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审美的精神文化,具有非强制性、中介性、渗透性等特点,有极大的审美育人功能。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  相似文献   

2.
审美化班级文化是一种以情感为中介,以和谐为基本特征,以陶冶学生性情和培养学生正确、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目的的班级文化.它的根在校园.它与校园文化是个性与共性的和谐统一关系,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3.
论校园文化(上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情感的审美的精神文化,具有非强制性、中介性、渗透性等特点,有极大的审美育人功能。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层次。  相似文献   

4.
2001年我国审美化研究是非常热闹的一个领域,在大众化,流行化的概念、性质和生成机制,全球化语境与当代审美化研究,审美化理论建设,审美化的功能、意义等方面可谓众说绘纭、各陈己见,对当代审美化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梳理和剖析,它所表达的理论期待,可望推动今后的审美化更加健康、合理地运行。  相似文献   

5.
随着大众消费时代的到来,广告与当代审美化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当代审美化走向了生活的审美化与审美的生活化,艺术与生活的距离逐渐缩短和消解,从而使广告漫染了深厚的审美化意蕴,成为当代审美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漫润了民族化心理的审美化,又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方面,对广告的创作与接受起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构成了广告的化语境。  相似文献   

6.
以赵飞燕为代表的汉代女性审美化通常被称为“燕瘦”审美化,是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化的主流,在中国古代女性审美化中可谓源远流长。仔细分析和研究“燕瘦”审美化,我们发现,“燕瘦”审美化的成因主要是因为赵飞燕“纤腰轻细,举止翩然”的体态芙完全符合当时的统治阶级和广大民众的审美时尚。千百年来,“燕瘦”审美化既为人们所认可,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但是,在其流行的过程中,又由于在某些时期某些人时它的过度追求,因而也曾经给女性带来了不少痛苦或灾难。  相似文献   

7.
在消费社会,审美不再拘囿于传统抽象思辨的藩篱,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呈现出审美化从经济、文化到生活的一体化转变的面貌。具体表现在:⑴经济审美化⑵文化转向⑶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8.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当下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讨论业已成为"美学进程"中势不可当的阶段性话题之一。在浩浩荡荡的商业大潮冲击之下,"审美非功利性"这一命题受到了巨大的挑战。透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康德美学的"审美非功利性"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来源、文化立场不同,侧重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旅游是人类特有的审美化活动,它的主要方式是体闲与游玩。它的积极意义是使生活比职业更宽广,心情比功利更浩阔,精神上自由潇洒,不为利害得失所拘束,这就要求尽可能提高旅游的审美化质量,充分发掘出旅游的审美内涵和化意蕴,懂得和遵循旅游的审美态度、特点和规律,努力提高审美的修养与能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是人类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当今的审美化带来了正面与负面的双重性影响。本章通过对其两重性影响的探讨以期实现审美化与科技革命的高度融合,使之各自走向健康的生存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消费社会的逻辑、对消费社会中大众作为媒介景观的被动观看者地位的认知,所展开的对消费文化自身的价值取向的批判,使作为消费文化产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备受质疑。然而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又的确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样态。在消费文化语境日益扩展的今天,回溯2003年中国文艺学界的那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并以当下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证明,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敞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民族时尚是商品化社会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它是现代感基础上对民族记忆的组合与加工,是经济现代化之后的传统文化现代化,也是商品技术发展过程的人文化。民族时尚盛行于当代日常生活中,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民族时尚是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4.
“后现代消费文化”对传统文艺学、美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崭新的课题。面对社会转型特别是文化转型,“日常生活审美化”、“图像挤压文字”等诸多现象,引发了学界与大众对后现代消费文化的审美焦虑,从而呼唤传统美学理论的发展与创新。本文围绕“文化转型”、“生活审美化”、“文字与图像的紧张”等相关问题展开必要的言说与回应。  相似文献   

15.
审美化理论的兴起是20世纪90年代美学界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之一。本试图从审美化理论兴起的原因、特征等方面对之作一粗浅的理论概括和评价,以期引起理论对该问题深层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近几年文艺学美学界热烈探讨的一个命题,这一问题涉及文艺学、美学、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对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决不能简单的批判,应该分析其表层和深层的含义,将这一客观的审美命题纳入科学研究的范畴中,以促进当代美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奕 《广西教育》2011,(30):80-81
实施高职文化素养课审美化教学,可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论述教育主体审美化和教育客体审美化问题。教育主体的审美化包括教师的审美化和学生的审美化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仪表美、人格美、智慧美、语言美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审美化——以美启真和教育目标的审美化——培养美的学生。教育客体的审美化是指教育活动的对象即教育内容的审美化,就是要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认知的同时也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19.
文化成为消费品是现今文化发展的大趋势。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审美化等文化现象正在成为社会主流文化。面对这样的文化状况 ,传统的文艺学、美学不应依然恪守原来的固有领域 ,而应将大众文化与日常生活审美化视为与纯文学具有同等地位的研究对象 ,对这种新的文化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剖析和评价 ,肯定其存在的合理性 ,批判其负面作用。这样做既能促进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又可为文艺学和美学寻找到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20.
德育审美化是近年来提出的旨在解决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之间矛盾的一种德育思想。对德育审美化的研究历程以及审美化德育模式的建构研究发展进行回顾,系统地介绍德育审美化的研究成果,有利于促进德育审美化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