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尧 《河南教育》2008,(11):10-11
西方不少学者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文化与人文的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小学"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文化"一词源于拉丁语Cultura,基本含义是"耕种、培育;修饰、打扮;景仰、崇拜、祭祀".西方不少学者如怀特等人就把文化定位在精神、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深刻性.文化就其本质来说,是深层次的东西.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易经>中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平人文,以化成天下."可见,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文化与人文的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我们今天提倡中小学"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一)“文化”定义“文化”二字在中国出现较西方为早。甲骨文中是否有?目前似乎尚未能辨识出来。在中国古代早期文献中.文化二字是分开使用的,而且和现代语言中的文化二字意义有显著的差异。《易经·贲卦·彖传》有“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颖达《五经正义》对此解释道:“观乎人文以化天下,言圣人观察又化,则诗书礼乐之谓,当  相似文献   

4.
"人文"一词,源出《周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卦》).显然,儒家从一开始就从天人之际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包括文艺)对人的教化、化育功能.一般认为,"人文"的基本含义是,关乎人类的一切文化现象,而重点在人类的思想精神领域,如爱国情怀、人道精神、奋发有为的个人抱负等. 而把大学语文明确定位为一门人文性与实用性兼具的综合素质课程,乃是姜山秀、李桂廷主编《大学语文》教材(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二版.本文所引篇目均以此版本为准.)鲜明的学术立场和编写原则.限于篇幅,下面仅从人文性定位方面,对该教材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什么?按照我国古代传统的说法是:“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意思就是按社会习俗来进行教化。而西方学者对文化所下的较为普遍的定义则是:“作为社会一个成员所获得的,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音乐、习俗、法律以及其他种种能力在内的复合体”。我比较倾向于下一种意见,即“把文化的涵义限制在意识形态的范围之内”。也就是说,文化是上层建筑的范畴。这样的限定,可以使真正的文化史内容叙述得更为集中,更  相似文献   

6.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9,30(3):F0002-F0002
<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前圣警策之语,寓意深邃无比.  相似文献   

7.
“人文”一词,在词典上界定为“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是指那些优秀的能够升华的精神和提高人的价值的文化,“化”乃教化、教育之意。在古罗马思想家那里,“文化”(culture)一词就含有“灵魂的耕种、陶冶、修养”之意,人必须经过陶冶,才能不流于粗鄙。可见,文化的概念本来是“人文化成”之意,即通过人发挥其精神力量转化这个世界,使之更合乎人性的要求。一句话,人文精神的含义即是人实现自身价值的精神,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人文精神的培养正是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8.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译文:天赋予命的就是性,遵循本性而为就是道,修明道德就是教。道,不可片刻离开;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非常谨慎于没有看见道,恐惧于没有听见道。没有不被发现的隐密,没有不被显露的微细,所以君子在他独处时是非常谨慎的。人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没有表露时的状态是“…  相似文献   

9.
超然台记     
原文苏轼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可不大哀乎!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  相似文献   

10.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 "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 "旧指诗书礼乐等." 《易·贲》中写到: "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11.
“人文”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提出来了。《周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古人认为,刚柔交错成文,这是天文。社会制度、风俗教化是人们生活的基础。观察社会人文现象,就可以用教化改造成就天下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人文性概念的诠释“人文”一词《辞海》中的解释是:“旧指诗书礼乐等。”《易·贲》中写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人文性主要是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古典咖啡     
一、阅读〔宋〕苏轼的《超然台记》,完成1-5题。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輔糟啜镵,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复,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出焉;…  相似文献   

14.
何为"人文"和"人文关怀"?"人文"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于《易经》,"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旧指对人规范约束和改造的诗书礼乐,今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里的各种文化现象包含了一个特定人群共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蕴涵着人类的思想、情感与理性等种种精神成分。因此,"人文"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但又难以确切指陈的概念,它与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独立人格、人的个性、人的生存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思想性是人文性的核心,这是人文性的固有之意。《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语出《易·贲》: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是相对“天文”而言的,是教化天下的,凡是人类的各种文化都可以用“人文”涵盖。它包含思想性、情感性,也包含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毋庸讳言,思想性是教化天下的主要内容,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核心的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16.
超然台记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  相似文献   

17.
《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所以喜怒哀乐,本应就是万物都具有的性情。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有感情的。  相似文献   

18.
黄朴民 《中国德育》2014,(20):38-41
正大家好!现在大家都很重视国学,重视传统文化,我们今天的制度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沃土,我们的理想愿景、治理方式与中华文化有许多共通默契的地方。今天,我想跟大家谈谈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古人有云:"观乎人文,化成天下",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在于互为观照、互为包容、互为渗透、互为升华。任何一种文化,都面临着人类共同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如:怎样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怎样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灵慰藉,怎样构建与调适合理的伦  相似文献   

19.
《神州学人》2022,(5):8-8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融合之道,在于交流。交流之道,在于沟通,在于真诚,在于共同进步。个人如此,国家亦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外人文交流作为展现中国文化魅力的重要渠道和平台,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相似文献   

20.
新形势下大学精神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精神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统一。而在目前对大学精神的理解上 ,科学精神、现实主义、迎合取向等上升为主要方面 ,掩盖与遮蔽了人文精神、理想主义等本来意义上的主要方面。这种实然意义对应然意义的掩盖与遮蔽 ,表明大学精神在当今环境下困境重重。一、科学精神对人文精神的遮蔽人文精神是人类关注自身的一种价值观念。古代中国的《周礼正义》中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词句 ,这是人类对人文精神的早期呼唤。欧洲在文艺复兴时期打出“人文主义”的旗帜 ,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 ,大学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