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曹操性格中的核心是毒辣残忍,形成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对商人形象的塑造是十分独特的.它打破了传统文学偏重于对商人进行道德谴责的认知模式,完全正面地肯定了商人的品德;打破了传统文学以个别商人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塑造出以刘备集团为核心的商人群像;打破了传统文学就商言商的叙事模式,将商人安排为历史演变大舞台上的主角,展现了商人在政治军事活动中的内在品格及其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这些反常的做法,既体现了历史演义尊重史实与历史规律的体制性要求,又显示出作家非凡的历史理解力与艺术表现力.就其原动力而言,则这一切又都是作家源于儒家政治伦理思想之主体意识的强势介入与渗透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今存于国家图书馆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的正文中,有大量证据证明,该书是一个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本,其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最初写定者是南方人.最近,杜贵晨先生撰文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杜文所作的分析论证或言之无据,或证据不能成立.本文针对杜文作答,以更充分的证据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其作者不可能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4.
在<三国演义>中,有不少故事包含着二难推理,本文试图对其作些逻辑分析: 用二难推理进行劝降、规劝等.如李恢劝马超投降刘备时说:……"今将军与曹操有杀父之仇,而陇西又有切齿之恨.前不能救刘璋而退荆州之兵;后不能制杨松而见张鲁之面,日下四海难容,一身无主.若复有渭桥之败、冀城之失,何面目见天下之人乎?"  相似文献   

5.
<史记>中人定胜天的英雄史观,纪传体的叙事方法,略貌取神、定而有变的人物塑造,以及壮美的悲剧艺术风格等,对<三国演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论《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相貌的审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国演义>中有相貌特征的人物较少,而且大多很简约,但刘关张的相貌特征却很详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经历了漫长过程才最终定型并家喻户晓的形象群,它们体现着我国传统的人物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7.
东汉末年的三国,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代表的魏、蜀、吴三家,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生死大搏斗。从一定意义上说,三国的纵横捭阖,军事较量,是一场争夺人才的大战。曹操知人善任,宽宏大度,讲求民主,在革新吏制中选贤任能,为后来取得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曹操之所以能在东汉末年诸侯割据中削平群雄、统一北方,与他对人才求贤若渴的态度和唯才是举的政策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当时社会混乱、鱼龙混杂,加之他本人胸狭好妒、过分否定传统道德等原因,也错杀了一些人才,对他本人和他的事业都造成了很大损失。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描绘了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这些女性在社会中往往缺席,在物化的状态中存在着,更可悲的是有的女性人格变异,自我丧失,走向异化.作者很少有平等的目光关注女性,体现了男权文化的不平等的价值观--儒家的"女为男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9.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三国演义》研究方面几个重要问题的代表性观点,给学习研究《三国演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曹操的用人思想,概括起来有两句话:为我所用,唯才是用。为了充分网罗人才,为我所用,曹操采取了“广施恩惠,打造爱才的形象;建立制度,积极营造求才的氛围;来者不拒,充分表露惜才的情感”等策略,聚集了大批人才,为其成功奠定了强大的人才基础。曹操本着“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用人思想,坚持唯才是用。但是,曹操的唯才是用,是以能不能为我所用为前提的。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对曹操总体上持贬诋态度,但对其文治武功和诗文风采并非一概斥责。本文试图通过审阅作品对曹操文化活动的零星描绘,结合有关史载的考察,揭示《三国演义》中"奸雄"形象的另一面——文化功臣的风采。  相似文献   

12.
钟惺《三国演义》评点针对性强,是非界限分明,并多是针对具体人物所发,他对照历史并结合自身的价值观念对人物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评点,当然,对于不同人物钟惺的态度也是截然不同的,所以根据他对人物的评价划分出了不同的鉴赏模式。  相似文献   

13.
学界普遍认为《三国演义》人物描写存在“定型化”和“类型化”的缺点。对此应作具体的分析。无论从小说整体来看,还是从具体的人物形象来看,(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都是有得有失的。曹操是写得最成功的一个奸雄形象,作者既写了他自私、虚伪、残忍、奸诈的一面,也写了他具有雄才大略和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的一面。曹操的描写虽也有败笔,但具有复杂的性格内容,就不能说是“类型化”的。刘备和诸葛亮具有明显的“类型化”的缺点,但也各有其写得成功之处。主要缺点是如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相似文献   

14.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从六个方面比较了《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董卓与曹操:1.董卓不臣,曹操忠贞;2.董卓无能,曹操多智;3.董卓无情,曹操有义;4.董卓残忍,曹操仁厚;5.一样贪色,两种结局;6.类似的名言,类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曹操在《三国演义》著名的三大典型战役中,表现出杰出的智慧。罗贯中分别用不同的艺术手法进行了突出的描写。尤其赤壁之战,曹操虽败犹荣。通过归纳比较得出结论,曹操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智者形象,堪称为大智者。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在现代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改)写(翻)译本是吉川英治的<三国志>.本文聚焦其中的关羽形象,探讨日本文学对<三国演义>的接受,指出其主要特点之一是:以"情"取代"志",以对既逝美好事物的感叹取代对未来理想的追求.而结合对日本古典文学的深入考察可知,其根源是日本文学的表现悲美传统.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是一部运用汉字修辞方式很有特色的古典名著,它运用了拆字、并字、增笔、联边、借形等五种汉字修辞方式;《三国演义》中的汉字修辞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使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比其他古典名著更为丰富,具有含蓄、形象具体、强调突出等多样化的修辞效果,还有塑造人物性格,艺术地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把一般人不愿看也看不懂的史书《三国志》通俗化为易懂的历史小说。这部小说在让读者了解历史的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人性。这里通过几位典型人物形象分析了《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性恶、人性善以及善恶的交战,总结论证其在历史发展中产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