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文自修》2005,(1):12-14
很多人都问我,你好好的一个作家,怎么去做昆曲了,跨行了。我想,当然一方面是我爱好昆曲,昆曲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瑰宝,另外,这也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葛恬 《鸡西大学学报》2013,(7):102-104,135
近代中国,因西方文化的介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的经典戏曲昆曲曾经历衰落和黯淡。2011年,青春版《牡丹亭》走进杭州数所高校引起强烈反响。笔者以问卷调查形式在浙江大学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对昆曲所持态度的研究,从对昆曲的了解水平、接受态度、受欢迎的传播方式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于昆曲的认识和热情程度不容乐观,高校中的戏曲环境仍欠成熟,昆曲本身方言式的念白、复杂的表演程式及缓慢的节奏是造成大学生对于昆曲难有热情的原因。青春版《牡丹亭》以旧剧新编、现代的舞台效果、合理的演出场次安排以及走进高校与年轻学生零距离的宣传等优点,在年轻人中取得了"传统艺术的现代化成功",对于传播传统文化艺术有着借鉴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昆曲艺术是整个戏曲文化的一部分,同属民族音乐文化。昆曲艺术有其作为地域文化的特色,又是世界多元文化中的一种。深入开展对昆曲这门古老而深奥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与研究,有利于在更广阔范围内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音乐文化。梳理江苏百年各地昆曲传承及其给予我们的历史启示,以促进不同文化及文明之间的对话,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间的国际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小说《游园惊梦》是白先勇将昆曲与文学高度融合的一部作品,对昆曲这一舞台艺术兼文学经典的巧妙运用,使小说不仅在艺术技巧上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并使其表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内蕴。白先勇是将传统文化与文学融合的典型,通过研究昆曲,有利于深入了解作家的创作风格,并由此看到传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引起人们对日渐式微的昆曲艺术的关注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审视。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开展古诗词吟唱活动,将昆曲和现代、流行音乐相融合,用歌唱的方法演绎经典的昆曲作品,把教学改革与传统文化的弘扬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初中阶段得到传统文化的浸润,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出贡献。1.借助流行音乐,激发学生吟唱的兴趣。现在的中学生有自尊心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性、容易叛逆、特别在乎别人的评价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教育机会均等的原则。无论是具有天赋的、认真学习的还是五音不全  相似文献   

6.
昆曲艺术是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学、艺术等价值,凝聚着丰富的美学内涵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大师班讲座之七——北昆《双思凡》,通过昆曲表演艺术家张正芳先生的亲历口述,对昆曲的优秀传统剧目《双思凡》70年前创作历程与当下传习、复排记忆进行文本的呈现,反思当下昆曲传承发展寂寥的现状,从而引导社会群众正确看戏、听戏、学戏的审美价值取向。深深体会传统文化需要传承之精神,用心领会感知昆曲艺术古人之情怀,这也正是中国戏曲文化精神于当代的一种人文回归。  相似文献   

7.
昆曲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新世纪的命运必须得到重视,其传承与发展的方式虽有很多,但最可持续的是文化市场。苏州市兰芽昆曲艺术剧团努力培养观众、勇于走进演出市场的行动为昆曲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探索。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政府、剧团、市场与观众的关系值得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深受人们的喜爱,本文以全本《长生殿》为例重点分析昆曲唱腔的音乐特征,昆曲唱腔中怎样更好地把其曲牌体的程式性以及特征展现给人们,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而且要求具有较为完整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还需要水平高的表演者将其形象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9.
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一直是音乐学者研究和探讨的话题.这些或是历史的自然淘汰,或是被迫的人为选择,都使得传统音乐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或多或少的改变.尤其是当代社会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传统音乐艺术形式被进行"商品化"的包装.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作为其中较为典型的一个重要音乐文化变迁现象,着实应该引发今人对这种包装下新的戏曲音乐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是针对论文《实景园林昆曲<牡丹亭>》中虚实关系这一章节而引发的以下思考,从戏曲的舞台变迁、音乐艺术的"商品化"、不变的商品属性与审美、消费需求等方面来探讨传统音乐文化的流变现象.  相似文献   

10.
白先勇的所有作品都饱含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浓乡愁,从早期作品中表现出的对故乡人、事的怀念,到赴美留学期间创作的“纽约客”系列小说中对处于异质文化笼罩下的华人内心文化冲突的关照,再到《台北人》中对故园的眷念,对传统文化式微的惋惜,到现在对重现昆曲繁荣的热衷,文化乡愁一直伴随着他的生命旅程。  相似文献   

