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态批评是90年代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一种批评思潮。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开始以生态批评的视野研究沈从文小说,这可以看作是中国生态批评热潮的一种表现。在生态危机的现实和历史语境下,生态批评的内涵、特征与沈从文小说的生态意蕴相契合,使得沈从文小说生态批评得以可行。新世纪沈从文小说生态批评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为沈从文小说研究提供了新视野,突破了沈从文小说研究中"人本"的传统模式,对作家及小说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重估,这也为生态批评提供了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2.
孔红杏 《柳州师专学报》2010,25(6):64-66,63
在中国传统文学和西方近现代文学理论中,"意象"都是解读小说作品不可或缺的"钥匙"。以王安忆小说为研究对象,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和文化视角切入,通过对水意象的内蕴诠释和成因探究可以进一步解读其作品,探寻文本表层意义下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3.
生态批评中,“阅读大地”的主题已进入人心。对“阅读海洋”主题的探讨是对传统生态批评内容的有益扩充。文章通过对海洋写作中较量、危机和回归三个分主题的议析,试图勾勒符合生态整体观的生态批评中“阅读海洋”这一新主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生态批评的阐释功能主要包括对文学文本内容的阐释和叙事形式的阐释两个方面。关于生态批评内容的阐释,批评家虽然要以生态意识重新观照中外文学经典,但更要关注的是立足中国现实写作的"生态文学";关于生态批评叙事阐释,应该认识到小说叙事形式本身也有其独特的意义,是"有意味的形式",应坚决反对生态文学创作和生态批评的运用的"语言工具论"色彩,要更注重对小说叙事形式的打磨,以促进中国生态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蓝色革命”"蓝色革命"是相对于"绿色革命"与"白色革命"而提出的,被称为当代农业上的三大技术革命之一。最初人们用蓝色的大海来形象地称作"蓝色革命",后来延伸到包括海洋和内陆水域,把人类向水域索取食物的重大技术革命,统称为"蓝色革命"。随着人民...  相似文献   

6.
在台州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台州湾海域为“海上台州”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海洋生态也付出了相当代价。台州籍诗人柯健君最新诗集《蓝色海腥味》呈现的是一个本土诗人对台州湾海域的生态关怀,诗集通过对比鱼、虾等为代表的自然意象和钢筋,水泥等为代表的人造意象解读人与海洋休戚与共的关系。诗人对台州湾生态的艺术书写为“海上台州”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智性思考。  相似文献   

7.
《圣经》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对西方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当代美国南方文学的重要代表凯瑟琳·安·波特深受《圣经》神话的影响,其小说征引了丰富的《圣经》原型、典故、意象和象征。文章依据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从原型场景、原型人物、原型结构与主题、原型意象和象征等方面分析出现在波特多部中短篇小说中的《圣经》原型,指出她对《圣经》原型有直接引用和间接的创造性"置换变形"或"魔幻变调",说明她借助如此多的原型旨在清晰地透视她笔下人物的精神现状和心灵世界,描绘精神生活的多样图景,从而表现她作为小说家对人性、对社会、对个体生命的精神生态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思考。  相似文献   

8.
祈祷     
当蓝色不再属于大海,天空也将映出一片灰暗。当大海的蓝精灵化为恶臭的海风,美人鱼的童话也将成为遥远的梦幻。遥远的天边,传来一声声深沉的祈祷———啊,蓝色,你要永远属于大海,永远,永远。人类要在蓝色的海光中寻找童话,水族们要在蓝色的摇篮中生存繁衍。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和人类对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海洋资源正在逐渐枯竭。因此,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祈祷@黄瓒  相似文献   

9.
英国著名作家劳伦斯在20世纪的世界文坛享有盛名,他在小说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工业化的憎恶,并致力于人类心理的探索.在其经典作品<儿子与情人>中,他笔下的月亮、花和动物意象与人物相契合更为其作品增加了韵味与生态内涵.从生态批评角度重读小说,有益于理解劳伦斯的生态意识从而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本论文以生态批评为理论支撑,以美国荒野文学的历史发展为线索,采用跨文化、文本阅读以及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并分析美国经典作家的作品,探讨了工业主义与发展、环境与人类的体系性联系,透视文学作品中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折射出的心态和权力话语。  相似文献   

