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贝尔的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一艺术论题入手 ,论述了艺术形式的问题。认为艺术是一种关于具体和感性的思维 ,一种情感和形式的思维 ,艺术形式是一种情感的形式 ,只有有了具体的情感形式 ,才能使艺术作品成为“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2.
怎样画好色彩?这既是如何培养良好色彩感觉的方法问题,也是对“形”“色”理论关系的认识问题。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在分别解构了“形”、“色”概念之后,对两者进行了多方面的穿插、交替对比,从而论证了:一,色彩中的“形”,指“形状”而非“形体”——这个定义限制的强调,对帮助提高意识修养,强化色感的训练,都将是卓见成效的办法;二,“形”是“色”的载体,“色”是“形”的补充和丰富,两者互为连理,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3.
“有意味的形式”这一命题被公认为现代艺术理论的柱石。中国古代书法以笔墨纸砚作为工具对方决汉字进行形的塑造构成其独特的“形式”。而书法中“人”的因素导致了不同的意趣和风格,书家以精气神论之,这正体现着中国书法的“意味”。中国书家以大量的实践和理论完成了中西艺术理论的同构,赋予书法这“纸上的舞蹈”以永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克莱夫·贝尔在20世纪针对视觉艺术提出了著名的“有意味的形式”艺术理论,成为现代主义艺术理论的重要代表。其中,贝尔对于“意味”“终极实在”等观点的论述引起了后来学者的探讨,学界对相关观点及论述褒贬不一,而这都无法否认贝尔艺术理论即“有意味的形式”对西方传统形式主义美学思想的突破与创新,一方面它突破了自毕达哥拉斯学派以来对再现性的重视,另一方面它强调要重视感官上带来的形式的整体性。这些突破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中独特的重视整体性的知觉冲动与重视超功利性的抽象冲动,这构成贝尔艺术理论突出贡献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有意味的形式”是艺术理论家贝尔的一个理论假设,但他没有解释清楚“意味”的来源。李泽厚用物质实践解释艺术形式的起源,用生活积淀来解释“意味”的产生,从而对艺术的超越性做了合理的解释。由此可以知道“有意味的形式”的形成有两条途径:一是时间的流失,让人们忘却了内容;二是人们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了意味而创造了“有意味的形式”。  相似文献   

6.
以卡西尔和苏珊·朗格为代表的符号论美学,其艺术鉴赏理论由本质论、创作论、鉴赏论几部分组成.体验“意味”与生命形式是鉴赏的内蕴,艺术“意味”存在于在艺术抽象基础上以幻象形式创作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的作品中,它不同于推论性符号形式,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问的关系,以激起人们的审美感情,即“有意味的形式”。同时,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而情感的形式又是生命的形式。艺术品的结构与生命的结构极为相似,且有着象征性的联系。要想理解无法用语言言说的艺术“意味”,只能用直觉来体现。只有当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直觉能力发现观照对象与自身生命永恒一致的时候,对象才能给人以美感享受。当然,直觉又是一种基本的理性活动,是一种“定型”心理功能,它包合热爱、情感、理解等心灵机能的综合性感知活动。总之,符号论美学从生物学、生理学、心理学角度出发对艺术产生的本质原因和艺术鉴赏生成途径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忽视艺术实践因素的渗入,具有唯心论成分和形式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曾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从色彩与绘画的视角解读鲁迅作品,也许有着别样的美感。鲁迅作品敷彩设色,以色写入,以色写景,融情入色,常常是寥寥几笔,似随意点染,却彰显出以少胜多、以无为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美学家克乃夫·贝尔先生在《艺术》一书中提出了一个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前提,即"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某种特性:离开它,艺术品就不能作为艺术品而存在;有了它,任何作品至少不会一点儿价值也没有"。这是我们进行美学与艺术学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克乃夫·贝尔先生针对艺术是什么的问题提出了"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论,即"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  相似文献   

9.
刘勰说过:“文之立意,其理有三:一回形文,五色是也……”他把“五色”视为“立文”之首。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能给读者以享受不尽的美感,与他成功的色彩描写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
《背影》是朱自请先生的散文名篇之一。教学这篇课文,可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之处甚多。笔者在教学中以整体阅读教学的思路,选点切入,从文章的色彩描写方面去启发学生,以体味其良苦用心,收到了不错的效果。问题是这样提出的:尽管文章质朴无华,作者还是在适当的位置敷染了简淡的色彩,文章哪儿处写到色形,都有哪些作用呢? 这富有“挑战”意味的新问题,激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纷纷找“色彩”,评匠心,于是归纳出这几处:(一)父  相似文献   

