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荣英 《现代语文》2006,(8):113-113
驰名中外的庐山风光,不知倾倒了多少人游客。以庐山风光为题材的宋代名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不仅为庐山风光增添了靓丽的一笔,而且成为小学语教科书千改不变、万革不移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池,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画图,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承载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3.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4.
庐山天生丽质,风光无限,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描写过它,赞美过它。在吟咏庐山的诗歌中,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都各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然而比较这两首诗,又会发现它们风格韵味不同,取胜之途各异。一、绘景意图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即景抒情,重在一个“情”字。它有声有色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和壮丽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诗人笔下的庐山气势磅礴,神采飞扬。你看:红日初升,香炉生烟,彩霞紫雾,缭绕天际,瀑布凌空而下,仿佛银河倾泻人间,诗就是这样如仙似幻地再现了庐山之美,也就是这样如醉似狂地抒发了诗人浓烈奔放的情感。它以景启情,又融情入景。  相似文献   

5.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有仙人洞穴,有"天下奇观"的飞流瀑布,有山中盆池,有峰上天地,还与远处隐约可见的万里长江和千顷鄱阳湖互为映衬,这一切自然而然地组成了气象万千的天然画图。不但如此,庐山还以它极为丰厚的历史人文积淀而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中最引人注目的景区之一。古往今来,不知引发过多少文人墨客的情怀灵感,绞尽脑汁地写下无数歌咏诗篇,而李白的这首《望庐山瀑布》不过是一首小小的七言绝句,却在众多诗作中,雄视古今,独占鳌头。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相似文献   

6.
朱熹深爱庐山,他写的庐山诗有80多首,或写庐山风貌,或咏庐山人文,内容丰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对研究庐山山水文化及书院文化均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7.
议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展现了泰山的雄姿,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绘了庐山的多变,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勾勒出了华山的意境!从古至今,有多少赞美山的诗句,关于山的故事。从我呀呀学语,懵懂无知之时,就听妈妈讲  相似文献   

8.
邓皓 《初中生之友》2012,(28):38-39
那日和友人一块去庐山游玩。庐山有一景点名日三叠泉,是庐山胜景之一。当地人有言: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可见是极有看头了。几个人结伴由导游领着从五老峰下来,那导游先生坐在一凉亭处便不肯走了,说:"去三叠泉来回14华里,只有一条山道可走。想看三  相似文献   

9.
有很多人知道我国大科学家竺(zhú)可桢(zhēn)的名字,但大家可能不知道,他曾在考察庐山时,被三大自然之谜所困惑:庐山佛灯是谁点燃?庐山云雾为何有声音?庐山雨怎么会自下往上跑?这其中以佛灯现象最具神奇。  相似文献   

10.
庐山情缘     
小时候知道庐山,当然是因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那句绝妙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人永难忘怀。在玩伴家看到一幅毛主席端坐于藤椅的宣传画印象特深,后来知道那是毛主席在庐山含鄱口"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的场景。青年时代,一部电影《庐山恋》,让我对庐山更有一份特别的情愫。  相似文献   

11.
【片段一】丹青妙笔,再现庐山神奇姿态 师:庐山之美在于它的云雾,正是因为有了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庐山的景色才显得十分秀丽迷人。那,庐山的云雾都有哪些姿态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第二自然段,用笔在纸上画一画云雾的姿态。(生自由读文、绘画。师巡视,选出三幅不同姿态的云雾画并展示)  相似文献   