11.
遂昌"昆曲十番"是全国罕见的一种用民间乐器演奏传统名剧昆曲曲牌的器乐演奏形式。它的起源与明万历年间汤显祖在遂昌任知县积极传教昆曲和创作《牡丹亭》有着密切的联系。"昆曲十番"经历代艺人的不断传唱衍承,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具有极高的文化研究价值和可观赏性,可谓是一项民间艺术瑰宝。文章对遂昌"昆曲十番"的生态现状与当地保护措施进行实地调查,以期更好地保护这一传统音乐文化,使之能健康地延续和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2.
作为首批被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在21世纪初又一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受到国内外各界广泛观注。如何保护和推广昆曲这份瑰丽的遗产并使之回归到大众的生活中,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课题之一。以昆曲艺术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使命为出发点,探讨如何以提升人们的欣赏水平、审美趣味、生活品质为目标,通过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来推广昆曲。  相似文献   

13.
江浙移民与近代上海昆曲活动中心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0年太平军攻克苏州后,昆曲活动中心渐渐移至上海,使之成为近代昆曲活动的大舞台。江浙移民为上海昆曲活动的中坚,并给予昆曲鼎力支持。他们的活动,一方面,源于移民情结,虽然相对较弱;另一方面,还源于昆曲自身的特性。从昆曲在近代上海的状况以及江浙移民与昆曲的关系中,可见上海既以“洋”为时尚,又以“海”之包容性,为传统文化的传承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对昆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着重于"保护"的核心价值取向"。保护"既有其所处的生存语境的缘由,也有其自身内在规定性的缘故,更有其文化传统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原因。从"保护"出发,才能传承昆曲精神和精髓,才能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昆曲艺术。  相似文献   

15.
陈蕾  唐啟晴 《江苏教育》2022,(34):61-62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挖掘地方美育资源,汲取昆曲和评弹的艺术元素,聘请戏曲专业教师,重组戏曲艺术课程,把戏曲文化与学校美育结合,以点带面,逐步营造“戏韵墨彩,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体验戏曲艺术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6.
昆曲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中国的昆曲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高阳县北方昆曲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阳县北方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对高阳县北方昆曲的研究,有利于保护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7.
书香满楼阁     
《新作文》2004,(9)
《笛声何处》作者:余秋雨出版:古吴轩出版社 余秋雨教授的最新作品。此书出人意料的关注视角,注定要使三个关键词成为今年文化舆论关注的新焦点:世界文化遗产、昆曲、余秋雨。被称作“百戏之祖”、“中国戏曲活化石”的昆曲,有着600多年的历史,曾风靡中国200多年。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世界上共有19个文化活动和口述文化表现形式被首批授予。昆曲艺术,则为中国第一个“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给孩子的365封信》作者:邹朝荣出版:现代出版社 假如生活一直这样,那就是我所理解的普通人的…  相似文献   

18.
夏叶 《成才之路》2013,(2):64-65
昆曲是中华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幽兰,人们赏析她的珍奇和优雅。历时六百多年的古典昆曲,带给多少人以心灵的涤荡与艺术的享受,让多少人无法忘却她的美丽。为了让这门古老的艺术代代传承,许多地方让昆曲进校园,一些幼儿园也将昆曲欣赏引入校园,让孩子从小接受高雅艺术的熏陶。随着一声"我们来看戏!"孩子们的眼睛都盯着电视机看,可一会儿就有小朋友喊:"我不要看",真是人小胆子大,想什么就  相似文献   

19.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在海内外高校巡演可谓近年来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也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文化现象。青春版《牡丹亭》在青年大学生中广受欢迎,可由制作者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寻求到一个最佳结合点得到解释;而其高校巡演之意义,则在于吸引、培养年轻观众以重振昆曲,同时还可为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一种新的途径,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使大学生们萌发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相似文献   

20.
羽君 《新读写》2011,(7):55-56
昆曲的调儿在哪儿?谁又能陪我再游园,惊起那一帘幽梦?外婆是地道的安徽人,本该在地方戏的熏陶下哼着一口委婉的黄梅调,就如树下的宝、黛两玉。但却不知怎的,梦魇般地爱上了昆曲,那让我觉得凄凄怆怆的调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