11.
成廉.戈尔丁代表作小说《蝇王》自出版就受到广泛阅读和广受争议。小说背景处于未来的一场核战争,记录了荒岛上男孩的生存。就此小说,除了关于"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辩论,批评家们还从多个角度对其主题意义以及叙事结构进行剖析。但同时这部小说也体现了戈尔丁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通过这部小说作者谴责了西方世界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而小说中女性的缺席,却正是他从另一个角度来抨击当时社会上蔓延的"父权制",并进一步为读者展现了女性与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充满了生态女性主义思想的重要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研究方法对《逾矩的罪人》进行解读,发现该小说存在三种明显的地理意象,即大海意象、月亮意象、雾意象,它们构成了男女主人公两周情感生活的海岛空间。这些地理意象不仅只是显在的地理影像,更是与人物的命运相关联,同时承载着作家个人的情感经验和生命体验,蕴涵着作家独特的精神活动和诗性感悟,反映了劳伦斯早期的创作心理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武侠小说广泛传播,与小说叙事中包含特定的文化心理原型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洞穴意象实质是个体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文化心理原型。主人公出入洞穴具有"再生仪式"的特征,它负载着主人公成长中克服困境的叙事功能,读者在阅读中也体验着这种成长的快乐。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是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中国海洋文学对海洋神话母题的围绕与衍行,是海洋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人与大海的深层生命牵系,使海洋小说的发展实现了“由神到人”的过渡,神话对人类的支配力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5.
西方象征主义运动开创了"诗化小说"的传统。作为中国现代诗化小说作家的典型代表,废名在小说创作中运用了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如世外桃源一般的小说世界是废名在不堪的现实社会中渴望恬静生活的梦想的象征,也是他心目中理想世界的象征。在小说情节中运用象征暗示性的艺术手法,创造意蕴丰富的意象对废名小说世界的建构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废名将中国传统诗歌中意象与意境的表达手法与西方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融会贯通,开辟了一条新的小说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诸逢佳 《文教资料》2006,(14):30-31
《热爱生命》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创作的经典短篇小说,故事讲述一位不知名的淘金者在北国荒原跋涉时因受伤而被同伴抛弃,只能孤孤单单在危险的环境中苦苦挣扎,最后咬死了一条想要猎取他生命的病狼而终于获救。对该小说的评论,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停留在赞颂主人公不屈意志的层面上,而对该作品的生态批评并不多见。“生态批评的对象绝不局限于生态文本,而是在重新阅读的基础上建构并努力传递一种生态批评的视角,一种生态批评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生态批评本身就应该是……生态主义阅读视角对经典作品的重构性创作。”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  相似文献   

17.
莫言小说中的"肉"意象鲜明而独到,在"肉"意象的世界里,既有莫言"独特强调"的言说,也有莫言"为老百姓写作"的创作立场,还有莫言独具的文本特色和人性情怀。试从"食""色"两个方面阐释莫言笔下"肉"意象的文化蕴藉。  相似文献   

18.
生态批评是现代生态危机催生的产物,它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指导思想,其目的和任务是揭示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和反生态思想的文化根源。而现代生态危机的复杂性和全球性又决定了它具有跨学科、跨文化,甚至跨文明的特征。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探讨西方生态整体主义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契合性与互补性,以期挖掘我国本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促进生态批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态批评大潮中出现的环境文学作品常使用隐喻这一修辞手法,由此而产生的意象也有着深刻的含义.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阿特伍德的作品<羚羊与秧鸡>作为一部生态启示录小说充分发挥了隐喻的作用创造了许多引人深思的意象.本文就其中部分意象,如"喜福多"和"天堂计划"等进行分析,以加深对隐喻的理解并阐释其启示录内涵.  相似文献   

20.
作为非裔文化的代言人,莫里森的小说蕴含了丰富的自然意象。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读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和《宠儿》,发现两部小说中的树木、花草等自然意象对非裔美国人的精神生态深有影响。自然有疗救、慰藉、庇护等作用,是黑人精神的栖居之所。莫里森讴歌了大自然的神圣和灵性,提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