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和启发下形成的,但在中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中国新感觉派兼具日本新感觉派与都市文学两种特点。以保尔·穆杭为代表的都市文学虽然在表现手法上有印象主义和感觉主义的倾向,但与日本新感觉派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中国新感觉派文学与都市文学关系密切的主要原因有二:中国文坛将法国都市文学代表人物保尔·穆杭与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混同了;中国新感觉派小说的产生不仅受到日本新感觉派的影响,也受到了穆杭等人的都市小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佐藤春夫以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被广泛熟知,其文学呈现出明显的怀古倾向,在中日文坛均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明治末期,佐藤春夫文学在自然主义的影响下萌芽,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其文学观的完善逐渐形成了古典回归意识。基于这样的文学诉求,佐藤春夫从外在手法和内在本质两个方面表现出对自然主义文学的脱离和批判、尝试心境小说的撰写,逐渐走向反自然主义的唯美主义文学道路,试图传递古典精神并树立属于日本的传统文化理念。这种主张古典回归的反自然主义文学派别的兴起是大正时期日本文坛的主流倾向,也是唯美主义作家的重要特征。对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特色的考察,亦能够从比较文学视角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唯美主义思潮的探究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王婷 《考试周刊》2010,(36):47-48
日本古代文学的最大特点是受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全面而深刻。这种影响,首先使日本人创造了一个体裁丰富、风格多样,随中国古代文学风格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汉文学系统。所谓奉汉文学,就是指日本人直接用中文创作的诗词文赋等文学作品,它与日本人用目文创作的文学共同构成了日本文学的两个支脉。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对中日文学加以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4.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中日文学交流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大逆转。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力日益强盛,吸收西方文化的步子迈得更大更快,中国开始转向日本学习。中国文学也迅速转换角色,由先生变成了学生;日本文学则由学生变为先生。从此,日本文学对中国文学的影响越来越大。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爆发,两国文学交流基本上陷于停顿。战后虽有所恢复,但两国文学关系再也不可能回到自隋唐以来的那种密切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三言”是中国古代短篇白话小说中的重要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东传日本以后,对日本文学也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日本前期读本小说以改编“三言”为主,日本学术界的“三言”研究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7.
寿舒舒 《文教资料》2008,(18):28-30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李清照是为数的能与男性士大夫文人同享文坛盛誉的女性.与李清照所处时代相差不甚远的平安时代的日本女性作家清少纳言,将她的才华凝结成一部对日本文学影响深远的随笔<枕草子>.本文从社会性别的角度对中日这两位作家的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虽有一洋之隔,两位作家的文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男性文学的影响.在这种影响下,中国的李清照渐渐失去了自己女性的文学主导权,融入中国男性主流文学;而日本的清少纳言却与其他日本女性作家一起,开辟了日本国文学的源流,创造了女性发起的日本主流文学,赢得了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8.
在日本文化史上,飞鸟奈良时期是日本全面摄入中国文化的高峰。伴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的六朝佛教美术与盛唐文化移植到了日本。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日本的造型艺术与审美意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飞鸟白凤佛教美术散发着六朝余韵,天平美术确立为日本的"古典美",奈良文学模仿中国文学的形式。日本文化与高度发达的中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发展落差,这是当时日本的基本国情。因此,依托中国风土的中国审美精神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并改变日本民族自古以来所形成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春女思,秋士悲”。(《淮南子·缪称训》)怀春与悲秋是文学的两大重要主题。然而,在文学上,人们对秋天的关心却较春天为迟,古人朴素的情趣最早是寄托于春天的。《诗经》里常见歌咏少女怀春之情的诗句,却少有悲秋之歌。《诗经》之前的典籍中更是罕见悲秋作品。源远流长的中国悲秋文学始于何时呢?日本学者藤野岩友在谈到《楚辞》对日本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时认为:“中国的悲秋文学作品数量宏大,直接或间接地属于《九辩》体系,因此来自这些作品的影响,归根到底渊源于《楚辞》”①。这种观点是很有见地的,因为它看到了中国悲秋文…  相似文献   

10.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在传入日本后,其对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日本文学在两千年的积淀与洗砺之中,融合各家之长,推陈出新,逐渐树立起了自己的风格.文章以日本的不同年代和发展时期为主线,结合平安早期、镰仓室町时期、江户时期以及资本主义时期的文学特点,分析儒家文化给日本文学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史是20世纪的学术产物,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兴盛于20世纪初期的日本,至今仍然是中国文学界关注的热点。论述了日本早期中国文学史产生的缘由、日本近代中国学科的建立与中国文学史的关系、日本早期文学史对于中国文学史观的确立及中国俗文学地位的提高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本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一.日语语言能力的培养以《伊豆的舞女》这篇文章为  相似文献   

13.
中日两国古代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联系,日本古代文学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日本物语文学经典作品《源氏物语》,在结构、情节、主题等方面均有中国文学的渗透,说明中日文学交流有着源远流长的、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文学的发展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进入唐朝以后,唐诗作为一种新的文学表现形式盛行一时。同期处于平安时代的日本在文学创作方面受到了中国唐诗的深刻影响。日本作家清少纳言自幼唐朝文化熏陶,精通汉文学,对于唐诗运用自如。清少纳言所写的随笔《枕草子》代表着日本古代随笔文学的巅峰。《枕草子》的创作深受中国唐诗尤其是白居易诗歌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最早的佛教说话集《日本灵异记》的编撰受到了中国文学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限于内容方面,还体现在故事类型、故事情节、文学表现手法等方面。关于该问题的研究考证对于更加清晰地了解中日文学之间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32年日本在中国东北炮制了伪满洲国.在日本强权统治下的1932-1945年,东北文坛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别样的文学实践经验和文学生产机制:通俗文学变体发展,承载了创生新文体的文学精神;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经验;逼仄空间中的新文学,寻求自身独立发展的各种可能;附逆作品充斥文坛.这些文学经验的形成,有政治上妥协于伪满洲国"文艺政策"的原因,也有商业上迎合市民趣味的原因,还有艰难时世中不甘堕落的个体心灵的坚韧与挣扎.这些文学经验属于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的一部分,对其描述涉及到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缺失的补充和创新认识,涉及到重新评定日本侵略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经验,由此将出现对以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新的表述.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时日本现代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渊源的梳理,从另一个侧面更清楚地展现中国历史文化在日本的传播、弘扬和影响情况。同时,深入发掘日本文坛中国历史题材小说繁荣发展的根源,以期时当代中国文学特别是历史小说创作有所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宋玉开创了中国文学的"伤春"与"悲秋"主题,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感伤主义传统。他在《九辩》中用"悲哉"来表达秋的季节感,被誉为"千古悲秋之祖",影响了中国历代的文人骚客。不仅如此,宋玉的"悲秋"思想也原原本本地传到日本,在日本文坛生根发芽开花,其影响在日本汉诗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可以说是日本汉诗文化的兴盛期和黎明期。日本汉诗,指的是日本人用汉语创作的诗,遵从汉诗格律用韵的一种诗歌形式。汉诗从中国传入日本,深受中国唐诗的影响,是日本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本文就日本奈良时代、平安时代的汉诗文化进行了考证和论述。  相似文献   

20.
<闲吟集>假名序文中的"秋萤"一词历来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一般认为此处的"秋萤"在和歌中只是一个特例,是原本属于中国汉诗的题材.那么"萤"在日本文学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呢?本文从和歌与汉文学的角度,并结合中国文学中"萤"的形象,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