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雁 《传媒》2016,(7):88-90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杰出代表斯图亚特·霍尔提出了重要的编码/解码理论,该理论将意识形态编码的文化形式和受众的解码战略联系了起来,分析了意识形态领域信息的生产与接受问题.本文在编码/解码理论视阈下解读电视法治节目所产生的意义及其如何体现法治内涵,研究电视法治节目的信息编码生产与信息解码接受过程,在此基础上反思如何提升电视法治节目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
吴丽 《今传媒》2016,(8):42-43
媒介低俗化现象日益在蔓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本文借助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指出媒介主流意识形态要素的缺失和受众认知水平的低下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从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的主流价值观宣传,构建合理的媒介文化意义争夺空间和尊重受众主体地位、提高受众认知能力三方面对媒介低俗化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现阶段信息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的特点,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自身的特点,将分众传播中的有关理念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传播实践中是分众传播时代的自然现象.较之传统的档案传播模式,分众传播视角下的档案传播模式中的因素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本文主要以传播主体、受众和效果为落脚点,从分众传播的角度来研究非物质文化档案传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为载体,以分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工具,以期用分众传播理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提供理论指导,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传播中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语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新的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选择以下六种传播策略:打造立体的大众媒体传播渠道;利用新兴媒体;品牌延伸传播;注重乡村市场的传播;利用影像进行传播;海外传播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是静态保护和活态保护的有机结合.静态保护是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档保护,而活态保护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思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传播是使其活化的方式,也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手段.当今发展迅猛的智媒体具有多元的传播功能,多向交互的传播方式,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大数据分析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厚重,非遗种类繁多,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广泛的宣传。而当今媒体的快速发展,加速了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本篇文章将以齐齐哈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齐齐哈尔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现状及挑战,并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冷热不均的状况,信息传播的模式基本以单向的线性模式为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程度都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黄河 《视听》2021,(1):95-96
电影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各国影视作品取材的视角也不再局限于本土故事,而是着眼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并体现出迎合跨文化传播时代语境的趋势特点.迪士尼真人版《MuLan》便取材自《木兰辞》,讲述了木兰替父从军的经典故事,影片被大量中国元素所包裹,然而其实质却是美国梦的价值内核,由此引发观众对于中国精神的"误读"...  相似文献   

10.
李旭丰  樊传果 《传媒》2023,(7):68-70
短视频依托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不断打造出新场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传播方式。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传播的类型特点、非遗项目品牌化及非遗短视频传播品牌化的必要性,并从内容定位、符号系统、内容矩阵及传播媒介四个方面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的品牌化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作为新型的传播媒介,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和功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利用好互联网这个传播平台,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政策的支持下,呈现出较好的保护态势,本文以调研数据为支撑,通过分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及其受众的现状,针对目前此类站点资源匮乏、点击率偏低、页面响应速度过慢,内容更新周期长和人才不足等问题,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简述和分析,对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的改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是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其对外传播将持续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极具价值。研究基于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从资本、行动者、场域、惯习四方面开展分析,探究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传播的诸多困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传播路径,对于展现燕赵大地优秀文化风采,助力河北省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提高河北省的国际知名度和招商引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小红 《视听》2016,(11):68-69
近年来,国产单机游戏在被改编成电视剧之后,纷纷取得不错的收视率。不同于以往的小说文本改编电视剧,游戏本身就已经具有完整的声画基础,对电视剧的好恶评价可能会受游戏的影响。本文基于霍尔的"编码与解码"理论,通过对制作方的编码过程与观众的解码过程的分析,深入探讨国产单机游戏改编电视剧的现象,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21世纪科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的传播媒介,其广泛的受众群体和便捷快速的传播速率,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活力。互联网数字化平台运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有效突破了时空限制,拓展了传播对象,增强了传播效果,同时拓宽了传播平台,可见互联网数字化传播方式是现代信息科技高速发展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最明智的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平台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互联网时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国际舆论场中,自媒体由于其非官方性和丰富的个性化内容,成为了国外受众了解中国的重要渠道之一,而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在海外视频网站所获得的成功再次引起了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探讨。视频是李子柒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内容形式,对李子柒视频作品的编码特点进行分析,有助于为自媒体的跨文化传播活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7.
综合考察自2004年中国正式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们不难发现,随着近年来相关活动的开展以及各种制度与法律法规的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011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步入法制化阶段,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里  相似文献   

18.
现在社会,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休闲娱乐方式、信息接收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传播环境导致的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和人们的需求,最终导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受众也越来越少,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后继无人和经济窘迫等诸多问题.那么,如何利用新媒体这一世界语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应时代审美和需求的保护与传播,这将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婧 《山西档案》2021,(2):35-45
通过分析日本、韩国、意大利、法国、德国、美国、英国、丹麦等传播实践,总结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主要有“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分权共建”三种模式。结合现状分析“政府主导”模式最适合我国,国外经验还启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应探索社会力量参与传播的双赢模式、制定非遗档案信息传播的法规政策、形成特色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品牌。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动态、活态文化,受人类社会结构、环境改变、自身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限制,其生存境遇堪忧,甚至面临消失的危险。在融媒体时代,有声传播样态以符合大众碎片化的时间需求等独特的优势迅速发展崛起,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工作提供了新途径、新思路、新机遇。本文简要分析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形式的不足,并从媒介属性、传播主体等多维度解析有声传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