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没VP之前"中VP所属的不同动词事件类型的角度入手,探究了"没VP之前"和"VP之前"能否互换的条件和限制。指出当VP由动作动词充当时,可换用为肯定式,当VP由状态动词和表结果义的动词或动词短语充当时,不宜换为肯定式,两种格式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不同的语用义。同时指出,在"没VP之前"中,"没"不仅不是多余成分,而且是语用焦点,"之前"所表示的"时间顺序义"的语义特征虚化,"条件情况"义凸显,"之前"的语义正在发生语法化。  相似文献   

2.
雍茜 《语文知识》2011,(2):83-86
四类句式"L+VP着+NP"(A式)、"NP+VP+在+L"(B式)、"在+L+VP+NP"(C式)和"L+(正)在+VP+NP"(D式)通过多维度变换分析显现出各自不同的句式义,这四类句式的变换皆有交叉。不同构式对动词的不同选择制约了相互间的自由变换,动词不同的词汇意义使得相同构式浮现出不同的句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先简要说明"‘看/瞧’+D/NP+VP+De!"句式句法形式上的特征,即分析了D/NP的构成、VP的动词类型、De的性质及"看/瞧"之前的"空语类"情况,然后,文章重点探讨了句式中D/NP的语义角色及VP的语义特征等问题,并认为对整个句式影响较大的很可能是"看"或"瞧"的虚化与否,而非VP。  相似文献   

4.
递进句式"P不说,Q"是标明递进关系的复句格式。主要有四种常见的搭配形式。该句式的句式前项P与后项Q共处同一语义范畴中,表现为程度、数量和范围范畴等。除递进关系,"P不说、Q"格式隐含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顺承关系和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5.
朱璇 《文教资料》2011,(28):27-29
《长生殿》正反问句数量众多,主要是使用"可VP"句式和"VP否(无)"句式。"可VP"句式中,"可"的揣度副词的用法在《长生殿》中得以充分展示。"VP否"式的正反问句的继续使用,是对古代汉语的继承。"VP不VP"正反问句中"VP"的多样化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  相似文献   

6.
北海白话的否定词“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海白话的单音否定词有"冇"、"未"、"不"和"无"。"冇"的使用频率最高,"不"和"无"带有书面色彩。"冇"表示没有,否定存在、已然,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副词。"冇"表示不,否定认可、当然、将然,是副词。北海白话的否定词跟广州和北京的否定词呈错综对应,北京的副词"没有"在北海要分别用"冇"和"未"。北海的"冇"、"未"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7.
"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与VP的结果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VP的结果量分别占有相对的时间点、空间点、时间段、空间段时,"每隔+数量1+VP+数量2"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分别表示"每+数量1+‘1'+VP+数量2"和"每+数量1+VP+数量2"两种语法意义。这里要解释的是,VP结果量的确定与语言交际中人们的认知心理有关。文章通过考察实际语料,分析并讨论了这一结构在不同情况下的语法意义与句法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为避免学生学习时的偏误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的"非得+VP"格式从语义表达的角度可分为"意愿之必欲"、"情势之必须"和"推断之必然"三种类型。通过考察,我们发现,此三类"非得+VP"格式都蕴涵着"肯/否定"的语用功能,同时,三类"非得+VP"格式在所表达的语义和所生成的句式上有所差异,本文分析了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其后对现代汉语中的副词"非得"作了小类划分。  相似文献   

9.
明中叶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金瓶梅词话》中出现不少由疑问代词“怎的”作选择后项的紧缩复句“(S)+VP+也+怎的”。作者认为在不同的语境下,此句法结构中“怎的”表现出多样性的语义特征:(1)询问;(2)虚指;(3)与“(S)+VP”相反的意义。作者进一步调查发现,近现代汉语赣方言中“怎”系疑问词作选择后项的紧缩复句,可能是由汉语自身发展而来;而近代汉语北方方言中这类句式则是蒙古语和汉语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与其A,不如B"句式的认知层面包括:主观推测层面,"与其A,不如B"因果复句所反映的认识是:P{B/A}=0.5;客观反映层面,"与其A,不如B"因果复句所反映的认识是:P{A}〈P{B}。通过对"与其A,不如B"这一复句在人脑思维中主观推测层面和客观反映层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了复句"与其A,不如B"在这两种不同的认知层面中具有"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现代汉语"不+NP"结构中的NP进行了分析,认为其中的NP具有陈述义,但NP仍是名词。"不"的语法功能和语义特征影响NP的意义,"不+NP"的整体功能使NP仍保持其名词性质。  相似文献   

