到“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所关注的内容和侧重点都在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