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在社会各个层面得以开展,然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实现心理的成熟、精神的成人,才能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基础,成为人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也应帮困扶贫,有两层含义:一是大学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由于在经济上、心理上存在许多问题,故他们本身需要社会来帮助;二是大学生自己也应该对贫困、贫穷的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实施“帮困扶贫”,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贫困作为一个经济现象和社会现象,一直伴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存在。绝对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从生产方面看,劳动力缺乏再生产的物资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方面看,人们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裹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虽然近年来我国扶贫力度加大,农村的贫困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但我国农村中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很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的调查,到2004年年末,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2610万人,虽比2003年减少了290万人,但我国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4.
加强高校“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需要特殊关爱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社会、学校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贫困大学生存在不良的心理特点,这决不是仅仅依靠经济手段就可以解决的。贫困所带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高校应加强“弱势群体”的教育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5.
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自尊评定量表》和《UCLA孤独量表第三版》对抽取的414名农村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以探讨社会支持、自尊与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与孤独感呈负相关;社会支持和自尊均负向预测农村贫困大学生孤独感;自尊在农村贫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提高社会支持和自尊可以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6.
当前,民办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日益突出,民办高校在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资助”的同时,亦应加强对其“心理资助”;作为贫困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努力,实现“心理自助”,这样有利于他们完善自我,早日成才。  相似文献   

7.
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问题是农村地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农村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离不开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的最后保障。本从4个方面论述了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高校中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贫困大学生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是一个贫困的群体,在心理上也是一个贫困的群体。为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国家、社会、学校等都为此采取了物质帮助、法律保障、政策支持等诸多的措施,解决了他们的系列问题,但是却存在着注重“物质扶贫”或“经济扶贫”,忽视了“精神扶贫”的问题。本文从伦理关怀的角度出发,为帮助贫困大学生“精神脱贫”,而构建“全面育人、全体育人、全程育人”的贫困大学生“精神扶贫”体系。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成因及解决对策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瑞学 《教育探索》2005,(11):90-92
贫困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我们在关注他们经济困难的同时,也应关注他们的“心理贫困”问题。导致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的成因,有家庭因素、社会因素、教育因素和个体因素。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完善助学制度、进行经济帮助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  相似文献   

10.
潘清泉 《教育与职业》2007,(36):154-155
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不同支持源的社会支持对贫困大学生的作用是不同的。文章就社会、家庭、学校、朋友等支持源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做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关心贫困大学生群体,不仅是高校的重任,而且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于贫困大学生”双困”问题的解决应采取一种系统的措施,即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2.
“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农村、了解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共青团作为“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组织者,其组织的效果直接影响活动开展的整体效果。通过对当前“三下乡”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探讨高校共青团在深入开展该活动时的新思考并取得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贫困大学生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了解贫困大学生所面临的日常生活压力和获得的社会支持情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日常生活压力、社会支持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以“大学生日常生活压力调查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贫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压力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贫困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的各个维度与心理健康呈现显著正相关,贫困生的生活压力与社会支持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的问题能否妥善地解决是关系到能否实现大学校园和谐建设的重大问题。在新的社会大背景下对贫困大学生也要有新的定义,大学生的贫困不能再只是体现为物质的贫困,应该还要加上意识或者说是精神方面的“贫困“。本文就从大学生精神方面的“贫困“这种新的“贫困“形式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农业不同于美国的农业,中国的农村作为农业的载体,不仅是一个生产场所,也是一个生活场所。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仅要挖掘农村的经济价值,要深刻认识到农村农业文化的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样才能为贫困问题的解决、农村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6.
高校贫困生心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贫困大学生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焦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如何让贫困大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融入社会,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人,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17.
曾爱华 《文教资料》2006,(17):15-16
据报道,目前我国在校的贫困大学生约400万,其中基本生活都无法保障的特困大学生是100多万。要建立和谐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如何促进这个贫困大学生群体与整个社会的融合和谐,应该说现在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家庭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本文通过对贫困生的调查和访谈提出研究报告,希望详实的数据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走出困境从心理“脱贫”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行动在社会各个层面得以开展,然而“帮助贫困大学生,有比钱更重要的东西”,帮助他们心理“脱贫”,实现心理的成熟、精神的成人,才能为他们成长成才打下基础,成为人生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9.
黄如兰  唐玉凤 《职教论坛》2007,(11S):34-36,64
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一方面体现在收入贫困,另一方面则是教育及培训的贫困。调查结果再次证实了贫困地区农村弱势群体的“贫困陷阱”:即低社会资源——低教育水平——较差职位——低收入——低社会资源”恶性循环。帮扶农村弱势群体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农村弱势群体的教育,尤其是其家庭劳动力的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其人力资本,进而加强其就业能力,以促使其实现“自救”乃至致富。  相似文献   

20.
金融危机风暴下的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持续大规模的扩招与社会就业市场的逐渐饱和之间的矛盾,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而作为“弱势群体”的贫困大学生,其就业问题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高等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对促进社会和谐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