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在先秦诸学中,墨学与儒学被世人同尊为显学。但一直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孔子的仁爱与墨予的兼爱是两种不同的爱。文章认为,仁爱与兼爱,他们的出发点相同,最终的目的也相同,只是过程不同,即所谓殊途同归也。  相似文献   

2.
针对春秋战国时期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和墨子提出了不同的见解."仁爱"与"兼爱"的对立并不在于"爱有差等"和"无差别之爱",相反,在这一点上,他们是一致的,真正的分歧在于:前者从人之为人的道德理性寻找理论的依据,而后者把目光投向了经验世界的"实利",前者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后者主张"己所欲,施于人",前者体现了主体间的尊重与平等,后者常常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哲学史上,先秦无疑是思想最为活跃的时期,儒墨作为先秦时期具有积极入世倾向的两大显学,针对礼崩乐坏、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都开出了自家治世的药方,两家都认为社会的病因是缺少爱。儒家主张\"仁爱\",墨家主张\"兼爱\",以\"仁爱\"与\"兼爱\"为中心,两家构建了自己庞大的思想体系,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今天,重新反思儒墨之争,能够对未来文化的发展提供某种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动荡,礼崩乐坏,儒墨对社会的现实状况产生深深的忧患意识,他们推崇圣王,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寻求救世济民之良方。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找到的是“仁爱”,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找到的是“兼爱”。“仁爱”、“兼爱”都主张普遍地爱人,但“仁爱”说肯定人的道德主体性和道德自律能力;而“兼爱”说则对人的道德理性和自律能力持怀疑态度,认为人只能在外在他律的约束下被动地、被迫地施行“兼爱”。  相似文献   

5.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继承儒家仁爱思想,树立仁爱观念,关心人、爱护人,人际关系和谐了,整个社会的和谐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李博 《唐山学院学报》2014,(1):43-44,106
\"兼爱\"是墨子所提出的十大主张中最具代表性的命题,亦是其理论体系的核心所在。该思想集中体现了墨子在解决社会矛盾问题方面的根本态度与基本方法,反映了中下层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无疑占有重要地位。不过,也必须意识到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墨子的这一主张在具有极大思想价值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因此,并不适用于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7.
试图从杜甫诗中的儒学影响来说明杜甫诗性中“仁爱”精神的伟大之处。*  相似文献   

8.
张载"民胞物与"思想从形式上看与墨子的"兼爱"思想一样,都提倡一种普遍的"爱人"思想,但二者在前提条件、爱有无差等、目的等方面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爱有无差等,是二者最核心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不仅是医学家也是思想家。他一生行医济世、治病救人,他的《伤寒杂病论》成为医学经典。他坚持勿求名利、众生平等、追求真理的\"仁爱\"观,高尚的人格,精湛的医术,博大精深的\"仁爱\"思想不仅成就了\"医圣\"之名,同时对后世医学家优秀医德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仁爱\"思想在当今仍然具有时代价值,弘扬张仲景的\"仁爱\"思想,有利于推动正确义利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周琦 《继续教育研究》2011,(10):148-150
志愿精神是为了公益的或利他的目的而自愿且不为报酬的一种态度或观念,它和墨子的"兼爱"思想有相同之处。墨子的"兼爱"是指利他、互爱互利的一种思想。二者的相同之处是平等互爱、无私利他、不求回报;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义利观、实践与本质上。志愿精神和墨子"兼爱"思想的对比研究对于我们深化志愿精神的认识,挖掘志愿精神的传统文化资源,对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的“仁学”与“人学”及对现代和谐社会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体系是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孔子的思想可称“仁学”或“人学”。孔子的“仁学”和“人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关心人、积极入世、注重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这些都是我们当今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可借鉴的宝贵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仁学把“仁”从个人的内在情感体验转化为带有更广更深的社会道德功能的行为,把源于我们特定个人之间关系的“爱”引申为公正无私的作为伦理责任的“爱”,将“仁”作为国家的正义与社会和谐的基础。这种思想对于当代社会正在积极开展着的追求社会管理制度的伦理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人类文明进程,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忠恕之道"的"恕道"与"忠道"有联系亦有区别。"恕道"在现代社会的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宗教团体与宗教团体之间仍然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第一次提出“仁政”,并发展成一个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孟子的”仁政”思想内涵丰富、影响深远,今天我们批判地吸收和继承这一思想的合理内核,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孟子以人与禽兽之别来规定人性,强调人性为善的道德自觉。人的类意识内在地规定了人性具有善的可能性。统治者从这种善性出发,推行得民心的仁政,就成为一种必须的选择。仁政包含了政治、经济、教育、人事等具体内容,它强调稳定的政治秩序,突出民的主体地位,对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公民道德滑坡现象,故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弘扬我国传统儒家“仁”的思想精华,对提高公民个体道德修养、培养家庭成员间的亲善感情、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当政者“仁德”的从政素养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孔子思想要在“仁学”.“仁”是人化的特质,是人之所以为人,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主要所在.仁的内涵一方面包括爱人、爱亲,以及精神、气质等人的内化情志;另一方面又包括融情于礼的外化德范.“仁”是儒家高悬的人道理想和境界,但“仁”自身并不能自成体系.“仁且智”既是孔子仁学体系的终成,亦是儒者修身进学的旨归.  相似文献   

18.
墨子的关于人与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思想是墨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对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重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仁”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善意与温情,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建构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人不能受制于现成的存在状态,而应该不断地突破现成状态的限制,实现自我;“仁”的境界是充满快乐的境界,这种快乐能使个体不受制于名利得失,在现实中获得心灵的开阔和自由,真正达到诗意的栖居。  相似文献   

20.
孔子“仁学”思想与大学生和谐人生环境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亮点,“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涵。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道德实际和成长实际,继承和弘扬孔子“仁”的思想,用仁的境界来规范人生,正确处理自我身心关系、人际关系,对于构建大学生和谐的人生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