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说的叙事艺术包括宏观结构中的脉络和主线,以及微观结构中的插曲、意象和道具等诸多元素。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启蒙时代》综合使用了这些叙事元素,小说以主人公南昌的精神成长为主线,以小市民阿明的故事为插曲,以“光”为意象,以“书”为道具,使得全篇结构浑融契合,细致绵密,从而使作品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美学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动态的阅读过程中,文本的空白与未定性召唤着读者。为了意义的探寻,读者进入文本。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将文革时期命名为“启蒙时代”的话语模式引起了读者的阅读阐释。本文从接受反应文论的视角,对《启蒙时代》带来的阏读影响进行意义阐释。  相似文献   

3.
<启蒙辩证法:哲学断片>成书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法兰克福学派思想转折的代表著作.书中的思想观点深深打上了当时社会历史环境的烙印,是对当时的法西斯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政治统治的尖锐批判.著作中对启蒙与神话、启蒙与理性及文化工业的批判,显示出作者对启蒙辩证法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王安忆在《启蒙时代》中,以少年视角的叙事展开故事,有得也有失。它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启蒙之路,并有力地彰显了时代的悲剧,但它造成了阅读上的艰难,还带给读者一段突兀的关于市民文化的大讨论。  相似文献   

5.
王安忆的小说《启蒙时代》以酣畅绵密的笔触,叙述了文革期间上海一群中学生的生活状态和青春困惑,揭示了他们的青春与文革的内在契合,展现了这一特殊年代上海市民文化的余韵。这部小说仍延续着她在《长恨歌》中所推崇的"日常生活"叙事,并探索着对文革的民间化表达。  相似文献   

6.
张琴 《语文知识》2010,(3):24-27
王安忆的近作《启蒙时代》是当代长篇小说“文革叙事”的一个独特范本。它以“成长叙事”切入对“文革”历史的想像与重构,通过书写“文革”背景下一代少年成长中的身体启蒙、生活启蒙和思想启蒙,进而对“革命”的异化、非理性作出了诗意的反思,张扬了一种回归理性与真实生活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7.
小说是在文革的大背景下,安排的一场对于主人公南昌的启蒙运动。时代的独特性决定了这场启蒙的独特性,由陈卓然开启的启蒙之路,让南昌经历了三次成长阶段,从打开了南昌的精神大门到南昌开始独立的思考人生,再到他勇敢地追寻“光和真理”的真谛,这三个阶段成就了一个完整的真实的有血有肉有疼痛感懂得痛苦的南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将她熟稔的市民文化贯穿其中,并支撑起南昌最后的成长蜕变,完成了他的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现代启蒙是一种伦理启蒙,因为其目标在于批判建构于家庭权威之上的纲常礼教,其中,女性扮演着重要角色。《妇女杂志》内容和精神旨趣的变化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女性从受启蒙者到启蒙者的转变。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还处于不成熟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民族救亡压倒启蒙的社会情境的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启蒙目标的误置,致力于平等而不是自主的女性启蒙将使女性始终处于男权的樊篱之中。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在长篇小说《启蒙时代》中,以“文革”为时代背景,刻画出了特定年代中一群青年男女的成长经历.在“文革”这个特定的时代,个体的命运早已被时代所决定,不得不面对事业、爱情和死亡等成长主题,同时还必须承担个体认同的重担,这时的个体认同成为一个主动选择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70后”的成年礼——论《少年巴比伦》的启蒙叙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将路内的长篇小说《少年巴比伦》放置于世界文学成长小说的语境中进行解读,对身体与启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试图以此为例对"70后"的审美特征及局限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启蒙何以在历史的进程中没有带给人类全面的自由与解放,反而使人类陷入野蛮状态,本文对启蒙进行反思,探询科技理性与人本精神矛盾冲突的原因,对启蒙精神的膨胀和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进行了批判,结合《启蒙辩证法》的观点,以期通过理论批判来警醒人类,拯救人类,使人类摆脱当下受奴役的“异化”状态,进入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13.
王安忆作品《长恨歌》的叙事语言很有特色。它借助电影的表现技巧缔造别样听觉空间,又调和笔墨在文字上做足功夫。听觉和文字的双重力量,构造起了一个立体感极强的文本。  相似文献   

14.
《伤逝》为鲁迅笔下富有代表性的恋爱叙事作品,涓生与子君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勇敢冲破封建社会道德的自由恋爱看似勇敢且珍贵,但热恋到分手的过程转瞬即逝,伴侣形象的建构和恋爱生活的日常中处处体现着理想与现实的错位,导致爱情悲剧的产生。联系20世纪20年代的社会语境,这部经典的爱情悲剧展现出了知识分子在私人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困窘,凝缩了特定时代、社会背景下启蒙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理想爱情与现实的错位实际反映着启蒙话语与现实的错位,成为对启蒙者的观照和反思,让恋爱叙事进一步增添了启蒙叙事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启蒙思想深深影响着《青春之歌》。由于受革命文化与政治权威的统摄,作者笔下的主人公林道静在政治启蒙的历程中丧失了女性主体意识。在启蒙主义下成长的林道静把全部生命和意识都交给了党,使她的革命历程充满了光辉,然而却在女性主体意识成长的历史上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相似文献   

16.
读王往的这篇小说,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故乡》。《故乡》是中国现代启蒙文学的经典文本之一,在知识分子“我”的视野中,故乡是贫穷破败的故乡,乡土中国的农民是愚昧麻木的灵魂,因此,“我”的还乡是无奈的、忧郁的精神之旅,其中隐含了作者对传统中国的文化批判。显然,这是一种典型的乡村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7.
《启蒙时代》是美国文化史家彼得·盖伊关于启蒙运动的历史著作,这部著作在启蒙运动的研究史中上承卡西尔将启蒙思想与现代性加以关联的规定,下启达恩顿对启蒙运动的新文化史研究,此外这部著作还与卡尔·贝克尔等批评启蒙运动的观点构成争辩关系。立足学术史视野界定《启蒙时代》的源流及线索,并基于盖伊的论述,将这场横贯百年的运动的共时性内容转换为历时性的辩证运动,即两场观念之争(“雅典与耶路撒冷之争”和“古今之争”)与一整套现代性方案的提出,以之更为清晰地呈现《启蒙时代》文本内外的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18.
《柳毅传》的艺术特色为:一、叙事先后有序,富有波澜;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四、语言优美,文彩斐然。  相似文献   

19.
都市是文学现代性作用的支点,王安忆的都市叙事作品对市民生活进行理性观照,展现普通生活中的温情,同时也对工业文明的困境和人类生活的格式化、精神信仰的缺失化等进行审美的反思。两极对立话语在其作品中形成张力,为其作品增添了某些永恒的特质。  相似文献   

20.
主体问题一直是人类关注的问题,近代启蒙以来,主体得以确立,主体性得到了蓬勃发展,至黑格尔达于顶峰。当然启蒙带来是双重后果:一方面它带来了解放,主体得到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它又带来了奴役,它给主体带来了新的枷锁,人的主体性得以埋没,人成为启蒙的牺牲品。而这恰是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所要揭示的。本文正是通过对《启蒙辩证法》的主体思想的揭露和回顾探讨了启蒙下的主体命运和启蒙幻灭的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