12.
唐宋诗词中,"饶"、"未饶"两词经常出现,表示"逊,不如"与"不逊,不亚于"的意思。考察"饶"的词义发展历程,这一用法并非由自身词义引申发展得来,而是通过"相因生义"获得了"羡"的"羡慕"义,在具体语境下解释为"逊,不如","未饶"也就可释为"不逊,不亚于"。  相似文献   

13.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程度副词+名词"这种现象开始流行起来,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实例考察该结构中名词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义条件限制。主要内容为:第一,概括"程度副词+名词"结构中名词的类型。将出现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划分为抽象名词、指人名词、指物名词和专有名词四种。第二,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的名词的语义特征。对于词义,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分:名物义与性状义。第三,从名物义和性状义的角度来分析"程度副词+名词"中名词的语义条件限制。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VP+来”中“来”的历时考察,认为这个句式自先秦就已产生,最初“来”表示“由远及近的到达义”。随着两汉以来“VP+宾语,+来”和“VP+来+宾语:”句式的出现,“来”开始实意虚化,直至唐代“到+处所+来”句式的产生,“来”完成了虚化的过程,并随着时代的发展朝多样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的“(N)+V得+NP+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V得+NP+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V得+VP+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V得+NT+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不为……”和“为……不”两种否定性“为”字句在构成、语义、功能层面都存在差别。构成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为”字宾语“O”和中心项“V/VP”充当的成分上;语义层面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句式义上;功能层面的差别表现在造句功能、预设、否定范围和否定焦点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帆 《语文知识》2011,(2):87-88
"有+VP"的格式在古汉语中就早已存在。它在现代汉语口语中仍在少量使用,这是汉语言发展与时俱进的表现。本文以"有+VP"句这一特殊句式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有+VP"句的历史发展进程,并对其产生机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V都VP了"句式可以从结构特征、语义特点、语篇意义三个角度进行探究。从结构特征来看,它由常项"都""了"和变项"V""VP"所构成。"都"在结构中处于范围副词向语气副词虚化的过程;"了"为语气助词"了2",它使该结构具有已然性意义并具有成句作用;变项"V"由动作动词、状态动词或心理动词充当;变项"VP"由单音节动词、述补短语、述宾短语、"被"字结构、"把"字结构充当。从语义特点来看,该句式主要起强调作用,一是强调"S已经V了"是一个既成事实;二是强调某种情况程度之深。从语篇意义来看,它可以归纳为三类:宽容义、妥协义和责备义。宽容义又可以细分为三个层级,宽容度由低到高依次是容忍——慨允——无所谓;责备义则可以细分为两个层级,由低到高为不满——愤怒。  相似文献   

19.
问句研究中,多将"X+不"句式看作"X+不+X"的省略,作为反复问句来处理,但有些问句无论从形式还是功能看,均不在此列。从实例出发,把"X+不"句式单独出来,进行分类说明。从形式上看,"X+不"与"X+不+X"不同,从功能上看,二者也不完全等同;"X"的复杂使"X+不"也变得复杂。另外,"不"的功能在"X+不"中也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0.
从构式语法和认知语法的角度,动量错配构式"Num.+VCl+NP"与"连"字构式的搭配这一语言现象的句法、语义特点与构式之间的融合问题探讨。得出如下结论:"Num.+VCl+NP"突显出NP的事件特征,"连"字构式压制下的子构式"Num.+VCl+NP"所体现出的是主观量语义特征,它与VP的搭配具有规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