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师:在你的记忆中,妈妈有没有生过病? (生纷纷回答,说见过妈妈生病)  相似文献   

2.
【案例】师:姑娘们是怎样缝制香袋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第3小节。  相似文献   

3.
课前谈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教室里来了很多听课的老师,他们很想认识你们,谁能向老师们简单介绍自己? 生:我叫王峥,今年7岁了。[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我想对你说》是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一个习作训练。本次习作训练旨在引导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表达真情实感,并培养学生想清楚再说、再写的良好习惯。如何让学生愿意敞开心扉,有中心、有条理地表达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如何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能深深地打动对方,是本次教学的一个难点。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紧扣情感的脉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使整个课堂成为了一个浓郁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要有引人人胜的“序幕”,扣人心弦的“情节”,还要有高潮迭起的“终曲”,以达到前后浑然一体的美妙境界,才能深深打动观众的心,才能使观众百看不厌。一节好课也是如此,只要教师独具匠心地创设,让课堂变得妙趣横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情不自禁地参与学习活动,并内化为学习动机。最近,笔有幸听了一位教师上了一节《可能性》,听后,对这方面感触颇深。现录这节课的几个精彩片段。愿和大家再次欣赏,且作一点抛砖引玉的反思。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改理念下的品德课堂中,学生应是一个灵动的生命,课堂应该是一个动态生成的场所,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学生的德行得到正确的引导,教师的智慧获得进发。笔者拟结合平时赛课中的几个教学片断,谈谈对营建动态生成的品德课堂的一些体悟。  相似文献   

7.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当努力创设和谐之美。和谐之美追求的是交相辉映之美,追求的是层次分明之美。《做一片美的叶子》是一篇文质兼美,语言清新,极富诗意和哲理的散文。文章的特点决定本文的教学应紧紧把握住“品和谐之美”这一主线,从“欣赏外表美、感悟内在美、升华情意美”这三个层次展开,引领学生走进一片片涌动着生命活力的叶子,让真情在反复品读、尽情倾诉的诗意课堂上生成、回荡,从而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阅读体验中,领悟叶子“美”所折射出来的哲理光辉,  相似文献   

8.
王钊 《湖北教育》2003,(7):43-45
片断一 置疑解疑 (学生拿出带来的计算器,在小组里互相介绍自己对计算器的了解,教师参与到其中。然后,教师打开课件,电脑上出示一个计算器,一位学生上台当小老师,介绍计算器的各个键)  相似文献   

9.
司空图在《诗品》中曾道:“生气远出,妙造自然。”苏轼也曾说过:“无穷出清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语言教学也渐渐掸去浮尘,揩去胭脂,直指语文之本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这幅图上画的是一个美丽的乡村。你们最喜欢这个乡村的哪个景点?它的周围有些什么?请给大家介绍一下。  相似文献   

11.
孙伟 《山东教育》2002,(25):49-50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第一册42页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地认知数字卡片6、7,并能熟练数出数量为6、7的小棒。让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2.学生会看数摆小棒,并尝试用小棒摆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3.促进学生在数学情感和态度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教学过程:(为了让学生体验数概念形成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我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册数学“6和7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请同学们用手中的小棒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先用6根小棒摆。生1:摆成了字:白、只、平、…  相似文献   

12.
《纸船和风筝》一文言简情浓,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情感起伏跌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紧扣“情感”这条线索,才能引导学生入情——激情——抒情,让课堂喷涌真情。多元解读——入情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对“一词、一句、一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体验。这是  相似文献   

13.
一节好课如同一集电视剧,教材内容即剧本,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教师则是导演,收视率如何,关键还是看导演如何去导,如何使演员的演技发挥得淋漓尽致,既突出了剧本的中心思想,又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笔者在设计化学课堂教学时,为了激活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现从课堂教学的不同时段选取几个片断与各位同仁商榷、分享。  相似文献   

14.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无论课堂还是作业,学生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的可能是我们再三强调的,有的可能是我们意想不到的。面对学生暴露的错误,我们是否认识到这些可能会成为教学资源呢?如我教学“圆环的面积”时,课堂上就有这样的一个小插曲。  相似文献   

15.
王钊 《湖北教育》2007,(5):41-43
本课为人教版课标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中《可能性》的第一课时。  相似文献   

16.
黄进引 《广西教育》2005,(9A):34-34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的精彩往往缘自于生成。下面以《穷人》第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淡谈看法。在上这节课时,我所感受到的是一种别样的精彩.犹如一粒小石子投入水中所激起的层层浪花,晶莹剔透.形态各异,现在让我们一同来回顾这段精彩的美。  相似文献   

17.
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精心且能按其实施的课堂只能算是成功的;预设精心且能不断生成的课堂才是精彩的。教师只有科学、有效地把握教学中的预设和生成,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生命活力。下面以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爷爷和小树》中的教学片断为例,  相似文献   

18.
盛嵘 《现代教学》2006,(9):21-21
【背景与导读】 《统计》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随机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课堂教学的实际,选择并创造出灵活多样的课堂小结方法。近期,笔者听了一堂公开课,对课上生成的问题有了一些思考,现写成此文,期望抛砖引玉,引发其他教师对课堂小结方法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程芳 《湖北教育》2004,(23):32-33
一、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开好课.我课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推敲”典故的来历,并设计一段言简意赅的开课导语,制作了精美的课件.我希望引发兴趣,在听觉与视觉效果等方面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一开课,我问:同学们知道“推敲”典故的来历吗?一个同学自豪地举起了手,洋洋洒洒地介绍了典故来历.  相似文献   

20.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以下教学片断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潜心阅读.与文本展开真情对话,感受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伟大人格魅力,体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以及骨肉亲情的不可分割,从而得到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