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宁 《广西教育》2007,(9A):33-34
过去是满堂灌,现在是满堂说,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说,说完感悟说质疑,说完质疑说体会,或老师问学生说,或学生问老师说,或学生问学生说,总之是一说到底,以说为本。让学生说,本来是好事,是学生话语权、主体地位的体现,比过去一潭死水的课堂教学是一大进步。然而,当形式超过了内容,舍弃了“以读为本”,这“说”就失却了它本来的意义,只剩下一个徒具形式的空壳。[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在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中,许多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到那毫无用处的繁琐分析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阅读教学应“以读为本”。“读”以朗读为主,配以诸如默读、速读、浏览、齐读、演读等一种或几种形式。我认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总是先要初读感知,再复读感悟,而后精读品味,最后熟读背诵。下面就结合本人在教学中的实例具体地说一说。  相似文献   

3.
“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学生讲书的.”叶圣陶先生的这一句话阐明了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道理,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读,而不是讲和问.阅读教学应做到“以读为本”,通过读来引导学生的思考和实践,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在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怎样读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功效呢?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思想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感悟语言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感。”以读为本 ,并不是进行机械地朗读背诵 ,为读而读 ,而是要教师通过“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等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地读 ,从而达到“以读促思 ,以读激情 ,读中感悟 ,读中迁移”的目的。一、以境诱读教师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 ,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幻灯、影视片断等真实生动的各种媒介 ,营造读的情境 ,从而诱发学生读书的热情 ,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使学生更好地感悟语言 ,引起感…  相似文献   

5.
“教学千法读为本”。读,作为感知教材、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自始至终都是语言教学的根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论是在课堂的变化上,还是在文体的区别上,乃至于方法的选取上,都应该瞄准“读”这个标。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在阅读中识字学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词语。  相似文献   

7.
“读”乃是语文学科最基本的,也是我国传统的教法和学法。 古往今来,多少人对于“读”作过肯定和推崇。我国历史上,对于求知求学,进私塾叫读书的,一读就是几年、十几年乃至终生读下去。古人诗圣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千古名句几乎人所皆知。鲁迅先生更以切身经历来肯定,推崇“读”。他在谈到写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准备工作时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足见鲁迅先生对“读”的看重。今人,著名的作家叶文玲在一九八五年《中学生阅读》发表一篇散文《我的“长生果”》现已选登在中学课本第五册第九课。在写作上,强调“读”的重要。他说:“那是初中二年级时,我写了一篇800个字小小说《夫妻间的小风波》”。被刊登在县级报纸上,她深有体会地说:“假如不是读过几百部真正的小说,我决不可能写那800个字。”可见“读”的重要,可见“读”见成效。  相似文献   

8.
以读为本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要实现以读为本就要从以境诱读、以读引读,以说带读,以练导读,以评促读这几个方面入手,让学生有更多的阅读时间与空间,在阅读中思考与感受。  相似文献   

9.
如何将“以读为本”的理念付诸于阅读教学实际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读出来的,我们应该给予学生充裕的时间,指导学生反复读书;还权利与学生,促进学生主动读书;教以科学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在读中感悟、思考、探究、表达,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  相似文献   

11.
以读为本是语文教学的最基本特征,任何时髦的教法都无法替代。要以读为本,以读悟情,以读代讲。  相似文献   

12.
古人为学,一开始既不授“文”,也不传“道”,唯“读背为上”,却能“五岁背六甲,七岁弄笔砚,十岁观百家。”宋代文学家苏轼也曾说过:“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些论述对我们现代语文教学有所启发。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在语文教学中摒弃繁琐的分析,串问串讲,倡扬少提问,多读书,多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许多有识之士呼唤,语文课要上得简单、简单、再简单。教学环节尽可能地简化,做到“以读为本”,“以人为本”,“返朴归真”,“回归自然”。  相似文献   

13.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说明多读的重要性。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中高年级要重视默读,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充分说明“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  相似文献   

14.
读写结合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语文教学的原则之一。教会学生读书,教师要在两处着力点上舍得花气力,一处是阅读教学的深层次理解环节,一处是每两周一次的评赏、评改作文课。下面,以《太阳是大家的》为例,谈谈深层次理解环节中如何抓好读写结合。首先,要教会学生阅读。对小  相似文献   

15.
语文素质的内涵十分丰富,其最突出的表现在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上。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灵魂、是主线、是根本。只有抓住"读"这根弦,才能返璞归真,实现语文教学的"简约、高效"。  相似文献   

16.
"读"是语文学习的精要所在,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良好的阅读心态、阅读情景、善于质疑、读写结合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读"是语文学习的精要所在,掌握好的读书方法是学好语文的重要因素。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良好的阅读心态、阅读情景、善于质疑、读写结合等方面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要想提高写作听说能力,必须以读为基础。读作为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主要心智技能,“是缘文会友的交往行为,是书面化的精神消费,是人类素质生产的过程”(曾祥芹语)。叶釜陶先生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中说:“阅读总得读,出声念诵固然是滨,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只有学生自己读:体才能从多方面受益。”划凄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心,阅读的本质总是读。读被称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向来居于语文四大能力之首 。  相似文献   

19.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朱熹也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几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可见,多读多诵,是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许烨 《现代语文》2007,(9):79-79
早在30年代初期,叶圣陶先生就指出,"国文本是读的学科",强调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古往今来,人们在这方面是有深刻的体会的,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