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9 毫秒
1.
校长寄语     
初中生朋友们: 你们好! “五育德为首,百行礼当先”。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养德”、“行礼”向来是我们每个华夏子孙的做人准则。“养德”,就是培养美好的的品德;“行扎”,就是依礼说话做事。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这句话强调了德  相似文献   

2.
司马光的《训俭示康》(高语三册)引用了《左传》里的一句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并接着诠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在这里,学识渊博的司马光偶有不察,释“共”为“同”。而教材则完全承袭其说,将“俭,德之共也”释为“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则是以讹传讹。实际上,“德之共”与“恶之大”对举成文,“共”应是“洪”的通假字,亦训为“大”。我们知道,“俭,德之共也”语出《左传·庄公二十四年》。据载,鲁庄公在位日久,便欲大肆装饰其祖  相似文献   

3.
《新作文》2006,(3)
宋人司马光在其《迂书》中讲过:有一车子停在高高的山道上,司马光就对其弟子说:“这车非翻不可!”走了十几步,果然听到哗啦一声,车已覆倒在地。弟子问他何以有此先见,司马光回答:“我以人情世故推之。你们看,现在雨后泥泞,唯此车子停的地方不湿而且较高,是人人争想之所在,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第三册《训俭示康》中,作者司马光引用了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御孙的话:“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句中“共”字作何解释,课本未加注释,看来编者是同意司马光的理解的。在引文之后司马光接着写道:“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按司马光的解释,“俭,德之共也”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节俭是一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迂叟诗话》中说古诗词“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这个“思”字是大有学问的。有的诗词,字面上难懂,只要从字面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宋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道德这一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7.
扬雄的性“善恶混”论实际是荀况的性恶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扬雄在《法言》中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李轨、吴礻必、宋咸、司马光就此各执一说,各有偏差。其实扬雄“善恶混”实际是荀子性恶论的继承,即善恶混而不可分,既有为善之可能,也有为恶之可能。  相似文献   

8.
有趣的争论     
下课了,孩子们围着“司马光救小朋友”的图片,还在议论着、争论着。陈燧说:“其实,司马光不砸破水缸也能救出小朋友,只要去找一根竹竿,放到缸里,叫这个小朋友拉着竹竿爬上来。”曾伟说:“只要找一根大绳,一头叫缸里的小朋友拿着,另一头司马光和小朋友们象拔河比赛一样用力拉,就拉出来了。”沈健说:“到哪里去找竹竿和绳呀?”曾伟说:“家里去找呀!”任羽小朋友马上说:“不行!不行!到家里找竹竿和绳,缸里的小朋友早就淹死了!”一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的用人观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了“三晋灭智伯”的历史经验,春秋末期,智伯是个很有才能的人物,但他恃才骄霸,贪欲无已,最后被赵、魏、韩三家所灭。司马光由此得出教训说:“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并通过分析社会现象,将人划分为四类:“才德全尽谓之...  相似文献   

10.
一、引子“司马光砸缸”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司马光也常常被当成是儿童时代就表现出创造性的典型。在一次“创造课”上,老师问:“我们怎样才能救出那位小朋友呢?”儿童的答案可真是丰富多彩:有的说可以找一根绳子,一端扔给那个小朋友,然后将他拉住,让别的孩子去找大人帮忙;有的说可以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翻,孩子就得救了;有的说可以找一根很大的抽水管,将缸里的水全部抽干;也有的说可以跳到缸里去,把孩子托出水面……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我读到刘洪波的《无趣的教育》一文,竟把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司马光砸缸》的课文,视为今天“无趣的教育”的一个例证。他说:“司马光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见《中国青年报》2001 年 7 月 9 日) 按刘洪波文章的观点,司马光砸缸的举动一般,且“无趣”,果真如此吗?这里不妨剖析一下:1.当小朋友掉进缸里爬不出来时,司马光能临险不惧,冷静处之,此种气度和心理素质是非凡的;2.司马光遇到危难时,能急人之急,急中生智,突破常规,立即想出解决…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代史学讲究经世,论史往往及政,司马光更是如此。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他编书的主旨是“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以资借鉴。不仅如此,他还直接发论,就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写了“臣光曰”史论一百一十多条,其中比较集中地谈到人才问题的有六十多条。在这些人才史论中,司马光纵观上起战国下迄五代这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考诸各个  相似文献   

13.
《宁夏教育》2005,(6):13-15
今天是一学期中最后一次讲授新课,我像往常一样准备好了教案,按部就班地上起课来。“谁能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当王军讲到司马光举起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时,我问:“司马光这种行为叫什么?”“临危不惧。”当有的同学喊出这个词时,我满意地笑了。可正在此时,我班的调皮鬼张宁宁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有个问题,为什么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缸时。就不怕把缸里的孩子砸伤呢?”  相似文献   

14.
成龙 《成才之路》2013,(32):24-24
德育的重要作用,自古到今,概无异议。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颠覆者多。”  相似文献   

15.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因与王安石政见抵牾,与新法水火不相容,而历来被视为保守派的首领.但探究司马光的变革理论,未必如人们所言的是“守旧派”.其实,他与王安石一样都是顽固的皇权主义者.王安石的新法归根结底是一切“归之公上”,不许“与人主争黔首”.而司马光反对更改“祖宗法度”,其要害也是维护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等级制度.他们不同的只是“治国之要”的看法和做法而已.本文试图就司马光的变革理论及与王安石的分歧,进行一些探讨,以供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16.
司马光《续诗话》是对欧阳修《六一诗话》的模仿发展之作。模仿之处表现为两书叙事的表层书写方式、部分的诗歌理论观念以及充斥其间的理性精神等几个方面,总体上集中于诗歌之“技”的范围;发展之处表现为司马光“意在言外”“诗人之体”等核心诗学观念的提出,这是对于欧阳修“意新语工”的超越,是诗歌之“用”的范围。对于欧阳修的模仿超越使司马光在宋诗发展中处境复杂,虽然体现了部分宋诗特点却也不占主流甚至逐渐“失声”。最后,两人思想的不同步也是文学思潮发展“延宕性”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司马光《资治通鉴·赤壁之战》中有这么一句:“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荆州之民附操者”是“定语后置”的偏正词组吗?我以为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8.
儿童是大师     
女儿四岁那年,我给她讲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说明“缸”是什么,一个双休日,我特地带她到一家儿童公园去看一幅由釉面砖拼成的壁画。我对她说:“看人家司马光多聪明!”女儿看了一下突然说:“司马光不是诚实的孩子。”她指着那画说:“缸已经破了,司马光才举起石头,那缸不是他砸破的。”  相似文献   

19.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这是两千多年前一个叫御孙的说过的话。后来,被司马光当作至理名言用来教育儿孙。至今,我们似乎仍应不忘古人此言,用以警策自身,教诫后人。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题记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个小朋友,他听了爸爸讲的《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便与小伙伴把家门口的缸推倒了。爸爸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干?他说:“我这是做试验!爸爸说司马光从小就聪明,我看不见得。如果聪明,他就不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