11.
生活中充满着声音与色彩,它们是组成自然界与社会的要素之一,大自然与千千万万不断变化着的事物都有各自不同的声音与色彩,从而使天地间演奏出一曲曲丰富、奇妙、永不停歇的交响乐,呈现出万紫千红、纷纭斑澜的色阶来.作为以生活为唯一泉源的艺术,绘声绘色便是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高尔基说过:“在我看来,艺术的精神就是力求用词句、色彩、声音把你的心灵中所自豪的、优美的东西,都体现出来.”(《文学书简,给玛·格·亚尔采娃》,因此,那些有生活敏感的文学艺术家在创作中总是不仅注意绘形,而且都十分注意绘声绘色,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才能有艺术的感染力与给人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2.
人们评品诗词,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然而一般只注意其所描写的形、境。当然,形境也是诗中有画的一个方面。但是,却忽视了诗词还具有绘画一样的色彩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夭夭”,《毛传》注为“少壮”,即出生不久生机勃勃的意思;“灼灼”,《毛传》注为“华之盛也”,是鲜艳灿烂的样子。这既描写了形状,也富有色彩。不仅烘托了男婚女嫁的热烈欢快的气氛,又由桃花的红艳比喻烘托了新婚女子的年轻貌美,光艳动人的形状。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情采》说:“虎豹无文,则鞹(皮)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虎豹的皮,如果没有花纹,就同狗皮羊  相似文献   

13.
一、“专业课”与“故事会”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是重要途径。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必谈“三角形、S形”, 一讲色彩就必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专业课”可能只有美术专业的学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  相似文献   

14.
一、各艺术门类相旦联系,又各有独特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门类。各门类之间的互相借鉴,给各自的艺术生命带来了新的生机。音乐中的节奏、旋律等名词被赋予新的涵义而被运用到造型艺术的画面中来。而绘画中的色彩、调子等术语也是音乐王国中的常客。如音乐讲“音调”“音阶”,绘画则讲“色调”“色阶”;“诗中有画”和“画中有诗”;“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这都形象地表明了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血缘关系。绘画的色彩可以象征感情…  相似文献   

15.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16.
东西方绘画艺术具有不同的文化精神、不同的审美理念、不同的艺术形式,一句话它们是具有不同特质的“有意味的形式”。当代绘画艺术审美理念已呈多元化发展趋向,面对西方美学体系采取“拿来主义”、立足本土学习东方的美学体系同样是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体验,都是艺术家综合艺术思想知识体系的宝贵收藏。对比审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绘画艺术风格特征,力求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特征的艺术“混血”个体。  相似文献   

17.
教学艺术应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了解“有意味的形式”的内涵,有助于理解教学当中追求“有意味”的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理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探索“有意味”的教学情境创设和“有意味”的合作学习、探究教学、自主学习。  相似文献   

18.
从人的社会性来看“形式”和“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莱夫·贝尔将“有意味的形式”中的“意味”界定为“神秘意味”,并不能视为贬义色彩上的神秘主义。因为不但人的存在需要神圣之维,而且审美也需要这一维度。贝尔的神秘主义的贡献就在于,他始终强调这一维度,并坚持真正的审美情感必然包含着对“纯粹形式”中的“神秘意味”的领会。也许正是贝尔所强调的东西,构成了人的审美和动物“审美”的一个区别。  相似文献   

19.
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这一说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王维的山水诗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相似文献   

20.
曹爱华 《教师》2008,(22):105-106
传统设色山水画自从六朝萌芽以来,形式上由隋唐的“大青绿”逐渐向宋元的“小青绿”“浅绛”山水画转变.设色由浓艳向淡雅,手法则由工致向写意发展这样一个大趋势,这形式背后蕴涵着深刻审美观的变化:画坛审美思潮由追求“以形写形。以色貌色”,色彩宏丽的宫廷贵族的审美嗜好转变为挥洒自如、淡雅写意文人画审美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