12.
高中试验本新教材在关于抗日战争的一章中增加了关于蒋介石庐山谈话的内容。教材所指是1937年7月的庐山谈话。为对蒋介石的庐山谈话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文对蒋介石1937年7月对卢沟桥事变发表的关于抗日的庐山谈话和1937年9月发表的对《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庐山谈话,一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苏轼与庐山     
千百年来,庐山以其自然风貌、历史文化与便利的水路交通博得无数诗人的青睐,络绎而来。苏轼于元丰七年来庐山,写峰岭瀑泉以咏风貌景物,游寺观结交高僧名道,绍圣元年再过庐山。另还题咏庐山物产、庐山历史人物,与庐山有关的唱和诗、赠行诗也时有所用。本文试作归类浅析,并认为这些诗多为精品,随物赋形,形神兼备;纵横议论,无不诙谐,见机锋见睿智见妙趣,旷达情志寓其中,好言理的宋诗特征在诗中表现极为明显。庐山也因其诗而播其声名,并丰富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甜糖谷记     
2013年8月18日晴这是16世纪90年代。早晨,空气清新,鸟鸣声声,一位明朝的年轻的郎中到庐山去采药。这位郎中从来没有到过庐山,他听说庐山有许多珍贵药材,便来游历,顺便也采集一些珍贵的药材。  相似文献   

15.
坚贞本色     
程中原 《科技文萃》2000,(11):96-99
上庐山时的忧虑 1959年6月中旬,张闻天刚动过一个小手术(切除脂漏性疣).出院不久,接到中央通知:7月初在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否参加,由他自己决定.在张闻天的工作日程表上, 6月19日起是外交部务虚会,会期一周,6月下旬结束.同7月初庐山会议没有冲突.庐山会议预定的议题是:总结经验,纠正错误.张闻天深感重要.6月21日,他顺便到彭德怀家聊天,问彭德怀去不去庐山.彭德怀说:这一家伙跑了东欧七国和蒙古,刚回来,太疲劳,不想去了.张闻天劝他:中央开会,还是去好.能多少听一听也好.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山水诗的产生时间和地点,一般认为,是南朝宋初的永嘉地区,但这是一个值得重新思考的话题。中国山水诗有一个产生、兴盛和走向新阶段的过程,雄奇险秀的庐山山水和儒、释、道兼综的庐山文化为这个过程提供了绝佳演绎场景。中国最早的一批山水诗人是庐山上的和尚、道士和隐士。陶渊明、谢灵运的庐山诗则是中国山水诗兴盛的标志。发祥于庐山的山水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对后世山水诗产生典范性的影响。因此,庐山才是中国山水诗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7.
谢琰 《小学语文》2014,(4):56-57
【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经奠黉析】庐山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历代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众多的诗文。《望庐山瀑布》作于开元十三年(725)。此诗一出,其他吟咏庐山的诗都黯然失色了。如中唐诗人徐凝有《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人江不暂息。  相似文献   

18.
《望庐山瀑布》课堂实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师:(配乐)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欣欣向荣。有景色壮丽的群山峻岭,有令人神往的江河湖海。多少作家、诗人用他们饱含激情的笔来描绘我们祖国的山山水水。前段时间,我们在语文课上去了美丽的颐和园,游览了四川九寨沟神奇的五彩池。今天,我们还要到庐山去旅游,欣赏那儿的瀑布。三年级时,我们也学习了一篇有关瀑布的诗歌。那时,瀑布留给你什么印象?生1:像一座珍珠的屏。生2:有很大的声音,轰轰轰的。师:今天,我们来看看庐山的瀑布(多媒体展现瀑布图)。你们感觉怎么样?生:很美。师:一千多年前的一天,一位大诗人也来到庐…  相似文献   

19.
那日和朋友一块去庐山游玩,庐山有一景点名曰三迭泉。那是庐山胜景之一。当地人有言:不到三迭泉,枉为庐山客,可见是极有看头了。几个人结伴由导游领着从五老峰下来,那导游先生坐在一凉亭处便不肯走了。说:去三迭泉来回14华里,只有一条山道可走。想看三迭泉,要再登四千级台阶。然后挥挥手:你们去吧。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个全民皆驴友的时代.到处都是川流不息的人群,到处都在发现着新的风景. 然而,有的名胜声名远播,身临其境时为什么感受不过耳耳.是因为“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还是因为似曾相识,并无新异?甚至是因为某个服务不周的细节而忽然兴致顿消?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同处风景,人言人殊.如此说来,难有共识? 当年,苏东坡写过这样的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看风景的角度不同,不也正表明了风景的奇妙吗?古往今来多少人写过庐山、画过庐山,又有谁能够写尽、画尽万千游客脑海中的风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