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规模的一次成功的民众动员。抗日战争时期,“铜陵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地区”。以铜陵这样的局部地区作为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研究的切入点,是当前研究抗日战争民众动员的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能够实现“用微观折射宏观”的研究目的。  相似文献   

2.
棉布何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2009年人民版《历吏·必修2》是这样表述的:“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003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表述为:  相似文献   

3.
《八小时以外》2011,(5):11-11
美女与足球究竟孰轻孰重?很多男士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法国总统萨科奇近日也做了艰难的抉择。 4月9日晚,备受法国民众瞩目的“法国杯”足球赛迎来决赛,冠军将在雷恩队和甘冈队之间决出。在热爱足球的法国,这项赛事无疑规格甚高,按照惯例,冠军队伍将会由总统亲自颁奖,萨科奇也出席了当天的比赛,但很多法国民众指责其“不情愿”、“迫于压力”才现身赛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很多资料上有这样一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穷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这里的“独特实验”是指  相似文献   

5.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是在浓厚的民众本位思想背景下形成的理论,不免特别缺少别林斯基所说的“一般人类”蕴含,因而这样的民族性就不成为其民族性,而成为别林斯基特别设置的区别于民族的种族了。  相似文献   

6.
沈阳 《学习之友》2013,(8):57-59
地方官员“怕”内参,他们“怕”什么? 内参能“通天” 当下,各种伤害普通民众权力和利益的案件,时有发生。普通民众大多“有冤无处申”。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是为了动员民众对他的支持,他的动员是依赖政府权力的组织化动员,在对各机关、学生、民众团体以及下层民众动员的过程中,都借助了政府的权力。之所以采取这样一种动员方式,在于蒋介石所采用的“礼义廉耻”已失去了起作用的基础。新生活运动的社会动员由于不顾民众的实际需要,其动员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相似文献   

8.
棉布何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2009年人民版必修二是这样表述的:“元代棉纺织家黄道婆……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2003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表述为“棉纺织业在南宋时扩展到江南的广大地区……棉纺织业的兴起,标志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主要的衣被原料。”1992年人教版中国古代史是表述为:“明朝时,棉花的栽种已经遍及南北各地。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显然,不同版本的表述悬殊甚大,怎样表述才算精当?  相似文献   

9.
新华列刊登评论认为,最近一段时间“买房爱国论”层出不穷,既有北京科技大学教授这样的学者,也有《晾望》周刊这样的媒体,更有合肥市党政官员。学者、媒体和官员,频频抛出买房爱国论,是不是坚持了学术本原,是不是体现媒体的客观公正,是不是“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无从知晓。但是,这些言论屡受舆论的抨击,笔者认为是将爱国情感商业化,低俗化,招致民众的反感。  相似文献   

10.
一代伟人鲁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他的人格魅力、他毕生对民众的“哀其不幸”与“怒其不争”、他对国民性的深刻洞察等等都是这份遗产的组成部分。今天,当我们研究鲁迅先生的生平及著作时,首先面对的是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鲁迅毕生的思想和创作都是围绕着民众、社会、国民性这样一些问题而展开?这种对民间性、国民性的思维倾向或偏向源自何处?这是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关键问题之一。要解答这个问题,就必须从发生心理学角度追本求源,去追溯那个时代、那个地方还有那个家庭……  相似文献   

11.
《治黄科技信息》2006,(2):18-19
新华网报道:“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可能就是你自己的眼泪!”在北京街头的广告牌上,这样的警语使人心惊;在红旗飘扬的人民大会堂。每位人大代表手头的“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加强水资源管理”被列在《强化资源管理》一章的首位。缺水、污水、治水、节水……“水”已成为中国最高权力机构到普通民众的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2.
还教育于民众本刊评论员“还教育于民众”是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提出的教育发展的奋斗目标,也是毛泽东教育观的核心内容。现在我们已步入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教育于民众”在政治上早已解决,但“还教育于民众”的目标还没有得到彻底实现。在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青年毛泽东早期历史观的发展经历了由“五四”运动以前强调自我、杰出人物、思想理论和思想改造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到“五四”运动以后重视民众的力量和作用、物质利益及全面改革,再到1920年底主张共产党领导、马列主义指导,强调暴力革命,建立劳农专政,使民众获得解放和自由这样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贯穿着一条主线,就是寻找民族解放、国家强盛、人民幸福的道德和力量。他的认识不断弃旧纳新,拓展深化,从而逐步实现了从唯心史观向唯物史观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14.
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对英国社会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传统史学研究视野中,社会民众被视为“弱势群体”,在社会运行体系中,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微观视野下,黑死病期间,英国社会传统统治上层与被统治下层之间“对峙”态势的天平被推向民众一方,民众成为中世纪英国传统社会体制变革转型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隐秘”力量。民众、黑死病与社会转型形成某种有机的社会发展生态系统,各方所产生的作用机制本质都在相互影响,不孑然对立。  相似文献   

15.
民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者和传承者,唯有民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感的回归,才能实现非遗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存续和活态保护。文章阐述了“文化自觉”的理念以及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倡导,在对国家级非遗“赶茶场”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非遗和民众生活的强关联性,民众对非遗传承的自主选择以及非遗传承路径的创新。  相似文献   

16.
形式逻辑中的预设是指说话以前对某些事实或情况有所断定,如“他不再贪玩了”这句话的预设就是“他以前贪玩”。预设使语言简炼含蓄,耐人寻味,形成话中有话,言外有意。语文教材中作为并列复句标志、表示类同的副词“也”多处构成预设,具有多种表意功能。 一、形同神异,明褒实贬。《白杨礼赞》末段写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句中括号内“那也是直挺秀颀的”一句的预设可理解为这样的复句:虽然楠木的外形同白杨一样,也是直挺秀颀的,可是它  相似文献   

17.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 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俞庆棠论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俞庆棠认为“广义的社会教育就是全民教育,以社会全体民众为对象”,“现在的民众教育,也可以说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但是民众教育的事业,有学校式的,就称为民众学校教育。社会式的,就称为民众社会教育。总之,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本文就其民众社会教育内容予以研究。俞庆棠所生活的时代,中华民族外有列强侵略,内有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面对中国的具体国情,围绕着民众生活,她提出生计、公民、公共体育、休闲娱乐等教育内容。这一内容系统是在民众实际生活需要基础上提出的。它的最显著特点是“活”。俞庆棠曾…  相似文献   

19.
“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这句话已经成为今日学校里的口头禅,但是细考实际,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依然渺不相关,这是因为什么缘故?我们先前以“老八股”不适用,所以废科举,兴学堂;但是新学办了三十年,依然换汤不换药,卖尽气力,不过把“老八股”变成“洋八股”罢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依然与民众生活无关。但是新学校何以变成“洋八股”,何以与民众生活无关?这其中必有道理。  相似文献   

20.
《上海教育》2013,(20):6-11
“吸引”成就课程:中央情报局也“卖萌” 中国观众一定非常熟悉美国电视、电影中出镜率极高的两大部门:FBI(联邦调查局)与CIA(中央情报局)。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这样的部门必然是壁垒森严,对自己的使命与技术讳莫如深,普通民众根本无从了解的“神秘部门”。相信许多自小钟情于好莱坞大片的孩子们对这两个部门都有一种“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情结。但我们也许很难想象,正是对于这样一份“情结”的敏锐察觉,就能够促成一门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所以,当你看到CIA这样大名鼎鼎的国家情报机构,在公开场合使出浑身解数宣扬自己的课程来吸引各种年龄层次的学生驻足流连,甚至通过各种游戏与青少年们一起互动时,请不要感到奇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