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标作为一种竞争性符号,其翻译比起其他词语的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忠实原文,还要大胆创新,从文化习惯、商标特点、大众心理、寓意内涵等方面综合思考,翻译出能演绎内涵、传递神韵,同时兼顾消费者心理感受和文化风俗习惯的商标名,使其音意兼顾、形神兼备。  相似文献   

2.
孟丽 《科教文汇》2009,(13):231-231
本文从译者主体出发,试论译者是否可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对科技翻译译文进行创造性叛逆,并对创造性叛逆“度”的把握及运用适度的创造性叛逆所产生的效果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3.
杨蔚  程谢 《内江科技》2011,32(2):39-39
文学翻译是译者在理解、解释原文基础上的创造性叛逆与读者对译文创造性叛逆的理解和反应的过程现代翻译研究把关注的焦点从原文转移到了译者、接受者和接受环境:本文就分别从以上三个角度来谈创造性叛逆。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给予中国与世界各国商品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品牌进驻中国市场。为了更好地促进交流,商标翻译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就英语商标的语言特点、英语商标翻译的原则,以及英语商标翻译的常用方法三个方面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扬 《科教文汇》2008,(13):186-187
人们往往把商标同某种事物联系在一起,产生某种联想。因此,翻译商标时,译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力,使译文符合目的语受众文化处理,能让目的语受众产生美好的联想,乐于接受。  相似文献   

6.
周燕杰 《科教文汇》2012,(22):149-150
国际汽车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获得很大成功,汽车商标的汉译对它们的成功有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本文先讨论商标语言的特点,商标翻译的目的与原则,再具体讨论汽车商标汉译所采取的各种策略。希望此探讨对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塑造自己的知名品牌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张娟 《科教文汇》2010,(34):154-154,173
伪译者借助翻译的名义,进行非原文本和译文的转化。文学翻译体现译者的创造性。本文以文学翻译的创造性为基础,研究伪翻译的创造性,找到文学翻译和伪翻译的共同之处,以阐明伪翻译亦是伪译者一种文学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介绍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占有独特的重要性及译者主体性的翻译表达。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忠实”和“等值”被认为是翻译的最高标准,作为翻译实战活动主体的译者被“隐身”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本文拟从能动性和受动性两个方面来分析影响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并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本选择和翻译策略方面的体现及价值。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一方面译者受到其翻译目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等能动性影响;另一方面译者必须忠实于源文本,受到诗学;意识形态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正是其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在翻译实践中,不论是文本的选择还是具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和取舍,均充分的体现了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0.
刘园  童幼平 《科技广场》2008,(2):242-243
商标是企业产品与品牌全球化的重要"脸面"。随着国际化进程不断深入,商标也需要进行国际化形象包装。商标和广告语的翻译是企业形象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品进入他国市场的重要桥梁。本文通过对广告中出现的商标词本身特点的分析,以中文商标英译为例进行论述,从文化的角度,采用等效翻译的原则,探讨了商标词的翻译文化与方法;并提出在翻译时应注重中西文化信息的互通,顾及对商标词的审美,从而准确地表达商标词的涵义,求得译名与原商标词在营销功能上的等效。  相似文献   

11.
魏清巍 《科教文汇》2009,(13):232-233
翻译史上,关于译者身份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及翻译理论的发展而变化。翻译是一项特殊的人类活动,译者的翻译实践总是在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方面之间进行:一方面,是作者与出发语文化;另一方面,是读者与目的语文化。对译者身份的不同态度,体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对翻译问题的不同认识。本文主要论证翻译史上译者的传统身份和翻译主体身份。  相似文献   

12.
张洁 《内江科技》2009,30(12):170-170,186
本文从"白象"牌电池的翻译谈起,简单介绍了商标翻译的几种译法。着重论述了商标翻译时译者要考虑消费者的文化联想和文化冲突。  相似文献   

13.
王佳  穆志慧  宋秀云 《科教文汇》2010,(17):137-137,145
本文以哲学阐释学为理论基础,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研究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现象,并以庞德的《华夏集》为个案详细论证了本文的观点——创造性叛逆不是指译者对原文的任意背离,而是文学翻译中译者实现对原文更深层次忠实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运动的发展,女性主义借助翻译参与社会文化活动进入翻译界,形成了女性主义翻译观,改变了女性从属、柔弱的次等形象,彰显译者主体性,推进了女性主义运动,丰富了翻译研究的话语。  相似文献   

15.
在商品流通中,商标是代表商品的符号。借助商标宣传商品,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已成为各国挖掘国际市场潜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应灵活运用翻译美学理论,充分尊重消费者的审美心理和审美意识,体现商标的意境美、文化美、音韵美、情感美和简洁美等美学特征,最大限度地实现商标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产品和服务的商标在吸引异国的消费者和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商标汉英翻译中,译者应注意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使译文适合目的语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最终达到产品促销的目的。通过分析中西方动物象征意义差异、颜色涵义差异、数字文化差异和词语内涵意义差异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这篇文章提出了商标汉英翻译的一些技巧。  相似文献   

17.
张家军  马婧 《科教文汇》2014,(17):100-101
翻译不是逐字死译,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为了确保翻译更加忠实有效地传达原文交际目的,应当跨越文化间的鸿沟,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用译语再现原文本的交际目的。本文通过翻译实例,提出了文化翻译中的三个翻译原则,揭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如何用以上三个原则处理好文化间的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该文主要从阐述分析消费心理学的定义与商标的心理效应入手,重点通过大量实例,论证了从消费心理角度出发,几种常见的商标翻译方法,并总结出以消费者心理为导向的商标翻译原则.  相似文献   

19.
翻译是一种语言对另一种语言的释义,是将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中言语的意义与内涵再现于另一种社会文化背景之中的行为。将同一篇文章或句子,不同的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也不尽相同。生活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中的人,其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追求以及价值观,语言逻辑观都大不相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对同一部作品的解读也会带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译者的时代感影响着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标准一直以来都困扰着翻译界。怎样的翻译才是完美的?我们应该以什么作为翻译的标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传统上有两种:以原文为中心的翻译标准和以译文读者为中心的翻译标准。但是,这两种标准不足以评判所有的翻译作品。在翻译标准多元互补论的指导下,译者主体性也应该考虑在翻译标准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