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徐新星 《今日教育》2007,(4S):25-25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根据他在天气预报中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2.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气象学家洛伦兹根据他在天气预报中的研究,提出一个假设: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3.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曾提出一个观点: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富有诗意的阐述:"一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能导致一个月后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06,(2):35-35
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的美国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这就是气象学家洛伦兹提出的名的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5.
蝴蝶效应     
一只南美洲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这不是信口雌黄,而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63年提出来的名“蝴蝶效应”。2005年,这个“蝴蝶效应”发生在一个中国人和美国人身上。  相似文献   

6.
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在一次讲演中提到一种有趣的现象,说如果在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一只蝴蝶漫不经心地扇动了几下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一场灾难性的龙卷风。其原因在于:蝴蝶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引起微弱气流的产生,而微弱气流的产生叉会引起它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后来科学家把这种现象戏称作“蝴蝶效应”,意思即一件表面上看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气象学家洛伦兹在1979年12月美国的一次科学促进会的演讲中指出:一只蝴蝶在巴西丛林的一朵花瓣上轻轻扇动一下翅膀,有可能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引起一场龙卷风。也就是说,细小的事物可能引发巨大的变化,这就是著名的“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8.
9.
蝴蝶效应     
气象学家Lorenz写了这样一篇论文,内容讲的是一只在亚马孙流域的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Texas州引起龙卷风?此文论述某系统如果初期条件差一点点,结果会很不稳定,他把这种现象戏称做“蝴蝶效应”。就像我们投掷骰子两次,无论我们怎样去投掷,两次投出的点数相同的概率也很小。Lorenz为何要写这篇论文呢?  相似文献   

10.
在混乱学中,有一条叫做“蝴蝶效应”的原理。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几周后竟变成席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于是,混乱学家把它称为“蝴蝶效应”,并作了理论表述:一个极微小的起因,经过一定时间及其他因素的参与作用,可以发展成极为巨大和复杂的影响力。的确,很多时候看似微观的东西,却总是在宏观事物的表象下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我们的日常教学、班级管理中,也处处彰显着“蝴蝶效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蝴蝶效应”给校长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西方自然科学界的一些新发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也影响着学校领导的实践。“蝴蝶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蝴蝶效应”是指自然界的一种现象,说的是自然界一些重大变故的初始因子往往非常微弱,表征也不显著,但历经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在短期内便完成了滚雪球般的累积,当表征变得明显时,已然发生重大变故。有人把这一现象简洁而通俗地表达为:一只蝴蝶在巴西雨林中扇动翅膀,最终导致了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飓风。  相似文献   

12.
①197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混沌学开创人之一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论文中该教授曾发表惊人之论:“巴西的亚马孙丛林中一只蝴蝶轻轻地扇动几下翅膀,就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掀起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真有这么大的威力?还是这位教授在开玩笑?  相似文献   

13.
梁好 《贵州教育》2010,(12):15-16
一个蝴蝶在巴西轻拍翅膀。可以导致一个月后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14.
正196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洛伦兹,在研究"长期天气预报"问题时,出现了疑难问题,她在计算机上用一组简化数据模拟天气的变化,原本想利用计算机的高速运算来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但事与愿违,多次计算表明,初始条件的极微小差异,也会导致计算结果的很大不同,而那些被忽略的次要因素却可能对预报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导致错误的结论。洛伦兹发现了微小差异可导致巨大反应  相似文献   

15.
阅读提示:"蝴蝶效应"感恩亲情互敬互爱本刊驻江苏泰州市小记者陆欣茹惭愧万分地报道:"昨晚又晚睡了吧?叫你早睡早起偏偏不听。""爸,晚上看会儿书又不是玩其他的,有什么错?""翅膀硬了是吧?说你两句就听不进去?""听得耳朵都起茧了……不吃你煮的早饭了,要迟到了。""不吃?不吃算了!送你去学校。"爸爸冒出了从未有过的狠话。来到校门口我径直朝里走。爸  相似文献   

16.
俞昕 《中学数学研究》2011,(9):F0002-F0002,1-4
1 问题提出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Edward 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提到: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相似文献   

17.
“蝴蝶效应”是现代模糊学(在管理学中亦日趋得以重视的一利,理论)。它形象的说法是:南半球一只蝴蝶偶尔扇动翅膀所带起来的微弱气流.儿星期后竟变成了席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卷风!它所表明的原理是,一件事物的初发始状态常常具有决定意义.初始状态的极微小差异。往往会导致发展过程和结果的极大差异。当然从“微弱气流”到“龙卷风”的过程是其振动波被外界不断放大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蝴蝶效应"是由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首先提出的,它的核心理论就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小变化,却能以某种方式对社会产生显著的影响.应用在教育上则是要关注细节,见微知著,究查因果,防微杜渐.  相似文献   

19.
“蝴蝶效应”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约自70年代以来,混沌理论成了学术界一颗“新星”,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所著的《混沌的本质》一书风靡世界。混沌理论可能较深奥,但是其中著名的“蝴蝶效应”理论却是深入浅出的。1979年12月,洛伦兹在华盛顿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几下翅膀,有可能在几天之后在纽约引起一场龙卷风、大暴风雪。当然世界上有很多蝴蝶,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在两次计算气象仿真的数据时,因为第二次输入的数据差了0.000127,竟然意外得到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果,因而提交一篇论文《一只蝴蝶拍一下翅膀,会不会在德州引起龙卷风》,将系统中因为初期条件的细微差距引起的巨大变化,称为“蝴蝶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